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有需要逼藝人、狀元、網紅就抗爭運動表態嗎?

有需要逼藝人、狀元、網紅就抗爭運動表態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筆者認為這種以知名度去當論據的手法對整個輿論戰的雙方都不健康,最主要的問題是將討論的核心由「為何要支持/反對」變成「有什麼人支持/反對」。

文:莫梓俊

前日,是黑暗的一天。一名駐守深水埗的警隊指揮官被指於交友軟件相約女網友到其辦公室發生性行為,此人其後被「起底」,發現是藝人袁澧林的前男友。身為自袁小姐出道後便一直留意其動向的筆者,此刻心情實在是…崩潰的。

但話分兩頭,袁澧林卻是早已捲入這場反送中運動,早在何韻詩於人權理事會發言、譚詠麟與鍾鎮濤出席撐警集會以前,她的FB專頁就已出現大批的留言,要求她為反送中運動表達立場,如果結合DSE放榜日傳媒追訪一眾狀元反送中運動的意見,或者過往雙方媒體紛紛報導某某名人的意見,不難發現雙方的民眾都著力於召集更多知名人士為自己立場背書,但這是一個爭取運動正當性的機會,還是只是陷入一場無日無止的競賽呢?

近年放榜,傳媒總喜歡向狀元詢問對社會議題的看法,背後的潛台詞往往是想證明「某狀元都認同/不認同某活動,或者支持/不支持政府」。而觀乎網上的評價,亦有不少網民相當受落,始終有人願意公開認同自己的立場,更是學業有成的公開試狀元,士氣不免大增。

但事實上,有名人為你背書並不等於你的主張更加正確,更加有道理。狀元考試取得佳績,但不等於專精於時事分析,他們的意見其實跟你和我一樣,並不會因為他是狀元就特別正確或錯誤,傳媒這種採訪角度只是將入世未深的學子置於鎂光燈下,並無必要。

同一道理,藝人等知名人士的加持更多是一種輿論戰時的公關手段,去提高或打擊民眾的情緒,但同樣地,數量再多、知名度再高的人士,都不等於他的說話就特別正確。筆者敬佩葉德嫻(Deanie姐),是因為知道作為藝人,表達政治立場是非常冒險的事,背後的付出與犧牲都相當大,一不小心可能會被封殺,葬送前途,Deanie姐依然願意站出來是非常勇敢與值得尊敬的行為,但我不能告訴人:「連Deanie姐都支持反送中,你哋班藍絲咪嘈啦!」。同理,如果你聽到別人跟你說:「連譚校長都撐警察,你哋班後生就唔好再同警察搞對抗啦!」,其實道理上都說不過去。

筆者認為這種以知名度去當論據的手法對整個輿論戰的雙方都不健康,最主要的問題是將討論的核心由「為何要支持/反對」變成「有什麼人支持/反對」。當雙方不再就議題進行論證,而是著眼找有地位的人去背書,整場輿論戰很快會演變成「背書者的軍備競賽」,大家只會去找更大、更有名氣、更有地位的人站出來支持自己。你有何韻詩?我找鍾鎮濤,你有Deanie姐?我找譚詠麟。然後找完明星,可能轉搵大商家、教育家、藝術家,只會沒完了,雙方不斷交鋒,但永遠無法給對方致命一擊,就是因為忘記了穩固自己的論證基礎。

更有甚者,社會出現了不少人要求藝人對社會議題表態,除了文首提到的袁澧林,同期的另一個例子就是專營打機直播的Youtuber達哥(林慧韡),因應事件不斷發展,有大量的粉絲在達哥的社交平台上要求他為抗爭者發聲,而隨著他保持沉默,部份同類型的Youtuber表達支持抗爭者後,粉絲的態度轉變為憤怒,質疑達哥「投共」。

筆者於前文已提及公眾人物政治表態當中包含的考慮,亦明白粉絲渴望偶像與他們站在同一陣線,但這是否代表我們有權力去逼迫他人去表達立場?假如藝人們沒有立場,或者迫於謀生壓力不表達立場,我們到底是充滿憤怒,還是可以帶點包容和理解?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何韻詩與Deanie姐的境界,如果我們對所有不表態的人都心懷怨念去攻擊,那我們和一直對抗的共產黨又有何分別?

英劇《Years & Years》提過,假如世界變得糟透了,是我們所有人的錯,包括見到問題卻依舊保持沉默的人。對這群被迫沉默的人,與其對他們含怒到日落,不如鼓勵他們發聲。如果可以打造一個環境,讓所有人可以不用再怕被封殺,可以暢所欲言,又是否比單純留言攻擊更有意義?

標題為編輯修訂,來稿原標題「名人唔一定有道理,狀元亦唔一定啱晒」

編按︰6月9日的遊行後,有大量網民到藝人梁競徽(原名梁烈唯)的Instagram帳戶留言聲稱看見他參與遊行甚至留守立法會,由於梁競徽過往立場親建制派,相信這是針對其政治立場的惡搞行動,導致其微博上有內地網民誤會他參與遊行,梁其後澄清並無此事。封面圖片是6月16日有人在遊行期間高舉有關改圖,剛好被拍下,在《Euronews》的報導中播出。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