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柯文哲可能沒興趣知道的「輓聯」故事:「狗屁憲法」「無恥政府」也能當輓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真正重視的,根本不是正中央那幾句「淑德永昭」、「道範長存」之類的四字套語,而是底下的落款處寫著哪位達官貴人的名字。
一、
新任臺北市長柯文哲打從上任以來,新聞話題就從未間斷。這位特立獨行的前外科醫師,除了針對各項市政大動手術的效率令人嘆為觀止以外,其心直口快的言論風格,也時常惹來諸多議論。
前陣子有關柯市長的一則小新聞,是說他要取消市府以往贈送輓聯的服務,這一舉措同時也讓兩位在市府供職的寫字先生丟了飯碗,因此還鬧了些新聞風波。不過,在這整件事情裡頭,真正讓柯市長挨罵的,恐怕還是他的快人快語。
據說有議員詢及此事的時候,柯市長冷不防丟出了一句「自己的輓聯自己印」。此話一出,免不了又要惹來指責,諸如「矯枉過正」啦、「沒文化」啦、「不近人情」啦,總之是連番的炮火掃射,不在話下。
二、
且不論這類達官貴人署名的免費輓聯,究竟都代表了什麼樣的「文化」與「人情」,柯市長那句不太好笑的玩笑話,其實還真有那麼一回事。古早時代的中國文人會作一種文章,叫作「自輓聯」,也就是自己寫給自己的弔喪話語。換句話說,這些傢伙們寫的輓聯可不光是自費印刷,就連揮毫、撰稿都不假他人之手,全是名符其實的自產自用。
作些詩詞文字來悼念自己,這樣的事情,在中國起源的很早。比方說古代豁達文人的代表陶淵明先生,就曾寫過一篇名傳千古的〈自祭文〉,述說他已如何如何地看破生死紅塵。這種自我祭悼的文章,古往今來的產量不少,大抵可被歸納為一種文類,頗有其趣味。
不過,要以對聯的形式來寫這類文章,風氣倒是流行得相當晚。據說第一個給自己寫輓聯的中國人是南宋宰相趙鼎,在傳統的歷史看法裡面,這位仁兄與那精忠報國的岳飛一個樣,都給大奸臣秦檜鬥倒了,還給貶官、流放到了海南島去。
後來趙鼎病得重了,乾脆寫起了自己的墓誌銘,還在他死後要用的銘旌(大致等同於現代葬禮裡頭的招魂幡)上頭寫了副對聯,說自己是「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臨終前一番話說得氣勢磅礡,也算是給他鬱悶的晚年出了最後一口氣。
趙鼎的這副自輓聯見於《宋史》,非常的有名。到了明清以後,對聯這種文字藝術大為興盛,以對聯作輓詞的辦法跟著流行,陸續也就有許多文人都作了這類文章,來給自己的一生作評論或總結。許多人的自輓聯,並且也都像趙鼎這樣,充滿了憤慨熱血與凌雲壯志。
比方說吧,老共的黨史裡頭相當受到推崇的革命烈士王步文,在1931年給國民政府抓了起來,要槍斃了。這位王步文先生是個標準的五四青年,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裡,熱切地要救萬民於水火,但他所信持的共產主義沒法見容於當權者,遂不幸地被捕了。無論如何,王烈士也是一生忠於自己的信念。而據說他在臨死之前,就給自己作了這麼一副輓聯:
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懷如此奇才,生而無愧;
為革命生,為大眾死,仗這般大義,死又何妨!
簡單白話的兩個句子,表露了他生死皆不負於革命的信念,讀來鏗鏘有力,令人擊節讚好。不過,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王步文一樣是慷慨捐軀、捨身赴義,其他還有許多人的自輓聯,讀起來就相對淡然、平和、甚至趣味一些。舉個例子,清代中葉鼎鼎有名的書法與篆刻大家鄧石如,他寫給自己的輓聯,就頗有意思:
長七尺大身軀,享不得利祿,享不得功名,徒抱那斷簡殘編,有何味也?
這一塊臭皮囊,要什麼衣裳,要什麼棺椁,不如投荒郊野草,豈不快哉!
這兩句話讀來像是在自我嘲諷,似乎還有點兒耍任性,頗符合鄧石如給人們的一般印象。這位大藝術家的一生沒當過官,到處給人家作幕客,即便後來大大地出了名,還是不改他的一貫作風,到哪都穿著布衣草鞋、騎著一頭毛驢,大概就是那種典型的淡泊文人。從這副自輓聯或許可以稍稍窺見他的古怪性情,倒也挺可愛的。

生死即涅槃-心道師父寫給聖嚴法師的輓聯|Photo Credit: 心道法師 Master Hsintao @ Flickr CC BY ND 2.0
三、
話說回來,「自輓」畢竟是比較少見的事情。華人社會總是忌諱談死,自作輓聯這種事,看起來總像是在詛咒自己早日往生,大概因此,也就沒有多少人會想要寫這種觸霉頭的文章了。
故而大多數的輓聯,還是別人送來的居多。而在輓聯寫作蔚然成風的時代裡,特別是民國初年,一個名人的死亡,總是能刺激出許多情意真切的佳作名篇。我們看1936年魯迅的喪禮,便引來了社會各界的哀悼。比方說民初文學家孫伏園致送的這副輓聯:
踏莽原,刈野草,熱風奔流,一生呐喊;
痛毀滅,歎而已,十月噩耗,萬眾彷徨。
上下聯集合了魯迅過往數種作品的名字,既哀悼了這位文壇巨星的殞落、也回顧了他果實纍纍的創作生涯,可謂別出心裁。再看同樣身為大文學家的徐志摩,在不幸死於墜機意外以後,時任中研院院長的蔡元培,為他所作的輓聯也同樣精采: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
現在的我們對於徐志摩的聯想,總離不脫他的詩人形象,而顯然在同一時代的蔡元培先生眼裡,這位大才子也是渾身上下充溢著無可救藥的浪漫。「畢生行徑都是詩」,或許再沒有其他的描述方法,可以更好的概括徐志摩的一生了吧。
民國時候,還有許多著名的輓聯,是因了一些殺戮悲劇而作的。這些輓聯不僅痛悼死者的犧牲,同時也以激烈的言詞批判時局或當權者。比如說1926年發生在北京的「三一八慘案」,一群青年學生在向北洋政府請願、抗議的時候,給開槍殺害了。
隔了一個禮拜,這起屠殺事件的追悼會在北京大學召開,社會各界便趁著向學生致輓的機會,砲火猛烈地抨擊了當時執政的段祺瑞。像是政治學者高一涵的輓聯:
說什麼法律?說什麼共和?只看他賣國則生,愛國則死;
誰配稱民軍?誰配稱領袖?盡都是有害爭後,有利爭先!
其他還有各種犀利言詞,族繁不及備載。據說當時四面八方送來給受難學生的輓聯,貼滿了整個追悼會場,簡直就像是一場砲轟段祺瑞的作文大賽,可見當時的北洋政府有多麼不得民心。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