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必修的人文課》:發達時儒家,落拓變道家——古代士人心中的損益兩端

《精英必修的人文課》:發達時儒家,落拓變道家——古代士人心中的損益兩端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儒家是進取,做加法的;道家是退讓,做減法的。《老子》裡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語句,做學問講究積累,強調「益」,也就是增加;而求道、行道則相反,強調的是「損」,也就是減損。

文:一条課堂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翩然世間的道家風格

說到老莊,大家就會想這是道家。道家和儒家是不同的,但是它們相反相成,在整個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儒和道又是互不可缺的,我們聽過「儒道互補」的說法,幾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都一邊藏著儒家,一邊藏著道家。當他發達的時候是儒家,當他落拓的時候就變成道家,例如白居易就是其中的典型。

那麼,道家究竟有怎樣的風格和面貌?與儒家相比,它又有什麼樣的特點?

我們不妨從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的眼中來看。黑格爾是極博學的人,不僅講玄而又玄的思辨哲學,還講哲學史;不僅講西方哲學,還講東方哲學,甚至講到中國。他讀了《論語》和《老子》兩部書,認定前者只是一些道德教誡,後者則含有哲學。他還說過一句很不厚道的話:「想保有孔子在西方世界中東方大思想家的名聲,最好不要出譯本。」當然,我們並不是認同黑格爾,孔子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倫理觀念乃至歷史有著莫大的影響,孔子是中國文化的最大代表。不過,黑格爾的觀察有其銳利之處,如果從更寬廣的視野來看,《老子》更富思辨性和精神性,或許給世界更多普遍意義上的啟示。事實上,《老子》很可能是被譯為外文次數最多的一部中國傳統典籍,遠遠多於《論語》。

看自家的寶藏,不能只聽洋人的,我們客觀的觀察一下道家和儒家的差異,看出道家的特點究竟何在。

道家重的是個人獨善,儒家則入世兼濟

說到道家,我們想到的具體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講到儒家則是孔子和孟子。老莊和孔孟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孔孟的生平事蹟,我們大致可以編出年表來,他們先做了什麼事,後來又做了什麼。例如孔子先教書,後來在魯國做了幾年官,不得志,於是周遊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可還是很不成功,最後回家繼續教育學生,編訂了數部古代典籍。

然而,老莊的事蹟卻無法編成年表,司馬遷的《史記》最早為他們作傳,都只記錄了個別事件。例如莊子,就記載了楚國大臣去請他到楚國做官,莊子不肯,說願意像在泥中撲騰的烏龜那樣苟活於世間就好。老子呢?只記載了孔子見老子問禮的事,老子關於禮儀方面什麼也沒說,只是答非所問的勸孔子去掉身上的驕氣和欲望,要深藏若虛。

儒家和道家之間的差別,其實就是儒道兩家對於入世與出世的基本態度表現不同。儒家要入世,就會有許多事蹟留存世上;道家要出世,不以世俗事務為意,自然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可是要說起來,其實在先秦諸子裡,老子的官算是做得最大的。他是「周守藏室之史」,是當時東周王室負責圖書檔案文獻的總管。大家知道,古代識字的人很少,識字且能掌握文獻資料,就能擁有古今豐富的經驗和智慧。老子這個職位是很重要的,相比孔子到了五十歲才在魯國做諸侯之官,老子可算是「中央高官」。可是,老子雖然做了官,《史記》裡記載他「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看周王室不行了,就離開了。

孔子則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天下的局勢越糟糕,就越是要挺身而出。這就是儒與道兩家的不同,道家更注重出世的個人獨善,而不是儒家式的入世兼濟精神

換個簡捷的說法,儒家是進取,做加法的;道家是退讓,做減法的。《老子》裡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語句,做學問講究積累,強調「益」,也就是增加;而求道、行道則相反,強調的是「損」,也就是減損。

儒家對封建的演繹影響至今

與出世獨善和入世兼濟相關,道家和儒家之間還有一個顯著的對比,那就是儒家注重群體關係,道家注重個體本身。

儒家關注群體不是憑空而來的,因為其所依據的就是西周初年以來的政治社會制度。周摧毀殷商的統治後,實施封建,也就是分封建國,將以周王室同宗同姓為主體的諸侯分置到各地。政治權利結構的高低與血緣尊卑親疏便形成疊合關係,正所謂家國一體。

孔子有一次談到他的政治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國君像國君,臣子像臣子,政治關係中君臣要盡到各自的職責;父親像父親,兒子像兒子,家族關係中父子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顯然,孔子是將國與家一起考慮。在這樣的視野中,個人是重重疊疊關係網絡中的一點,例如他是某人的兒子、某人的父親、某人的兄弟、某人的丈夫、某人的上級、某人的下屬等,他的身分就是由這些重重關係定位的。這種從西周初年的封建開始,經過儒家演繹昇華的群體性觀念,籠罩中國數千年,直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影響。

老莊並非一家,是後人配對

而老莊的觀點則與此相反。前面說到老子見東周衰微,就離開了;莊子不願去楚國為官,只願在河邊釣魚,圖個輕鬆快活。那麼,道家關心的是什麼?是個人內心的修養,平和安寧,不為外界所擾。例如《莊子》寫到靜坐養神,主張「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內心淡漠平順,外形呆若木雞。這時,人的狀態是鬆弛的,而非緊張的;是平靜的,而非激越的。一句話,這是修養心神。

除了心神,莊子對身體的琢磨也到了一定境界,他說:「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一般人是用喉嚨呼吸的,而修行得道的人則是用腳後跟呼吸。人怎麼會用腳後跟呼吸?可能是練氣功將氣門練到腳後跟了吧。總之,從莊子來看,道家非常注重個人的身心修養。

老莊作為道家,與儒家自然有頗大差別。那麼,同為道家的老子和莊子,就完全一致嗎?當然不是。

首先,將老莊歸入道家,並不是他們的自覺自願,而是後人的「拉郎配」(按:後人自行搭配湊一起)。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狀況,如今常說是百家爭鳴。但其實「百家」這個說法,就是雙重謊言:一是當時並沒有那麼多思想流派,二是先秦時代根本就不存在稱某個思想流派為「家」的概念。當時記述各種思想,乃至思想家互相批判的時候,都是直呼其名,或稱某某子,例如老聃如何,莊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