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荷殖屠殺和印尼政府排華,造就非傳統唐人街的雅加達華人區樣貌

歷經荷殖屠殺和印尼政府排華,造就非傳統唐人街的雅加達華人區樣貌
Photo Credit:Wikipedia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00年開始,雖然印尼政府逐一解除排華政策,而華人社區也試圖透過群策群力方式重建家園,但破敗的老街頭與髒亂印象依舊,回來的是鮮活的華人生活型態與氣息,

文:李東明

編按:本文為《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書摘,內容關於雅加達華人社區 的重要地標和老店。

城南舊事

1740年10月的巴達維亞城大屠殺,原住老城區內的上層華人房舍幾乎全數焚燬,鮮血染紅了整條大河與鄰近河道,荷蘭殖民政府一不做二不休,將華人倖存者移出老城區,讓他們在城外西南角、華人俗稱草埔(Glodok)的地區,另起爐灶。慢慢自癒後的華人,文化風華再現,只是1965年開始的一系列印尼政府排華政策,以及1998年的金融危機、政治動亂與排華暴動,讓草埔的華人社區再度陷入困境,人身安全與華人財產遭受嚴重的侵犯,當年暴徒縱火焚燒房屋與牆上燒焦的印記猶歷歷在目。

2000年開始,雖然印尼政府逐一解除排華政策,而華人社區也試圖透過群策群力方式重建家園,但破敗的老街頭與髒亂印象依舊,回來的是鮮活的華人生活型態與氣息,只是過往滿街華文店招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印尼政府30幾年的排華同化政策似已初具成效,也造就了現今不太像傳統唐人街的草埔華人區樣貌。

617px-COLLECTIE_TROPENMUSEUM_Glodok_wijk
Photo Credit:Wikipedia CC BY SA 3.0
1953年的草埔

草埔華人區的寺廟、老店

座落在雅加達市北部班芝蘭街(Jalan Pancoran)鄰近地區的華人老社區,見證了3個多世紀以來華人落戶生息的故事。

金德院(Jin-de-yuan)是草埔華人地區最早興建的寺院。由於荷蘭殖民政府禁止華人在巴達維亞城內設置寺廟,1650年由當時荷蘭統治者委任管理華人的第2號人物Guo Xun-guan雷珍蘭(Lieutenant,第1號人物的職稱為甲必丹Capitan),在城南的草埔地區興建第1代金德院,當時稱觀音亭(Guan-yin Ting),造型古樸。觀音亭這個稱謂,後來由爪哇島上的原住民轉譯為Klenteng,成為印尼人對華人寺院的統稱,因此,金德院的印尼文就稱Klenteng Jin-de-yuan(或稱Vihara Dharma Bhakti)。草創時期的觀音亭,是一座以和尚為住持的佛寺,鼎盛時期據稱同時有18位和尚入住佛寺。

1740年因為荷蘭殖民政府在管理華人上深受威脅,首度對巴達維亞地區的華人發動慘絕人寰的排華屠殺事件,史稱紅溪慘案。觀音亭也在事件中遭到焚燬,只有一張雍正2年(1724年)的供桌得以倖免於難。1755年由華人甲必丹Oei Tjsi-lauw在原址上重建寺廟,命名為金德院。除了原來的佛教信仰神祇如觀音菩薩、達摩祖師與十八羅漢外,也廣納增添了道教信仰的神明如玉皇大帝、清水祖師與土地公等,並在院內興辦私墊「明誠書院」,讓華人子弟學習四書五經。

Chinezenmoord_van_stolk_(2)
Photo Credit:Wikipedia
紅溪慘案期間對華人關押者的處決

每年的陰曆年(Imlek),亦即農曆新年,廟方都會在廟埕安排布袋戲(Wayang Potehi)演出酬神;在衛塞節舉辦浴佛活動;中元普渡孤魂野鬼期間,則會舉辦類似台灣的搶孤活動。這段期間,廣場總會聚滿從各地聞風而至的行乞者,耐心等待善男信女們的佈施。

800px-Klenteng_Jin_De_Yuan,_Glodok,_Jaka
Photo Credit:Gunawan Kartapranata CC BY SA 3.0
金德院內,攝影於2008年。

已有360幾年歷史的金德院,2015年元宵節前夕,可能因為重達300公斤、可點燃6個月的大香燭火苗飄落,引燃堆積的金紙與銀紙,一發不可收拾,燒燬了40多尊神像,所幸觀音像與其他重要文物得以順利搶救出來,並無人員傷亡。

德記茶室(Kopi Es Tak Kie),草創時期稱德記戈丕室(Kopie Us Tak Kie)座落在原名格羅里亞(Gloria)巷的大南門三巷裡,外人即便在原本就已嫌狹窄的巷弄穿梭尋找,還是難得其門而入。最好是硬著頭皮走入鄰近商店問路,如果夠幸運,說不定可以在店員的熱心協助帶領下,輕鬆的從各式攤販與眼花撩亂的店招中,如願入室享受已近百年老店的老咖啡與傳統點心。

螢幕快照_2019-07-15_上午7_08_52
Photo Credit:德記茶室
德記茶室

德記茶室未掛牌前,靠的是來自廣東的第一代移民梁貴忠先生,以手推車在班芝蘭街與草埔市場地區沿途叫賣,辛勤的果實就是1927年終於讓流動咖啡車落戶到現址上。梁良春接手父親草創事業後,1931年買下鄰舍,打通成為今天的格局,現由第3代兄弟們接手經營,老大小名阿耀,印尼名字拉蒂‧尤廬斯,他表示1965年蘇哈托總統禁華文、華語、華社、華校與華報後,德記也拆了店招,並關門了一段時間。

雖然1971年重新做了一面新店招,但囿於排華規定,也只能掛在店內。另一原因是若將店招掛在外面,必須繳交很高的廣告稅。德記另一次拉下店門,是在1998年5月的排華暴動期間。目前德記的冰咖啡原料,係由採自蘇門答臘北方與南方的Arabica與Robusta 咖啡豆混製調配而成,口感獨具,尤其是阿耀親手調配的「達達超濃咖啡」,若非咖啡癮君子,請勿輕易嚐試。

德記茶室入口處賣乾麵的攤販,以及店內角落只有早上才推出的藥膳鱉湯(Pioh Obat)小販,也為老牌的德記注入一些美食新選項,互惠雙贏。班芝蘭街頭一間接一間的中藥店,以及早上擁擠不堪的傳統市場與小吃攤等等,也都是讓當地常客流連忘返,同時也吸引著外來遊客陸續探索的尋寶地。

延伸閱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看見印尼:橫跨赤道的彩虹國度》,玉山社出版・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作者:李東明相對於災難、印傭、排華、交通紊亂等刻板印象, 本書中的印尼既豐富多元又繽紛, 是個充滿活力、樂天的微笑國度。

萬萬沒想到,身上流著一點台灣原住民血液的我,在二○○九年開始的五年半印尼駐外生活中,台灣原住民的純樸、笑口常開、喜愛分享與群體感很重的性格,竟會在印尼許多原住民族朋友的身上找到了共鳴點、發酵,讓我可以享受如魚得水、悠遊自得的感覺。

9789862942277_bc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