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日本考古文物,揣想「三神器」的可能樣貌

從古代日本考古文物,揣想「三神器」的可能樣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刀劍與銅鏡已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日本的金工製品仍舊保有其傳統的優異性能,無論是廚師的刀具、美髮師的髮剪、抑或是裁縫師的布剪,都仍然是各領域職人心目中的寶貝,一種以工藝卓絕而令人心嚮往之的當代「神器」。

文: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最近日本天皇交接,除了新年號「令和」引起熱議,象徵皇位傳承的「三神器」也令人矚目。這三件信物包括一把劍「天叢雲劍」,一面鏡子「八咫鏡」,與一件玉器「八尺瓊勾玉」,雖然象徵意義重大,但據說連天皇本人也沒見過,甚至還有謠傳說寶物早就被調包了!

交接儀式只見兩個精美箱子,方的裝勾玉、長的裝神劍,從頭到尾未曾打開。眾人紛紛揣測究竟這二件古代寶貝長什麼模樣,網路上也充斥著三神器的模擬照片。究竟三神器的廬山真面目如何?淵源自何處?不妨透過日本古代的考古文物,試著揣想其可能的樣貌。

一、日本考古中的「三神器」——劍、鏡與勾玉

說到日本,許多人馬上聯想到武士刀,的確,兵器是日本文化非常獨特的一支發展。不僅製作精良,數量龐大,而且很早便朝著禮儀化方向發展,成為權力的象徵。彌生時代(西元前四世紀至後三世紀中)遺址便出土許多銅劍,這些銅劍從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傳入日本北九州後,有著十分清晰的發展軌跡:刀刃部位從窄細變得寬平,長度也跟著加長(圖1)。寬平的大劍雖然厚實有威嚴,卻不像早期的短劍來得靈活,容易使用,可見在彌生時代中期,銅劍的功能已經從純粹的實用性武器,轉變成禮儀中使用的祭器。

1new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圖1:青銅劍演變,日本彌生時代,西元前4-1世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繼銅劍在彌生時代成為禮儀身分的象徵物,來自中國的漢代銅鏡也在彌生時代後期進入日本,成為社會高層的身分象徵。進入古墳時代(西元三世紀中至七世紀)之後,銅鏡更加受到上層階級的重視,有時單一個墓葬便出現三十面以上的銅鏡。這些來自漢、晉王朝的舶來品彰顯了擁有者的身分地位,也成為一種威權象徵物。由於漢、晉銅鏡是如此受到上層階級的喜愛,日本也開始仿製,四世紀左右出現大量的本地仿製銅鏡。有些紋樣在日本特別流行,例如有一類銅鏡被稱作「三角緣神獸鏡」(圖2),上面裝飾著仙人與異獸,邊緣有三角鋸齒紋,可說是古墳時代的代表典型。

2
Photo Credit: 東京國立博物館Digital Research Archives 
圖2:鼂龍鏡,日本製,古墳時代,4世紀,徑38.4公分,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彌生、古墳時代,最能展現統治正當性的是一把被指定為日本「國寶」的長刀(圖3)。這把刀出土於熊本縣古墳,年代是五至六世紀,刀體為鐵製,表面以銀絲鑲嵌漢字銘文。內容講述長刀的主人公「无利弓」在倭王武的時代為官,擔任「典曹」,經過「八十練、九十振」後,總算製成這把鐵刀。配戴這把寶刀不但可以長壽、子孫繁榮,並且能永遠保有无利弓一族的統治範圍。說明无利弓一族的勢力得到大王的認可,因此鑄了這把鐵刀,作為統治正當性的象徵。

3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圖3:鑲嵌銘文鐵大刀(上)與局部(下),古墳時代,5-6世紀,日本熊本縣和水町江田船山古墳出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4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圖4:環首大刀與刀首局部,古墳時代後期,日本群馬縣藤岡市小林古墳群出土,日本天理參考館藏。

國寶大刀由於表面鏽蝕得很厲害,刀鞘也已不存,外觀看起來並不醒目,不太容易想像當初是一件如此重要的權力象徵物。或許它原來的樣貌比較接近天理參考館的一件環首大刀(圖4),這件長刀同樣來自古墳時代後期,刀首與刀鞘都還保存良好,環狀刀首以相對的兩條龍作為裝飾,刀鞘則以金、銀傳達出富麗堂皇的效果。大刀的主人想必是受到眾人前呼後擁的重量級人物,不過若是與熊本縣的國寶大刀相比,大概要自嘆弗如,因為國寶大刀表面有銀絲鑲嵌的漢字銘文,貴重程度還要再更加一等。

至於三件神器中的「勾玉」,是一種造型特殊的玉器,肥短卷曲,彷彿自然界的蟲蛹一般。表面有穿孔,可以配戴(圖5左)。勾玉在彌生時代便已經出現,除了流行於古墳時代的北九州,也盛行於朝鮮半島三國時期(約300-668)的新羅王國,是兩國高級墓葬中常見的陪葬品。隨葬勾玉的墓葬中,等級最高的是新羅王國的統治階層,他們頭上配戴的黃金冠令人目眩(圖5右),深淺不一的綠色勾玉點綴於黃金葉片之間,搖曳生姿。不過,這些勾玉的尺寸都不大,長度不超過十公分,三神器中的「八尺瓊勾玉」竟然有八尺,實在是難以想像。

5new2
Photo Credit: 圖左為東京國立博物館Digital Research Archives、圖右為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圖5左:勾玉,古墳時代,5世紀,日本兵庫縣小野市奥字天神ノ西出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圖5右:勾玉裝飾黃金冠,三國時期新羅王國,韓國慶尚北道慶州市瑞鳳塚出土,高35公分,徑10.5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總結日本古代考古,來自遼寧、朝鮮的銅劍在彌生時代已成為統治階層的禮儀之物,銅鏡稍晚也從中國南方傳入,成為威儀象徵。進入古墳時代,作為身分象徵的兵器從銅劍轉為鐵長刀,銅鏡的重要性大增,數量之多令人側目。雖然今日流傳的三神器中有勾玉,但根據日本學者研究,八世紀初寫成的歷史《日本書紀》記錄天皇繼位時,只提到劍、鏡兩種神器,時代稍晚的《古語拾遺》也是一樣,推測勾玉應該是後來才加進去的。而劍、鏡之所以成為天皇王權的象徵,很可能是受到中國南方道教的影響。

二、道教的鏡與劍

劍與鏡在中古中國的道教中扮演什麼角色?東晉葛洪(283-343)《抱朴子》曾提到,萬物歲久則成精,能幻化為人形,不過他們在鏡中無所遁形。因此古代道士入山時,會將大圓鏡懸掛在背後,千年妖魅便不敢接近,即使接近,也會在鏡中現出原形,這就是一般說的照妖鏡。明鏡除了能攬鏡自照,還能照出妖怪原形,所以有避邪保身的效果。

三國、兩晉的古銅鏡還有不少流傳到今天,許多背面鑄有仙人、神獸,鏡緣加上避邪吉祥話語,神秘味道十足。如永安五年(262)神獸鏡(圖6左),鏡鈕的四周浮雕四位仙人,背後有羽毛,仙人之間是帶著翅膀的神獸。鏡緣一圈銘文寫著:「永安五年十月十九日造作明鏡,可以照形,服者長壽⋯⋯。」除了映照容顏之外,如果將鏡子佩在身上,可以長保吉祥長壽。

葛洪時代的道士,入山修行時配戴在身上的,大概就是這一類鏡子。這種神獸鏡流行於中國東南方,而且大量傳入古墳時代的日本,成為貴族的身分象徵物,日本當地也仿製不少,圖2便是一例。

6-1
Photo Credit: 《中國青銅器全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第16冊,圖95
圖6:永安五年神獸徑,三國吳,西元262年,徑12.1公分,中國國家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