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移工能賺到錢嗎?「薪水不多又這樣對人,下次不會再來台灣」

在台移工能賺到錢嗎?「薪水不多又這樣對人,下次不會再來台灣」
Photo Credit:陳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去匯給父母的錢,大約剩5、6千可留給自己花,剛好能夠應付日常煮飯錢和周末聚會的消費。雖然這筆錢讓阿凱不至於在台灣活不下去,卻也沒什麼錢能存下來,「這樣我出國工作要幹嘛?」

文、圖:陳瑾

阿凱去年暑假在工廠外找了份額外的差事來做。兼差的目的是想多存點錢買房子、做生意,同時也約束自己假日不要花錢喝酒,只是兼差的時候要小心,「被警察發現的話我就會被送回去了。」

位於火車站附近的街坊,一個東南亞勞工會聚集的場所,阿凱就是在這裡的餐廳工作。他只有週末會出現,平日就在簽約的工廠工作。身為藍領外勞,就法律而言,阿凱是不能替現任雇主外的其它地方打工,這點他也清楚,只是現實的經濟壓力及對未來的憧憬,逼得他不得不冒險跨過由法條堆起的層層拒馬。

27歲的阿凱來自東南亞,是家中老么也是唯一的男孩子,在兩個姊姊分別出嫁後,扶養父母的責任也就落到他身上。來台灣前,阿凱是修理機械的黑手,一個月幾千台幣的薪水,沒辦法負擔雙親醫藥費和一家三口的生活。耳聞有幾戶鄰居出國工作改善家庭環境,遂決定放手出國拚搏一回。「其實我那時只想體驗出國工作的感覺而已,而且申請到台灣也比較便宜。」

螢幕快照_2019-07-10_上午9_45_51
Photo Credit:陳瑾

違法也是逼不得已?

阿凱的夢想是買房子後結婚開小吃店,這些都需要一大筆資金。所以他會選擇假日打工,對我來說並不意外。

在他合法範圍內的工作,薪資在有加班的情況下能拿到2萬1000元,只是現金到手前必須先扣除仲介費、宿舍費,最後實領大約1萬7000元。在經濟不景氣和勞動法令修改下,加班機會也不如以往多,薪水也是。公司說要共體時艱,便當不再是想吃就可多拿一個、薪水照合約寫的發,過去用來勉勵員工的獎勵金全部變成一場夢。

減去匯給父母的錢,大約剩5、6千可留給自己花,剛好能夠應付日常煮飯錢和周末聚會的消費。雖然這筆錢讓阿凱不至於在台灣活不下去,卻也沒什麼錢能存下來,「這樣我出國工作要幹嘛?」

螢幕快照_2019-07-10_上午9_46_00
Photo Credit:陳瑾
翻攝TIWA展覽作品

不公平的待遇

年底頒發的年終獎金對勞工而言是老闆體恤員工的象徵,只是獎金分配得不成正比時,必會招來不滿。尤其是以族群為分野的時候,情況更會被放大。

阿凱自認比台灣同事更賣力工作,「結果我們才拿500,台灣人隨便做事就有5000、甚至1萬,差這麼多,台灣老闆是不是覺得外勞這樣是應該的?」同樣身為工廠的一份子,為什麼辛苦付出的回報卻這麼廉價?

「我就是覺得不公平,薪水也不多又這樣對人,下次不會再來台灣。」

翻牆違法

去年6月,阿凱一如往常到餐廳吃飯,隨口問店裡有沒有缺人,沒想到一問就這樣成了店裡的假日員工。

「老闆1個小時算100元,從早上8點到晚上10點收店。有時候店裡生意不錯,老闆也會給每人1000元的Bonus。」薪水不會被扣掉又有分紅還能存錢圓夢,換做我是阿凱,也會不管法律來這裡打工。

因為是違法的工作,加上阿凱本身會做菜,所以老闆把阿凱排在廚房裡不容易從外面被路人舉發,卻也一圓阿凱做小吃店的夢。他笑著說:「現在我就從廚房觀察客人喜歡吃哪一道菜,或是偶爾請老闆問問他們覺得口味如何,最後調整菜色,然後就回家娶老婆開店啦,哈哈哈。」

螢幕快照_2019-07-10_上午9_46_24
Photo Credit:陳瑾
餐廳裝飾

小心防範

早在10月就開始採訪阿凱的打工情況,卻因為老闆娘擔心我走漏風聲,連連阻擋我進入餐廳,甚至對阿凱說我會害他回老家等等,採訪因此停擺將近兩個多月。

為什麼要這麼害怕?老闆娘張大眼比著餐廳裡的客人說:「對外我不會說阿凱在這裡打工,通常都說是來幫忙而已,即便大家都來自一樣的國家。要是被他來吃飯的朋友檢舉怎麼辦?可能其他人也會想工作啊,會忌妒為什麼是他得到機會。我不可能照顧到所有人嘛!」

許可外工作除了防止被本地人檢舉,還要小心同鄉眼紅陷害,「所以我一定要小心不能被發現,不然會出大事。」

逼不得已而犯法,也不過就是為了錢、為了讓原鄉生活更好罷了。只是台灣低薪的勞動環境,讓本來就弱勢的移工又落入更惡劣的位階裡,從台灣賺夠錢回家的日子也越來越遠。「台灣給他們外勞的薪水這麼少,像阿凱他們這樣的人才要出來工作嘛,我的餐廳只是提供一個機會給他們罷了。大家都能理解彼此的處境,畢竟我平日也在工廠上班阿。」

觀察在這塊區域的其他店家,他們大多會在周末聘僱東南亞移工,詢問他們為什麼甘願犯法給移工許可外工作的機會,方老闆說:「他們只是想早點回家而已。」

編按:本文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搖滾畢拉密」計畫課程成果(教育部HFCC計劃課程),關鍵評論網基於編輯獨立原則挑選刊出該篇文章。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