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百位專家聯名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代表台灣要被賣了嗎?

美國百位專家聯名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代表台灣要被賣了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幾天美國的國關政策界大事就是,有一百位重量級的東亞研究專家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標題是《中國不是敵人》。許多人可能會很困惑,這代表美國的對中政策走向不穩定的狀態嗎?台灣要被賣了嗎?

文:US Taiwan Watch: 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

這幾天美國的國關政策界大事就是,有一百位重量級的東亞研究專家聯名寫了一封公開信,發在《華盛頓郵報》上,標題是〈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內容主要是呼籲川普總統和國會議員們重新考量中國政策,他們覺得現在的中國政策太過激烈,不利於解決問題。

這封信由五個人主筆,包括:傅泰林(M. Taylor Fravel,麻省理工政治系教授)、芮效儉(J. Stapleton Roy,美國前駐北京大使)、史文(Michael D. Swaine,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傅高義(Ezra F. Vogel,哈佛榮譽教授)、董雲裳(Susan Thornton,前美國國務院代理亞太助卿)。連署者包括前AIT理事主席卜睿哲、與前AIT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還有像是Joseph Nye、Robert Keohane這些教科書級的響叮噹人物。

許多人可能會很困惑,這代表美國的對中政策走向不穩定的狀態嗎?台灣要被賣了嗎?讓本站編輯群來給大家解說一番。

首先從整體來看,這封信談的論點其實並不新奇。如果讀者們先前有追縱本站的文章可能就會知道,美國外交政策有所謂的自由派/建制派,他們主張外交政策不要一下子做太劇烈的改變,傾向於相信國際建制(institution,例如國際組織、自由貿易等機制)可以約束國家行為,因此認為中國會愈來愈融入國際社會。

相對來說,保守派(注重「權力」關係,認為要用比較強硬的方式達成外交目的)則是會採用比較直接的方式來處理對外關係。這一百位學者就是很典型的自由派/建制派的學者們觀點,主要就是過去大約二十年間,美國對中國政策的一個典範。其實這些論點先前都有出現而且也有討論過,從論點來看並不令人意外。

然而,現在這樣的典範正在進行轉移。

AP_19154144718693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今年5月,代理美國國防部長與中國國防部長在新加坡的一場研討會議中握手

現在美國政策界有共識:中國問題很嚴重。例如在這封公開信中說:「中國近年的讓人憂心行為,也對世界其他地方帶來重大挑戰,像是越來越強硬的國內壓迫、增強國家對私人企業的控制、未能履行若干貿易承諾、更擴大箝制外國輿論、外交政策更加咄咄逼人等等。美國需要堅定有效地回應這些挑戰。」這個是不分黨派與立場的政策界菁英們的共識。只是,大家對於解決問題的手段以及可能性,看法不同。

強硬派和自由派/建制派的歧異在於兩點,第一是中國會不會讓自己更負責任地參與到以西方為首的國際秩序當中;第二是該怎麼讓中國參與其中。

與所謂強硬派相較,自由派/建制派認為要採取溫和一點的方式,他們認為事情是可以改善的,中國是會改變的(這是過去20年來的共識),所以他們覺得應該要用比較像以前那樣子的engagement方式,讓中國參與到國際社會當中。所以這封信講的就是,如果美國繼續採用比較強迫式手段去叫中國改變,他們覺得這樣子不對,因此跳出來聯名反對川普政府現在的外交政策。

強硬派則認為以往國際建制和自由貿易等途徑都沒辦法逼迫中國做出有意義的改變,甚至,中國正在強力地挑戰既有的國際秩序,因此要用強硬手段來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派學者們當中,其實是有滿明顯的世代差異。連署者們大多是很資深的學界或政策界學者們。事實上,有一些自由派智庫(例:Brookings Institute,卜睿哲所在)的年輕學者們最近也推出類似的專題文章,他們就在談中國政策的世代觀點不同。

年輕學者們其實普遍認為中國是競爭對象,把中國當成競爭對象已經可以說是政策界的共識了,但有些人認為不需要把中國視為「敵人」。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有誰「沒」連署。其實還是有很多自由派/建制派(傳統上比較親中)的重量級人物沒有連署。

美國對中國的立場轉變其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期的演變。最近一兩年的時間整個風向產生重大位移,部份原因是川普政權採用比較戲劇性的方式來處理外交政策,但長期來看,美國對於中國侵害智慧財產權的事跡已經忍無可忍,對於中國的中國夢擴張野心、習近平上台以來的限縮公民權利,還有屢次在北韓問題上放鳥國際社會、在南海擴軍等議題,在在累積了風向球轉向的能量。習近平取消任期限制(2018年3月)或許是最後一根稻草,自此之後原本較為親中的媒體風向也整個變了。

在G20之後很多媒體都說貿易戰趨緩、美國又開始親中、又要把台灣賣掉云云。事實上,貿易戰一點都沒有趨緩,川普五月份宣佈針對2000億中國進口產品徵25%的關稅,也完全沒有改變。

民主國家的政策產出本來就是各方多元意見角力的結果。這或許會是一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但這是政策產出的常態。川普上台以來,大幅度地改變對中政策,引發的爭議必然是很大的,所以大家還有得吵。不過,現在國會裡的兩大黨在中國議題上的立場是非常接近的。

RTS24C6S

有些人批評這些學者是被中國給「收買」、「想拿中國的資源」。我們不認為必須要用這種方式來回應溫和派/自由派/建制派學者們的看法。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一些」學者是被中國收買以及想拿中國資源,但並非所有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