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人類天性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如何花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原子習慣》:人類天性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如何花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是以個人、父母、教練或領導者的身分進行行為改變,我們都應該問自己:「如何設計一個讓做正確的事變得容易的世界?」請重新設計你的生活,讓最重要的事做起來最簡單。

文: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最小努力原則

在獲獎無數的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人類學家兼生物學家賈德.戴蒙指出一個簡單的事實:不同的大陸有不同的形狀。乍看之下,這個說法似乎顯而易見且不甚重要,然而,這其實對人類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

美洲大陸的主軸是南北向的,也就是說,南美洲與北美洲的陸塊是瘦長的,不是廣胖的。非洲亦是如此。反觀,構成歐洲、亞洲與中東的陸塊卻不是這樣,這塊廣闊陸地的主軸為東西向。根據戴蒙所述,這種形狀上的差異大大影響了數百年來的農業傳播。

當農業開始傳播全球,對農夫來說,比起南北向拓展,東西向拓展比較容易,因為同緯度的地點通常會有相似的氣候、陽光量、雨量,以及季節變化。這些因素讓歐洲與亞洲的農夫得以馴化某些作物,一路從法國種到中國,橫跨極廣大的土地。

相較之下,從南到北的氣候變化很大。想想加拿大與佛羅里達的天氣差了多少,就算世上最厲害的農夫,也無法在加拿大的寒冬中種出佛羅里達的柳橙。霜雪不能代替土壤,若要沿著南北向的路徑傳播農業,農夫就必須隨著氣候改變不斷找出並馴化新的植物。

因此,橫跨歐亞的農業傳播速度是縱跨美洲的兩到三倍。幾個世紀累積下來,這個小差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食物產量的增加帶來更快速的人口成長,而有了更多人口,這些文化就能打造更強大的軍隊,也能有更好的設備來發展新科技。改變一開始很小——作物傳播得稍微遠一些,人口增長得稍微快一些——隨著時間過去卻像以複利計算一樣,成為可觀的巨大差異。

農業的傳播以全球規模印證了行為改變第三法則。傳統觀點主張動機是習慣改變的關鍵——如果你真的想要,也許就會真的去做。但事實上,我們真正的動機就是發懶,然後找方便的事情做。不管最新的成功學暢銷書怎麼告訴你,這都是個聰明的策略,並不愚蠢。

能量是珍貴的,大腦的設定就是盡可能節省能量。人類的天性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則」:在兩個類似選項中抉擇時,人自然傾向選擇花費最少力氣的那個 [1]。如前面的例子所示,要往氣候不一樣的北方去,不如往可以種植相同作物的東方拓展農地。在所有可能採取的行動中,花費最少努力產出最大價值的那個才會被實踐。我們的動機就是做容易的事。

每個行動都需要某種分量的能量,所需的能量愈多,發生的可能性愈低。如果你的目標是一天做一百下伏地挺身,那可是很大的能量!起初,當你受到激勵、感到亢奮,也許可以鼓起力量開始;但幾天後,如此巨大的能量耗費讓人感覺疲憊。相較之下,維持一天做一下伏地挺身的習慣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而一項習慣所需的能量愈少,養成的可能性愈高。

看看填滿你日常生活的多數行為,就會發現幾乎都能用極低的動力執行。滑手機、讀電子郵件、看電視等習慣之所以竊取我們這麼多時間,就是因為它們幾乎不需要花費任何心力,而且出奇方便。

某種意義上,習慣是達成目標之前的障礙。節食是得到好身材之前的障礙,靜心是感覺平靜之前的障礙,寫日記是思緒清晰之前的障礙。你真正想要的並非習慣本身,而是習慣帶來的結果。障礙愈大——亦即習慣的難度愈高——你與想要的最終狀態之間就橫亙著愈多阻力。因此,讓習慣簡單到就算沒有意願也會執行至關重要。若能讓好習慣更加方便,你就更有可能貫徹。

但看似相反的狀況又該如何解釋?如果人類天性懶散,怎麼會有人完成超級困難的事,例如養兒育女、開創事業,或是登上珠穆朗瑪峰?

當然,你有能力做非常困難的事。問題是,有時候你想要努力打拚,有時候你又想要乾脆放棄,而在難熬的日子裡,盡可能取得所有助力,好讓自己克服人生本來就會對你丟來的挑戰,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面對的阻力愈少,比較強大的自我愈容易浮現。「讓行動輕而易舉」背後的概念並非叫你只做容易的事,而是要你盡可能讓「做那些長期下來會有回報的事」這個行動變得不費力。

如何用更少力氣成就更多

想像自己握著一條中間被折彎的水管。有些水能順利流過,但是不多。若想增加通過的水量,你有兩個選擇:把水龍頭扭得更開,讓水強行通過,或是解除水管的彎曲,讓水自然流過。

試著強化自身動機來堅守一項困難的習慣,就像讓水強行通過被折彎的水管。你可以這麼做,但要花很多力氣,而且會增加生活的壓力。反之,讓習慣變得簡單且容易就像解除水管的彎曲。與其試著克服生活中的阻力,不如將其減少。

減少與習慣相關的阻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環境設計。在第六章,我們說過環境設計可以讓提示變得顯而易見,但你也可以透過優化環境來讓行動變得輕而易舉。例如,決定實行新習慣的地點時,最好挑選每天本來就會經過之處,能夠融入生活動線的習慣比較容易養成。要是健身房在上下班的路上,你就比較容易去健身,因為順路停下來不會為本來的生活方式增添太多阻力;相較之下,如果健身房不在通勤的路線上,就算只差幾個街區,你也會變成「特地」去健身。

更有效果的也許是減少住家與辦公室裡的阻力。我們太常試圖在高阻力的環境中開始執行一項新習慣:試圖在跟朋友出去吃晚餐時遵守嚴格的飲食規則,試圖在亂成一團的家裡寫一本書,試圖一邊使用讓人分心的手機一邊專心。我們可以移除妨礙我們的種種阻力,日本的電子工廠就是從一九七○年代開始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