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警棍一揮下去,他日的「大和解」也是徒然

警棍一揮下去,他日的「大和解」也是徒然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暴力解決對立,只會為社會種下永不磨滅的矛盾。

面對著抗爭的示威人士,獨濫大權的專制政權,往往為了鞏固政府權力不被挑戰,短視地動用警察,以暴力鎮壓的方式,來處理抗爭者的訴求。

只是,萬一對民眾用上了武力以後,警察與民眾的處境,不只從此站在對立面,他日縱使社會成功轉型,它所留下的社會矛盾與鬱結,亦會深深地烙印在社會之中,所謂的社會大和解,也只是徒然。而對個人而言,因鎮暴而激發起的社會接受以暴力解決問題,這種「暴戾感」,亦會改造施暴者的一生,影響一代人的價值觀。

情況猶如韓國80年代,為了打擊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警察往往採用「以暴易暴」的手段,針對著學生經常以嚴刑拷打,逼供他們說出學生運動的策劃人與活動細節,希望能防患未然。只是,警察向學生毒打,不單令他們受盡肉體與精神上的創傷,社會上的對立矛盾,亦隨之植根。就算後來社會民主化,人民內部矛盾不再,和解亦成為社會新形勢,但當日被毒打的學生,如何再次面對當年向他們施暴的警察?那些警察,又如何再次能抬起頭,如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處之泰然地面對無辜的學生?

韓國電影《薄荷糖》正是把這種潛藏在韓國社會內的矛盾赤裸裸地呈現出來。男主角跟那位他曾經施暴拷打的學生,二人在事過境遷後,仍然難平復如常地相處。

65468149_1404053363076508_33341137524579

另外,電影中的男主角,亦因為生於這個鎮暴年代,成為施暴者的一員,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雖然後來踏入民主時代,他都無法再次面對昔日肆意對學生動武的自己,徹底摧毀了他的價值觀。

而1980年韓國發生「5.18」光州民主抗爭,軍人獨裁者全斗煥動用軍人向平民開槍鎮壓,滿以為能鞏固權力。可是他為了個人私利,卻犧牲了這個國家,當軍人拿著機關槍向百姓亂槍掃射後,這個民族的歷史也從此改寫。

後來雖然韓國成功建立民主政制,推翻了獨裁者,而新上任的文人政府,亦曾經推動所謂的「社會大和解」,平反「5.18」。可惜,因「5.18」而遺下的民族創傷,犧牲生命的哀痛,卻永遠不能被撫平,而那些不幸在抗爭中失去兒女的父母,他們也不能面對開槍的軍人。

韓國的經驗讓我們得知,暴力解決對立,只會為社會種下永不磨滅的矛盾,為民族帶來更大的悲劇。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此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暴力解決,只會為社會種下永不磨滅的矛盾」)

推薦閱讀:

如何重建一隊警察——看洛杉磯案例

「警察也是人」,但有時為了執行職務你需要不當自己是人

警員的處境只會越來越危險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黎家樂


“逃犯條例”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