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與後現代旅行實踐:秘境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拍過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張色彩鮮明、構圖優美、視野奇特的照片,這風景的視覺再現遠勝過千言萬語;像是IG上的風景再現,尤其是在運用「#」方式,將再現風景集合成集體經驗後,成為左右遊客旅行決策的重要因素。
近年興起一種查詢旅遊資訊的手段,用來挺順手。如果你厭倦中文旅行資料的陳腔濫調,又懶得使用外文查詢時,就可以用這個「IG視覺感官搜尋法」:
- 在IG中打入關鍵字,例如 #かき氷;
- 就會出現大量被遊客「#」(hashtag)的刨冰圖像;
- 你可以很「直覺地」選擇你最想要圖像;
- 進去看它的地點、內文、與相關的「#」。
很快地,我們可以在Instagram(後稱IG)的介面上,快速地瀏覽大量構圖精美、用心搏眼球的美照,我們直覺地選擇「看起來」最有深得我心的資訊。「IG視覺感官搜尋法」是建構在智慧型手機的技術與使用上,無所不在的流動特質,精心設計的攝影技法,讓日常生活脈絡下的「風景」,富含著「特殊時刻」的美學意涵(金麟,2018),每一位參與到IG介面視覺策展的使用者像是大聲宣告:「選我選我!你可以選擇跟我一樣棒的體驗」。

風景的再現
這個查詢旅行資訊的方法的確很誘人,透過純粹的視覺美感,來決定你想不想經歷這種「真實」。不過,這種「真實」是真實嗎?越來越多的旅行者因為社群媒體上的Po文、圖像和影片,而影響他們對旅行地點的「信念、概念與印象」(beliefs, ideas and impressions)(Bizirgianni & Dionysopoulou, 2013)。一張色彩鮮明、構圖優美、視野奇特的照片,這風景的視覺再現遠勝過千言萬語;像是IG上的風景再現,尤其是在運用「#」方式,將再現風景集合成集體經驗後,成為左右遊客旅行決策的重要因素。
不過,當我們實際到達景點後,有時候會難以接受這個被再現的「真實」,有些所謂的秘境風景,現場觀之時,該景觀可能非常普通。有個旅行主題新媒體團隊—「Spice」,他們在YouTube奠定下基礎,並新創一個旅行社群APP,以提供更深度的且個人的旅遊資訊,他們稱之「做一個聰明旅人」。Spice就針對IG秘境的真偽,推出「IG秘境揭密」系列影片,探討「秘境照片」是照騙嗎?怎麼挑景點才不會踩到雷?
例如Spice盤點宜蘭秘境:「宜蘭6個 IG 秘境真實狀況竟然長這樣?獨木舟才能到的無人沙灘有比國外美嗎?」,如烏岩角/東澳海蝕洞、粉鳥林、南安國小、賊仔澳玻璃海灘、內埤海灘、七星嶺步道等地。他們指出賊仔澳玻璃海灘並沒有像網美網紅指出的那麼夢幻,到處都撿得到玻璃砂石,只是一個小型普通海灣,玻璃砂石也幾乎被撿完了。
Instagram與觀光客的凝視
「旅行」一直都是IG平台中的重要事件,截至2019年7月10日,「#travel」的照片共有422,180,628筆,「#旅行」的照片共有15,726,376筆。據調查已經幾乎有50%的IG用戶,會利用IG查詢旅行地點。而這些照片展示著旅行者們的旅行視線,這種觀光客凝視是雙向的。
觀光客的凝視,是社會學家John Urry在9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主要運用了法國思想家Michel Foucault論述哲學中「醫療凝視」的概念,來說明體制、知識、技術如何創造出一種「觀看的方式」。這個「凝視」(gaze),不是「視野」(view),而是一種近乎出神的仔細觀看。
而觀光客的凝視,則是透過特定的體制性視角,仔細觀看著一個地方、一件物體,是否符合被形塑好的模樣。而這個形塑是透過19世紀影像技術發達與旅遊業發展的相互作用,生產出大量的旅行畫面,逐漸主題化定形。例如,我們到了巴黎,如果沒有拍一張從「東京宮」往巴黎鐵塔方向攝影的美照,就好像沒去過巴黎一樣。在觀光客的凝視下,旅行幾乎就是一種符號的蒐集活動。

社會建構起來的觀看
在Urry(2002)的《觀光客的凝視》中,他整理了Susan Sontag(2001)在《論攝影》裡的幾個觀點來闡釋「攝影如何教我們看這個世界」。她認為,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次主動且別有用意的行為,因為拍攝者必須選擇想要目標、想要的構圖,攝影者一定想要嘗試拍出完美無瑕的影像,來美化所要拍的對象,精心設計被看到的風景,盡可能地不被看穿背後的真相。
IG的旅行者們,每個人都是大量風景照的生產者,它們用特定的角度、美化的技巧,來建構真實,他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符號學家」,擅長將意義凝縮到某個符號的凝視中。像是台北的「銀河洞瀑布」,大概就是一個標準的「風景生產」,IG上的旅人們大量使用這類的構圖將這個地點框架成「秘境」。

風景回過頭來看你:雙向凝視
這些IG秘境的絕美風景照片,透過社群媒體上視覺的社會建構,運用「#」來產生一種集體經驗的欲求,使我們心神嚮往,將我們招喚到秘境現場。不過此時,凝視卻反過來看你了。精神分析學者Jacques Lacan的凝視理論指出,人們在凝視的運作中,透過此投射目光的回返,讓自己獲得認可而成為主體,個人因此被徵召成為主體(黃冠華,2006)。也就是說,秘境讓我們不得不去,也不得不拍攝。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出示我們的在場證明,是數位時代的旅行的義務。
Sontag(2001)說道:「攝影能表現旅遊,是讓觀光客停下腳步的理由,而且要拍一張照片才會再上路」。IG秘境美照指出了,什麼地方是你應該拍照的地方,你必須用同一種姿態才能去經驗,甚至,你還不好意思指出秘境背後的美化。透過每一次的拍照,你將可以證實你的在場,並且宣示已經將這個風景經驗收為己有。對於擁有更強大的視覺化技術的旅行者來說,他更可以生產出嶄新的「秘境風景」,引領眾人的觀看,這個視覺的行銷不再只局限於商業媒體景觀的精心編排,意味著人類經驗的民主化轉變。
秘境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去拍過了
Tags:
【一圖看懂】能源轉型新趨勢?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一次看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本篇將帶您一次看懂零碳排的潔淨能源—氫能的三大優勢。
為同步全球落實「2050淨零轉型」,台灣正在積極尋找各種能源轉型路徑。氫能為當前能源轉型的重要課題之一,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將氫能視為能源發展必備的生力軍,為全球重點發展的能源課題之一。

優勢 1:終極潔淨能源
由於氫氣的使用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和其他汙染物質,燃燒後只會產生水,不會排放二氧化碳,而且能源轉換效率比化石燃料高,因而在「氫氣本身來源無溫室氣體排放」下可被視為終極潔淨能源。
因此,氫能成為綠色能源未來的重要一環,為我們走向低碳社會提供了關鍵的解決方案。透過氫能的應用,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能源轉型,還能同時保護環境、減緩氣候變遷,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希望。
優勢 2:儲能能力高
氫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可以有效儲存和運輸能源,意味著氫能更適合用於高能量需求的應用,能夠遠距離運輸也是一大特點,可靈活應用於不同領域,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有利於供應能源至偏遠地區。
氫能在能量的儲存方面,可以採用氫氣、氨或合成燃料等方式,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多樣化的型態使得氫能技術在面對不同能源需求和地區性挑戰時有出色的表現,是推動能源轉型的重要利器。
優勢 3:再生能源界的百變怪
相較於太陽能、風能主要使用於電力;氫能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交通、工業、電力生產和暖氣等,並且可以用於不同技術,如燃料電池和去碳燃氫。
- 氫燃料電池:將氫氣轉化為電力和熱能的裝置,當氫氣進入氫燃料電池時,它與氧氣(通常來自空氣)在電化學反應中結合,產生電力、熱能和水蒸氣。除了廣泛應用於交通領域,如氫燃料電池汽車,它們以氫氣為燃料並產生電力,以驅動電動馬達。同時也用於電力生產、能源儲存和其他應用 。
- 混氫燃料:在天然氣中混入部分比例的氫氣,並作為燃料使用,目前鋼鐵業、燃氣電廠等工業使用皆引進混氫燃燒技術,台電曾指出「在每年以混氫5%運轉7000小時情況下,可減少7,13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每發電一小時可減碳一公噸。」此技術為「去碳之前先減碳」的階段性任務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落實永續發展的目標,維護環境、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必不可少的任務,氫能的發展便是因應這樣的使命而生。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能源之一,除了能有效減少對其的過度依賴,燃燒後僅產生水的特性,也大大的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現今,氫能的建設乃至於再生能源的轉型都成為全球趨之若鶩的浪潮。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