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日本考古文物,揣想「三神器」的可能樣貌

從古代日本考古文物,揣想「三神器」的可能樣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刀劍與銅鏡已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日本的金工製品仍舊保有其傳統的優異性能,無論是廚師的刀具、美髮師的髮剪、抑或是裁縫師的布剪,都仍然是各領域職人心目中的寶貝,一種以工藝卓絕而令人心嚮往之的當代「神器」。

除了讓鬼怪無所遁形,漢魏六朝流行的神仙讖緯思想中也提到銅鏡,經常作為帝王得天下或失天下的象徵。如漢代諱書《春秋孔錄法》提到:「有人卯金刀,握天鏡」,「卯金刀」三個字合起來為「劉」字,劉氏握天鏡,代表西漢劉邦擁有天下,成為皇帝。相反地,《雒書》中提到:「秦失金鏡」,失去金鏡,意味秦的失去天下。

刀劍與銅鏡具有類似的功能,也是一種神秘之器,在人間可克敵制勝,在靈異世界則能斬妖伏魔、禳除妖邪,因此成為道士的法器。南朝梁道教上清派的宗師陶弘景(456-536)留下《古今刀劍錄》一書,當中記載古代刀劍的神異故事,反映當時流行的寶劍思想。刀劍不只是冷冰冰的兵器,還具有靈性,神劍會在盒中鳴叫,出鞘時有異常光芒,甚至可能化為騰龍飛去。

除了禳祓妖邪,有靈性的刀劍也能預示政權的移轉,如劉邦的斬蛇劍。這把鐵劍是劉邦於南山所得,上面有「赤霄」二字,後來劉邦起義,路上被一條大白蛇阻攔,便提起寶劍將白蛇斬殺。斬白蛇於是成為劉邦日後滅秦的預兆,漢代建立後,斬蛇劍成為王朝至寶。後來晉惠帝時宮中大火,只見這把寶劍穿屋飛去,不知蹤跡,寶劍的飛去也預告西晉王朝即將走向敗亡。

由於鏡、劍均秉受天地陰陽之氣,銅鏡可以映照萬物真形、驅邪防身,刀劍進一步能斬妖除魔、降伏鬼怪,於是組合成為道教的重要法器。唐代司馬承禎(647-735)也是道教上清派宗師,他曾替唐玄宗設計寶鏡與寶劍,樣式還保留在《上清含象劍鑑圖》中,可說是漢魏六朝以來劍鏡思想的集大成。司馬承禎設計的鏡與劍,裝飾日月、北斗星辰、八卦、五岳山澤等紋樣,將天地陰陽涵蓋其中,兩者組合能洞見天地萬物,具有無物不摧的神力。

7-1
Photo Credit: 《中國青銅器全集》,第16冊,圖171
圖7:日月貞明八卦銅鏡,唐代,河南洛陽出土,徑25公分,洛陽市博物館藏。

河南洛陽曾經出土一件銅鏡,與司馬承禎的設計十分接近(圖7)。圓形銅鏡的背面以八卦圍成方形,代表天圓地方。圓天之上有日、月、星辰,方形內部有波紋水澤,環繞著內圈的山形五嶽。中心突起的鏡鈕為中嶽,其他東、西、南、北四嶽分別在四個角落,之間穿插著銘文。天地、宇宙、山川盡在其中,這面銅鏡應該是唐代道教徒的寶器。

三、神器的技術與傳說

隨著中國南方道教的傳入,鏡與劍的政治象徵與宗教功能也傳入日本,甚至轉化成為天皇世代相傳的神器,被記錄在八世紀初的日本史書中。鏡與劍之所以在中古時期的中、日兩國被視為神器或寶物,除了與當地的信仰與神話有關,也與古人對於冶金技術的認識息息相關。

劍、鏡與一般容器不同,具有特殊功能,劍必須鋒利而有韌性,鏡必須明亮不易生鏽。古人經過不斷的嘗試,逐漸改善劍、鏡的外觀與性能。不難想像,過程中必定歷經無數次失敗,失敗的原因或許連工匠也不甚了解,而成功的訣竅更必須嚴密保守,因此產生許多神秘的傳說,如干將、莫邪夫婦造劍,一直不成,莫邪於是投入爐中,才煉成寶劍。

漢代鏡銘也說:「幽湅神石取其清,金銀銅鉛以相成」,從這句話可知,漢代人雖然知道銅鏡的金屬成分是金銀銅鉛,不過冶煉過程在他們眼中仍十分神秘。在這個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過程中有許多無法掌握的變因,成敗也不是人力所能完全控制,使得劍、鏡的冶煉被罩上一層厚重的神秘面紗,更加強靈異的色彩。

文化交流總是雙向來回的,刀劍從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後,製造工藝日臻精巧,至少在宋代,「日本刀」或「倭刀」就已名聞中國,日本刀劍反過來向中國輸出。歐陽修(1007-1072)曾作〈日本刀歌〉,稱頌日本刀的工藝精巧,裝飾美觀,是好事者不惜百金也要入手的寶物,光是配戴在身上就可攘除妖凶。明、清時期對「倭刀」、「倭銅」之稱頌更是不絕於書。

隨著金工技術的發展,藝人匠師逐步掌握冶煉過程中的諸多變因,成敗不再是難以解釋,也不再是人力所無法控制,於是劍、鏡也褪去那古老的神秘面紗。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刀劍與銅鏡固然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不過日本的金工製品仍舊保有其傳統的優異性能,無論是廚師的刀具、美髮師的髮剪、抑或是裁縫師的布剪,都仍然是各領域職人心目中的寶貝,一種以工藝卓絕而令人心嚮往之的當代「神器」。

延伸閱讀

參考書目

  • 李豐楙,〈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入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臺北:聯經,1980,頁1-28。
  • 黃士珊,〈道教物質文化初探:從《道藏》所藏圖像談宋代道教儀式用品〉,收入黎志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頁1-56。
  • 福永光司編,《道教と古代の天皇制》,東京:徳間書店,1978。
  • 福永光司,《道教と古代日本》,京都:人文書院,1987。
  • 中國古鏡の研究班,〈前漢鏡銘集釋〉,《東方學報》京都,第84冊(2009),頁139-209。
  • 東京国立博物館,《日本の考古ガイドブック》,東京:東京国立博物館,2004。
  • Barnes, Gina L. Archaeology of East Asia: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 Oxford: Oxbow Books, 2015.

本文經歷史學柑仔店(kám-á-tiàm)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