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漢生病患家屬「隔離政策」國賠勝訴,安倍:國家不會再上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是日本法院首度認為,國家採取隔離政策,不僅對前漢生病患者,甚至對其家屬索造成損害,同樣負有責任。
(中央社)日本前漢生病患者家屬所提國賠訴訟,法院一審判決國家應負賠償之責。首相安倍晉三今天宣布,考量到家屬所承受難用筆墨言語形容的遭遇,將不會上訴。
住在日本各地的561位前漢生病(leprosy,舊稱痲瘋病)患者家屬提起集體訴訟,認為因為國家對漢生病患者採取錯誤的隔離政策,連帶造成患者家屬權益受損,熊本地方法院6月28日首度判決國家應負賠償之責,總額約3億7000萬日圓(約新台幣1億605萬元)。
這是法院首度認為,國家採取隔離政策不僅對前漢生病患者,甚至對家屬造成損害同樣負有責任。
《共同社》報導,對於561名原告中20人的訴求,法院以近期才知道親屬原來是患者等為由駁回,而關於其餘的541人則勒令向每人賠償33萬至143萬日元。國家向541名家屬賠償共約3.76億日元的判決將確定下來。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針對一審判決結果,日本政府必須在本月12日前決定是否上訴,安倍今天上午在內閣會議前,先跟厚生勞動大臣根本匠、法務大臣山下貴司等人進行研議。
安倍會後受訪時說,雖然針對這次地院判決內容,有一部分確實很難接受,但考量到家屬遭受難以用筆墨言語形容的痛苦,「不能再拖下去」。
他說,基於這樣的想法,雖然沒有類似前例,但已指示相關首長在不上訴的情況下進行檢討。
至於安倍所說對判決內容也有難以接受的部分,山下說,現階段無法回答,但早晚會在適當時間用適當方式說明。
前漢生病患本人提出的訴訟,熊本地方法院已於2001年判決國家須負賠償責任,也認為國會有所責任,當時執政的首相小泉純一郎內閣表示,「雖然是前所未見的判斷,但有必要早日謀求解決」,放棄上訴。
漢生病患家屬辯護律師團的律師鈴木敦士說,政府能做出放棄上訴的判斷,是承認責任的第一步,站在辯護律師團及原告團的立場,對此表示歡迎。
鈴木說,未來如何補償家屬及消除一切歧視與偏見,希望政府能和當事人進行協議。
隔離政策導致病患權利受損,法院駁回國家主張
日本政府過去為防止漢生病擴大傳染,在1953年制定《痲瘋病預防法》,進行隔離患者。雖然漢生病之後被發現傳染力極弱,也找到治療方式,但日本政府仍持續執行強制隔離患者的政策。
這項強制隔離政策一直到1996年相關法律廢止後才停止。前漢生病患者在日本各地提出訴訟,並在2001年獲法院判決勝訴。
日本政府與國會2001年承認隔離政策是錯誤政策且公開道歉,並提出相關補償救濟方案。
《轉角國際》報導,在長期隔離之下,許多患者因為年事已高、或因習慣療養院的生活,加上社會累積的偏見,病患出院後要回歸社會成為一大難題。且離開療養院後,沒有生活和醫療費用保障,因此真正有意願、能力離開的患者極少。
人權因此受到侵害的患者們,透過人權團體和律師的奔走協力,1998年共有13名還在世的患者,向熊本地方法院提出國賠訴訟。全案在2001年時勝訴,雖然得到國賠和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公開道歉,但漢生病長期以來的隔離絕育和社會歧視,對患者的家屬同樣造成難以抹滅的傷害,之中是否應該追究國家責任,成為當時訴訟的爭點之一。
《共同社》報導,6月28日的地方法院判決認定《癩病預防法》的隔離政策造成了入學遭拒和鄰里不往來導致學習機會和最基本的社會生活喪失、催生結婚歧視等情況,指出「隔離政策導致家屬也受歧視,遭到終生難以恢復的傷害」。
法院認為最晚在1960年時隔離政策的必要性已消失,但政府此後仍未採取消除歧視與偏見的做法是違法的。此外法院還認定,原告難以認識到歧視的加害方是國家,駁回了認為索賠權已因時效而消失的國家主張。
因偏見疏遠父親,想幫父親恢復名譽
《世界日報》報導,其中一名原告是住在鹿兒島縣奄美大島的81歲赤塚興一,他的父親赤塚新藏1947年被強制送進島上的療養院。赤塚興一說,周遭朋友相繼離去,讓他也對自己的父親想法產生動搖,由於持續受到社會偏見影響,赤塚興一漸漸也疏遠父親,連自己的結婚典禮都拒絕父親參加。
2001年法院做出認為國家隔離政策有過失的判決時,赤塚新藏已過世11年。因為這項判決,讓赤塚興一察覺到,過去對待父親的方式並不正確。抱著對父親的贖罪和希望恢復父親名譽的想法,開始以真名演講,但自己4個小孩中有3人相繼離婚,讓他也懷疑是否跟公開自己是前漢生病患者家屬身分有關。
赤塚在判決前曾說,現在還是可以感受到社會上對前患者家人的歧視與偏見,由於國家的隔離政策讓他們精神上受到壓迫,也讓本來的家族關係受到破壞,「希望判決能認同國家須為帶來的損害負起責任」。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 日漢生病患家屬提國賠勝訴 安倍放棄上訴(中央社)
- 詳訊:日本政府就麻風病患者家屬訴訟放棄上訴(共同社)
- 日漢生病患家屬集體訴訟 法院首判國賠(世界日報)
- 日本漢生病的家屬賠償:歧視壓迫90年,日本政府國賠不上訴(轉角國際)
核稿編輯:楊之瑜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