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雅加達老城區,透過荷殖舊建築見證一座城市的興起

漫步雅加達老城區,透過荷殖舊建築見證一座城市的興起
Photo Credit:Wikipedia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雅加達老城區內兩家銀行博物館對面的雅加達老城火車站,1930年代落成後,透過鐵道連結爪哇島各主要城市,以及丹戎布里歐國際港車站,巽他椰港的地位從此一落千丈。

文:李東明

巽他椰城(雅加達舊稱)或稱查雅加達的村落遭荷蘭人連根鏟除後,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總部所在地的巴達維亞城開始起建,它先是沿著奇里翁河右岸建築有稜堡的防禦城堡,狀似鑽石,故稱鑽石城堡(Bastion Diamond),藉以穩固掌控局勢。隨後再擴大範圍,在河口兩岸地區修築有城牆圍起的城市,城外開鑿運河當護城河,稱鑽石城市(Kota Intan)。

剛開始先以雅加達外海千島群島取得的珊瑚礁石切塊砌起城基,待局勢穩定後,因擔心珊瑚礁如遭火攻易破碎等考慮,1627年部分重要地帶改以壓艙石等石塊砌城,並在城內陸續興建存放香料與貴重物資的倉庫群、修船廠、總督府、總督官邸、法院、荷蘭改革教會、橋樑及住宅等設施。

直到1809年,荷蘭殖民政府大總督Herman Willem Daendels為了防止老城區疫情惡化,並避免英國攻佔鑽石城堡,乃調整防禦措施,先將城堡夷為平地,並將政治、經濟與軍事中心逐漸轉移到現今獨立紀念碑鄰近地區。

海事博物館(Museum Bahari)是早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存放香料與貴重物資的倉庫之一,始建於1652年,並於1719年前後才陸續完成前後幾棟長型倉庫,當時不少珍貴物資都先在此儲藏,等待裝船運回歐洲或轉運其他地區。


Abandon_sampan
Photo Credit:deshi yin CC BY SA 2.0
海事博物館(Museum Bahari)一景

根據文獻記載,1645年完成的鑽石城市稜堡之一的Culemborg稜堡(Bastion Culemborg),是以時任巴城大總督的迪門(Anthoni van Diemen)1593年在荷蘭中部的出生地命名。這與同年荷蘭殖民政府在台灣淡水地區完成的Fort Anthonio(安東尼堡,即現稱的紅毛城)一樣,證明了政治人物喜歡在史上留名的作法均大同小異。Culemborg稜堡於1830年拆除後,荷蘭政府於1839年改建為瞭望台(Lookout Tower),藉以取代修船廠內原本大旗杆座架的瞭望功能。

Antonio_van_Diemen
Photo Credit:Wikipedia
曾任巴城大總督的迪門(Anthoni van Diemen)

1977年倉庫蛻變為海事博物館,除了完整保留原本長型倉庫的建築外,館內保存展示各式傳統船體原型或模型,並說明它的起造技術,也分區呈現世界各國對印尼早期發展歷史與文化的影響。現存在博物館前緣的矮城牆與哨亭(Sentry box),是目前保存情況最佳的巴達維亞老城牆遺跡,只可惜這片老城牆最北角的Zeeburg稜堡(Bastion Zeeburg)實體,已於2009年在後續用途不明的情況下遭到拆除。

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其他老倉庫或城垣遺跡的命運,繞到博物館後方,就有機會看到一棟棟造型獨立完整的大倉庫,因地層下陷而半淹水中,變成了水上倉庫,載浮載沉。若還想深入探索,可以越過水潭,爬上附近地區早已乏人聞問、猶在生命盡頭掙扎的老城牆,感受巴達維亞城池的風化與傾頹。

2018年元月,海事博物館發生火災,燒燬了近1/3比較靠海部分的倉庫建築,目前正等待重建中。

VOC 修船廠(Galangan VOC)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立足後,隨即興建的修船廠,木工、製圖專家、鐵匠、編繩者與奴工聚集。第一代修船廠於1721年遭火吞噬,1728年重建完成。但隨著老城區河道淤淺,衛生條件惡化,疫情蔓延,死亡率劇增,19世紀初葉總督府與政治中心往南遷移,修船廠也遭停工關廠,修船業務轉移到千島群島的Onrust島上。

修船廠舊址現由華裔女企業家鄧足蘭女士購置整修後,在不影響古蹟建築的原則下,設置雅加達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各式藝文活動,並試圖以VOC Café(Very Old Café)名號打響懷舊招牌,但因地處偏遠,尚待努力中。

雅加達歷史博物館(Jakarta History Museum)過去是荷蘭東印度公司VOC 巴達維亞總督府,也稱市政廳(荷語Stadhuis/City Hall)。荷蘭正式殖民印尼後,因殖民業務迅速增加,第1、2代總督府先後不敷使用,1710年仿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建築形式,蓋成第3代總督府。1740年巴達維亞城發生紅溪慘案,整個老城區成了大屠場,約1萬名華人被圍堵屠殺,總督府的中庭當時也成了屠場之一,約有500名華人喪生,陰魂未散。

Batavia_-_Townhall_1770
Photo Credit:Wikipedia
前巴達維亞市政廳,今雅加達歷史博物館

1809年,老城區因奇里翁河上游的開墾、河口海沙回堵、水患不斷,水資源遭受汙染,衛生條件急速惡化,蚊蟲病源滋生,總督府不得不南遷較高處,這兒也成了拘禁囚犯的大監獄,再添冤魂無數。現存地下室非常低矮的牢房裡,男女分開管理,如遇水滲入則變成水牢,服刑者依犯罪行為的輕重罰栓鐵球或木球。

印尼日惹蘇丹(Sultan of Yogyakarta)親王(Pangeran)Diponegoro 在1825年率眾與荷治政府對抗失利後,也曾於1830年被驅逐流放到馬辰(Makassar)之前,遭拘禁在這座監獄裡一段時日。

1974年整修後,這棟古老建築搖身一變成為雅加達歷史博物館,繼續以不一樣的方式訴說雅加達未完的故事。史博館前的法塔喜拉廣場(Taman Fatahillah/Fatahillah Square)現已成為市民休閒或舉辦各式歡樂節慶活動的場地。


“東南亞華人”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