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政治不應滲入學校」論述的謬誤

「政治不應滲入學校」論述的謬誤
Photo credit: Newscom/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以政治不應滲入教育的論述,來否定在學校教授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是有違教育專業的鴕鳥做法。

撰文:學校公民使命網絡

因著最近一張報紙,有關一位小學老師與同學在常識堂討論「反送中條例」的報導,再次引起在學校,特別是在小學,教授爭議性政治議題的討論。有些教育界同工,更以政治不應滲入教育的論述,來否定在學校教授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本文在此,不會深入分折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只嘗試從相關條例、教育專業操守、相關的教育理論和兒童成長來探討上述論述的謬誤。

其實,在今天資訊自由流傳的時代,學生根本無可避免接觸社會上的爭議性政治議題,以為學校可以將政治議題拒於門外,實在是在發白日夢。校方若不容許同學討論爭議性的政治議題,一方面,討論會轉去地下,在毫無專業的指導下,自由發揮,可能會更易激化極端的觀點;另方面,也可能會引來同學對校方更強的反彈,進一步破壞校方與同學的關係。我們認為,老師在課堂上與學生探討政治議題,不論中小學,都是不能避免的,也有教育上的需要。以教育專業的方法,來與同學一齊處理這些爭議性議題,才是上策。

在1990年之前,港英殖民地政府基本上是採取完全不容許政治涉及教育的政策。在1990年,因著八九民運的影響,香港《教育規例》第98(2)條被修改為「署長可就任何學校傳播政治性資料或表達政治性意見方面……,以確保該等資料或意見並無偏頗」。換句話說,就是學校可以以持平的態度來處理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故從教育條例的角度來說,政治不應滲入教育的論述,根本上是站不住腳的。

此外,《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第2.6.6和2.6.7 節分別指出老師「應注意時事,關心社會問題,並致力維護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當公眾意見分歧時,應教導學生尊重不同的立場和觀點」,而2.6.4和2.6.8 節則分別指出老師「應積極支持及推廣公民教育」及「應把尊重人權的教育視為要務」。2.6.9節則指出其目的是「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 、理性、民主等意識 」。

從教育,特別是公民教育的角度來看,國際和本地的研究,都早已確立了,讓同學討論爭議性議題,正是達至上述「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 、理性、民主等意識 」目的及培育批判思考的最有效方法。

自從2009年在高中引入必修的通識教育至今已有十年,在中學教授爭議性議題教學法已相當成熟,故在此只作簡單的分析。在討論爭議性議題時,專業的老師都會與學生深入、開放、從多角度,抽絲剝繭分析社會問題。老師會力求資料全面,在強調觀點多元的同時,協助同學梳理判斷原則,以避免陷於「各有各道理」的庸俗相對主義,從而作出理性判斷。

在討論的過程中,老師是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但要秉持專業原則,強調自己的想法只是多元看法之一 。重點是以專業的我(professional self)來管理意識形態的我(ideological self),以確保是教育,而非灌輸。從上述討論可看到,否定在學校教授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是不利於培育擁有自由、和平、平等 、理性、民主等意識及批判思考的同學,基本上是有違教育專業操守,甚至可說是反教育的做法。

sipaphotosnine659378
Photo credit: Newscom/達志影像

至於小學方面,爭議性議題教學的起步可說是相當遲。其實,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2017),學習範疇四:社會與公民指出:

「啟發學生認識社會及關注社會事務,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並提高他們的公民意識。透過探究式學習,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認識香港和探討社會事件 …… 讓學生發展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尊重法治精神,關愛共融,成為盡責的公民」

而討論爭議性議題,正是培育「從多方面認識香港和探討社會事件」的有效方法。在高小方面,雖然起步是較遲,但估計問題也不難處理,因為高小的同學的成熟程度與初中的同學相差不遠,故此,只要將在中學累積的經驗,審慎及有計劃地引入高小,做好相關師資培訓,相信問題不難解決。

此外,也有老師提出將談論爭議性議題與小學常用的高階思維教學策略,如多方觀點、六帽子思考等結合。事實上,教育大學梁恩榮和他的同工近年在數間小學所做有關的個案研究,雖然未能提出可概括的結論,但已提供了一些可信賴的証據。當然,我們還要繼續深入研究、論証,以確保教學的質素。

至於初小,面對的困難則較大,因為初小同學的知性成熟程度較弱,而相關研究也較缺乏。但正如上述的討論指出,逃避面對困難,實在只是鴕鳥政策。以下是一些前線同工提供的意見,可作為起步的參考:

「深奧的道理他們雖然未能理解,但是絕對會感受到社會的氛圍。」
「多聆聽同學就事件聽到看到甚麼,有甚麼感受,一方面讓他們可以舒發,同時若發覺他們認知極偏頗片面,就要略略補充資訊和不同角度的睇法,以作平衡,目標係讓同學知道事件可以有多元角度去認知和判斷,不用太快定立場,未有充分認識就不下立場更好。而牽涉品德的部份例如同理心善良誠實等則可以強調。」

根據上述的觀點,在與初小同學談論爭議性議題時,老師可能需要更多關注同學的感受。

此外,若我們從動態的角度來理解Piaget和Kohlberg的階段理論,我們就應放棄等待同學的知性發展成熟到某些階段,如抽象運思階段,才開始教授爭議性議題的觀點。反而,可以嘗試按同學的能力,將他們生活中所經歷的爭議性議題,轉化為一些簡化的,但對他們現時的能力有挑戰的學習經歷,藉此提昇同學的思維能力。

明顯的,初小可能遇到的困難較大,因上述所提及的轉化工作頗具挑戰性,而本地相關的研究也頗缺乏。故此,我們認為相關學者、教育局等,應盡快與學校合作,有系統地、持久地推行相關的行動研究,藉此找出有效和合乎專業的方法。

最後,我們在此再三強調,以政治不應滲入教育的論述,來否定在學校教授爭議性的政治議題,是有違教育專業的鴕鳥做法。為了致力培養學生的自由、和平、平等 、理性、民主等意識和培育批判思考,在中、小學,做好教授爭議性的議題,以確保是教育,而非灌輸,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