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回味台灣棒球精彩史頁:從引入東洋「野球」到勇奪「三冠王」

回味台灣棒球精彩史頁:從引入東洋「野球」到勇奪「三冠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國五、六○年代,台灣更上層樓,屢屢征戰國際,締造3次同時榮獲世界少棒、青少棒、青棒冠軍「三冠王」的輝煌紀錄,也激發全民瘋棒球的熱潮。

棒球,是許多人的美好回憶。每當我國棒球隊出國征戰,就成為街坊鄰居的凝聚重心,大人尤其無法拒絕孩子熬夜觀戰,大家滿心期待地拉開電視小門,守在一起收看轉播的日子,況味無窮。先前上映的《KANO》,短短九天票房破億,再次燃起全民對棒球的熱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從國家檔案中,回味台灣棒球的精彩事蹟。

棒球運動起源於美國,日本引進推廣,日文稱其為「野球」,並於日據時期引入台灣。台灣棒球的發展,累積許多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的故事,其中嘉農棒球隊打進日本甲子園決賽,勇奪亞軍的精彩過程,成為電影題材登上大銀幕;而民國五、六○年代,台灣更上層樓,屢屢征戰國際,締造3次同時榮獲世界少棒、青少棒、青棒冠軍「三冠王」的輝煌紀錄,也激發全民瘋棒球的熱潮。

一、東洋「野球」的引入

日本據台後,提供學校球具、設備,推廣「野球」運動。中、小學紛紛組織球隊,展開校際競賽。小學方面,昭和4年(1929)8月,首屆全台少棒賽在台北新公園熱烈展開,由高雄州第一公學校(今旗津小學)擊敗其他代表隊,取得台灣史上首屆少棒冠軍。中學方面,昭和6年(1931)嘉義農林學校代表台灣,前往日本甲子園勇奪亞軍,最為耀眼。

起初,台灣社會不諳「野球」規則,參與程度不高,隨著校際競賽展現的趣味性、競爭性,逐漸流行起來。球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充滿運動活力。日本為提倡是項運動,開闢圓山棒球場,舉辦大型賽事。每當重要賽程,球迷便將球場擠的水泄不通,而球員更以踏上球場揮棒競賽為目標。可惜的是,自昭和18年(1943)起,台灣遭到盟軍轟炸後,圓山球場充作陸軍醫院,因而停辦各項賽事。

二、從「野球」轉到「棒球」

光復初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將日本味濃厚的「野球」改稱「棒球」。民國(以下同)39年8月,韓戰爆發後,圓山棒球場充作美援物資集散地,無法再舉辦棒球賽事。儘管如此,各界熱愛棒球程度未減,校際與社會舉辦的運動競賽中,棒球賽事仍經常可見。

在亞洲棒球競賽場域,台灣菁英於40年以及42年組織聯隊,兩度前往菲律賓進行友誼賽。43年,中華民國隊開始征戰亞洲盃,初期,經常輸給菲律賓隊,更難挑戰日本、南韓這兩個棒球強國 [1] 。

三、台灣勇奪「三冠王」

51年起,政府推廣棒球運動,往下扎根培育人才,教育部也將少棒列入體育課程,鼓勵校際球隊競賽,掀起少棒熱潮。57年5月,「以石為球、以棍為棒」訓練的紅葉少棒隊,拿下全省少棒冠軍,接著迎戰來訪的日本關西明星少棒隊。日本是亞洲棒球強國,當時又連續獲得兩年世界少棒冠軍,明星少棒隊雖非國家代表隊,實力卻不容小覷。8月,中日少棒大戰,紅葉攻守俱佳,贏得勝利,更敲出台灣棒球的自信 [2]。

我國少棒與日本一較長短、榮獲佳績後,隨即加入了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 LLB),挑戰世界少棒冠軍已指日可待。58年7月,金龍少棒菁英在大阪擊敗關島、日本隊,取得代表遠東地區赴美比賽的資格,滿載著國人的期望,前往美國賓州威廉波特征戰,先後擊敗加拿大、美北代表隊,又在冠軍賽力克美西隊,榮膺冠軍 [3] 。此後,加強培訓少棒,繼起的七虎、巨人、立德、榮工等強隊,幾乎連年奪得世界冠軍,向全球證明我國少棒強勁實力(圖1)。

imageS9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1:榮工少棒隊參加遠東區少棒賽

之後,金龍少棒隊在各界的協助下,集體進入蔣宋美齡女士創辦的華興中學就讀,繼續為青少棒、青棒爭光,也開啟「南美和、北華興、東榮工」三強鼎立的時代。61年,美和中學為台灣奪得首座青少棒世界冠軍獎盃(圖2);隔年,中華青棒隊也拿下世界青棒冠軍。63年、66年、68年,台灣少棒、青少棒、青棒一舉獲得世界冠軍,締造3次「三冠王」的最佳成績,揚名國際。

imageS10
Photo Credit: 國發委檔管局檔案樂活情報提供
圖2:世界青少棒遠東區大會比賽實況

四、台灣之光,揚威海外

成棒在少棒、青少棒、青棒基礎上,持續發光發熱。許多球員投身中華職棒的精彩賽事外,亦有旅外球員在日本職棒、美國職棒大聯盟締造台灣之光。在國際競技上,中華隊在73年贏得洛杉磯奧運銅牌後,又在81年拿下巴塞隆納奧運銀牌,打響台灣棒球的名號 [4]。

五、結語

台灣棒球,已成為許多民眾生活的重要部分,不僅每一場比賽的輸贏,牽動國人的心情起伏,也漸漸構築了全民的共同記憶。想要知道更多動人的故事,歡迎前往國家檔案資訊網,一同探尋台灣棒球的精彩事蹟。

延伸閱讀

註釋

[1] 江明珊總編輯,《逆轉勝:台灣棒球特展》(台南市: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民103),頁36。

[2] 謝仕淵、謝佳芬,《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市:果實出版社,民92),頁98-101。

[3] 中華日報叢書委員會編,《無敵金龍》(台北市:中央日報社,民58),頁40-63。

[4] 孟峻瑋等,《旋動歲月:台灣棒球百年史》(台北市:中華民國棒球協會,民95),頁151-174。

本文經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檔案樂活報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運動健身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