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關鍵32問》:用「隔夜飯」炒飯安全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煮熟或蒸炒過後的澱粉食物,特別是米飯類,有時為了要刻意放涼不會加蓋,或盒子沒有密封,讓米飯完全暴露在空氣中,就容易有「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中毒的風險。
文:蔡正亮
「冷飯熱炒」最好吃,所以大家經常拿隔夜飯來炒飯。以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嗎?
Q:蔡營養師,如果把熱的飯菜直接放到冰箱,不但冰箱容易壞,食物口感也欠佳對不對?
不是口感欠佳這麼單純而已喔,這可是有風險的。Q妹,妳自己在做炒飯時,是不是習慣用隔夜飯來炒呢?
Q:聽很多大廚或是小吃業者的經驗,若要炒出粒粒分明又美味的炒飯,一定要用隔夜飯來炒,難道也有安全上的顧慮嗎?
煮熟或蒸炒過後的澱粉食物,特別是米飯類,有時為了要刻意放涼不會加蓋,或盒子沒有密封,讓米飯完全暴露在空氣中,就容易有「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中毒的風險。
「仙人掌桿菌」因細菌周圍佈滿了纖毛,很像仙人掌的外型而得名。而它的另一個名稱叫做「蠟狀芽孢桿菌」。以微生物學來說,它會產生芽孢,所以耐熱溫度比一般細菌來得高,並會在產生芽孢後釋放一種「腸毒素」,通常要加熱到90℃以上,至少5分鐘,才能完全消滅。
仙人掌桿菌的芽孢廣泛存在自然?,如空氣、土壤,甚至連昆蟲都是攜帶者。以最近5年的台灣食品中毒分析來看,「仙人掌桿菌」是榜上有名的。因為仙人掌桿菌的繁殖溫度很廣,從10℃到50℃都可以生長,特別是30℃左右,生長速度最快,而產生芽孢後,耐熱溫度又更高,至少可來到70℃。
Q:「仙人掌桿菌中毒」會有什麼症狀呢?
「仙人掌桿菌中毒」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兩種。「嘔吐型」的中毒好發時間較短,通常0.5~3小時內,「腹瀉型」則較長,可能長達1天。「嘔吐型」常發生在煮熟後的澱粉食物,最常見就是米飯類放在室溫下(20~30℃)過久,如果又沒有東西覆蓋,很容易就會受到空氣散播的芽孢汙染或攜帶芽孢的昆蟲汙染。而「腹瀉型」比較常發生在受到汙染的肉汁、濃湯、肉製品、奶製品或果醬。
Q:所以若是吃了未冷藏又未封蓋的隔夜飯,就很危險對吧?
沒錯,重點就在「溫度」以及「暴露環境」。當煮熟的米飯沒有東西覆蓋或密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就會增加「仙人掌桿菌」芽孢的暴露跟傳播的機會。最近美國流行一個詞叫「炒飯症候群」,它指的就是在美國的中式餐廳所提供的炒飯類食物,有些顧客在食用了之後,便產生噁心及嘔吐的症狀,經過糞便檢體檢測,往往都是「仙人掌桿菌中毒」居多。
Q:炒飯已經是高溫加熱過了,怎麼還會中毒呢?
因為有些業者會使用隔夜飯來炒飯,隔夜飯放越久,汙染的可能性就越高。如果是炒大分量,一次提供給2、30人的炒飯,拌炒時很容易受熱不均勻,就可能沒有完全殺菌。
一般仙人掌桿菌的菌體本身,只要加熱到70℃以上至少20分鐘就能殺滅,產生芽孢之後,至少要加熱到90℃以上至少5分鐘,才能殺滅。再加上儲藏方式,若未注意溫度與直接暴露於空氣中,就更可能發生「仙人掌桿菌」中毒。
Q:那麼,低溫究竟要多低,熱藏又要多高才好呢?
仙人掌桿菌的繁殖溫度是10~50℃,對預防一般微生物食品中毒來說,冷藏至少要5~7℃以下,熱藏至少得達65℃以上。
過去,台灣曾發生學校集體食物中毒案例,初步推測,疑似是便當裡的馬鈴薯沙拉放置室溫過久的緣故。馬鈴薯沙拉是煮熟的澱粉類食物,因為是冷食料理,故不需再經過覆熱、加熱,這種沒有經過加熱的熟食澱粉類也很危險,沒有低溫保存,也易有「仙人掌桿菌」中毒的風險。
Q:對了,蔡營養師,之前到日本玩的時候,新幹線賣的便當幾乎都是冷的,是不是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其實我也注意過,與其說是日本鐵路賣的是冷便當,不如說是「冰便當」。他們一大早就供應「冰便當」,有些應該是前一天晚上做好的。當妳購買時,店員才會從冰箱拿出便當。重點是,妳看他們的便當,包材複雜,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幾乎隔絕了外界的汙染,當然缺點是不太環保,不過,低溫冷藏外加完整密封包裝,是他們的便當很少發生食物中毒的原因。
Q:像在台灣,每到中午時,就會看到學校、公司附近有好多流動型攤販在賣便當,往往都只是綁個橡皮筋而已,便當的空隙很大,空氣很容易就跑進去,在餐車上從11點半賣到1點多,放在室溫下也快2個小時,很令人擔心。
是啊,特別是夏天,外食族可要睜大眼睛了!不過話說回來,隔夜飯雖有風險,只要注意低溫冷藏,或者要吃之前,再充分加熱(至少90℃以上5分鐘),或是用微波加熱,至少選擇中火強度1分鐘,也是個簡便又安全的方法。要防範「仙人掌桿菌中毒」也是能100%做到的喔!
本次搜查結論
- 煮熟或炒熟後的澱粉食物,特別是米飯類,放在室溫下最好不超過1小時較安全,並注意不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長時間儲藏時,請冷藏於5~7℃以下,或熱藏65℃以上,可大幅減少「仙人掌桿菌」的繁殖條件,預防食品中毒發生。
- 「隔夜飯」最好要「充分加熱」到90℃以上5分鐘,大量拌炒時,要注意可能會加熱不均,因此,延長加熱的時間就是關鍵,以避免所謂的「炒飯症候群」發生。
- 冷飯覆熱之前,使用微波加熱也不失是一個簡便的方法,可以利用微波原理殺滅細菌,提高食物表面的溫度。火力強度最好選擇中火以上,至少加熱1分鐘。
相關書摘 ►《營養關鍵32問》:黃殼蛋跟白殼蛋,哪一種比較營養?
書籍介紹
《營養關鍵32問:破解飲食迷思與不實傳言,蔡營養師的健康生活Q&A,教你這樣吃最健康》,遠流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作者:蔡正亮
- 「黃殼蛋」營養價值比「白殼蛋」高嗎?
- 「鮮奶」比「保久乳」新鮮嗎?
- 水果究竟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比較好呢?
- 體質「冷底」的人,不能吃涼性的水果嗎?
- 蔬菜川燙2分鐘,冷凍儲存可以放很久嗎?
從國外紅到台灣的「無麩質飲食」,是為了「減敏」?還是「減重」?為什麼日本鐵路便當不會壞?今日的科學,明日的謊言。在網路流通的時代,人們可以更快速地得到資訊,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好像A說得對,B也有道理。於是生活中營養迷思百百種,飲食謠言更是滿天飛,未經證實的報導與渲染,若是再加上「國外研究」保證,難免造成民眾困惑與恐慌,或是一窩蜂的跟進,讓人無所適從。結合時事議題及新舊謠言,為讀者提供實用的營養科學資訊。本書透過蔡營養師的專業背景與觀點,有助於關注食安與營養的讀者,破除以訛傳訛的營養迷思與不實傳言,建立正確的食品與醫藥知識。除了做好日常保健之外,也讓自己和關心的人變得更好更健康。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