警棍一揮下去,他日的「大和解」也是徒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暴力解決對立,只會為社會種下永不磨滅的矛盾。
面對著抗爭的示威人士,獨濫大權的專制政權,往往為了鞏固政府權力不被挑戰,短視地動用警察,以暴力鎮壓的方式,來處理抗爭者的訴求。
只是,萬一對民眾用上了武力以後,警察與民眾的處境,不只從此站在對立面,他日縱使社會成功轉型,它所留下的社會矛盾與鬱結,亦會深深地烙印在社會之中,所謂的社會大和解,也只是徒然。而對個人而言,因鎮暴而激發起的社會接受以暴力解決問題,這種「暴戾感」,亦會改造施暴者的一生,影響一代人的價值觀。
情況猶如韓國80年代,為了打擊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警察往往採用「以暴易暴」的手段,針對著學生經常以嚴刑拷打,逼供他們說出學生運動的策劃人與活動細節,希望能防患未然。只是,警察向學生毒打,不單令他們受盡肉體與精神上的創傷,社會上的對立矛盾,亦隨之植根。就算後來社會民主化,人民內部矛盾不再,和解亦成為社會新形勢,但當日被毒打的學生,如何再次面對當年向他們施暴的警察?那些警察,又如何再次能抬起頭,如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處之泰然地面對無辜的學生?
韓國電影《薄荷糖》正是把這種潛藏在韓國社會內的矛盾赤裸裸地呈現出來。男主角跟那位他曾經施暴拷打的學生,二人在事過境遷後,仍然難平復如常地相處。

另外,電影中的男主角,亦因為生於這個鎮暴年代,成為施暴者的一員,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雖然後來踏入民主時代,他都無法再次面對昔日肆意對學生動武的自己,徹底摧毀了他的價值觀。
而1980年韓國發生「5.18」光州民主抗爭,軍人獨裁者全斗煥動用軍人向平民開槍鎮壓,滿以為能鞏固權力。可是他為了個人私利,卻犧牲了這個國家,當軍人拿著機關槍向百姓亂槍掃射後,這個民族的歷史也從此改寫。
後來雖然韓國成功建立民主政制,推翻了獨裁者,而新上任的文人政府,亦曾經推動所謂的「社會大和解」,平反「5.18」。可惜,因「5.18」而遺下的民族創傷,犧牲生命的哀痛,卻永遠不能被撫平,而那些不幸在抗爭中失去兒女的父母,他們也不能面對開槍的軍人。
韓國的經驗讓我們得知,暴力解決對立,只會為社會種下永不磨滅的矛盾,為民族帶來更大的悲劇。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此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暴力解決,只會為社會種下永不磨滅的矛盾」)
推薦閱讀: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黎家樂
“逃犯條例”的相關議題
- 2019-07-03 家庭治療師:一個父母與絕望子女的故事
- 2019-07-02 手錶顯示警方影片預先拍攝?指控證據不足(更新︰警方反駁傳言)
- 2019-07-02 警棍一揮下去,他日的「大和解」也是徒然
- 2019-07-02 【不斷更新】佔領立法會三小時 警方清場施放多枚催淚彈
- 2019-07-01 香港零時清場:佔領立法會3小時,防暴警察已完全清場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