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屁的科學》:為什麼屁會臭?動物也放屁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顆屁都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合物,這是食物分解時一併產生的,一般來源是肉類、堅果、穀物與豆類中的高濃度蛋白質。最熏臭的屁經常是在分解食物中的胺基酸時產生的。
文:史蒂芬・蓋茲(Stefan Gates)
為什麼屁會臭?
我們都喜歡自己的屁味(拜託別裝了,你有吧),尤其是在密閉空間,或者在棉被帳篷裡享用「悶鍋」(註1)的時候。不過,那股味兒究竟如何炮製出來?
辛勤的細菌在消解結腸中的食物餘渣時,會製造高度揮發性氣體,這是屁味之始。這個美妙的過程稱為新陳代謝,此時複雜的分子被分解為較簡單的分子(分解代謝),並製造出新的分子(合成代謝),還有大量的氣體。
放屁所排出的氣體大多數是無味的(氮氣、氫氣、二氧化碳都沒有氣味,甲烷也沒有),但同時被製造出來的那一絲絲帶氣味的揮發氣體就比較有意思了。這些氣體的特別不只是因為它們超難聞,還有它們的揮發性,也就是說這些氣體很容易飄散為蒸氣(註2),這使它們能夠在空氣中四處浮動,鑽進我們的鼻子裡。
每顆屁都含有各種不同的化合物,這是食物分解時一併產生的,一般來源是肉類、堅果、穀物與豆類中的高濃度蛋白質。最熏臭的屁經常是在分解食物中的胺基酸(蛋白質的組成基礎)時產生的,許多食物中都有胺基酸,而豆類、起司和肉類中特別多,這些食物不見得能為屁量升級,但通常可以加料調味。
從屁股到鼻子的飛行航道很簡單:放屁後,這些揮發氣體被空運出來,藉著布朗運動,一路進入我們周遭的空氣(我們四周的空氣裡基本上有成億上兆的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它們不停地移動,碰撞彼此,從初始位置擴散,混亂無固定模式)。數量規模如此巨大,以至於氣體是相對均勻地蔓延散開,混入大氣中,從屁股到鼻子,還有更遠的地方。
最有味的屁聞起來像:
- 硫化氫=臭掉的雞蛋
- 硫氫甲烷=爛掉的高麗菜
- 三甲基胺=生魚肉
- 硫代丁酸甲酯=起司
- 糞臭素=有點像貓屎
- 吲哚=帶有花香的狗屎
- 甲硫醚=高麗菜
- 硫醇=雞蛋
接著嗅覺登場了。在你呼吸時,那些揮發的氣味物質會被吸進鼻腔,順著通道前進,最後遇上嗅覺皮膜裡的黏液,嗅覺皮膜連結著腦中的嗅球(位於額頭後方的大腦旁);黏液會持續流動,每十分鐘左右先前的黏液就被取代掉,有些氣味分子會融入黏液,然後被嗅覺化學受器偵測到,這些受器是偵測氣味化學物質的小構造,會透過一小片郵票大小的神經元,將微小的電子訊號傳送到嗅球,再經由軸突(你可以想像成超級細小的微型電纜)傳到大腦,大腦會轉譯訊號,將屁味的感覺提供給你。
這裡有個小祕密:氣味分子實際上如何與氣味受器產生反應,將代表某特殊氣味的特定訊息遞送出去,仍然是個謎。過去的人認為是以「鑰匙對應鎖」的方式進行:每個氣味分子就像是把鑰匙,能符合特定化學受器的鎖孔,但問題是,我們能聞到大約一兆個不同的氣味化合物,就需要一兆個不同的化學受器,這不太可能。此外,現在已知可編碼為氣味接收器的基因有四百個,如果你認為眼睛只用了四個接收器就能產生我們看見的所有顏色,那麼嗅覺仍是懸案應該不令人意外。
實用建議
我經常在半夜感覺自己需要排氣放風一下,但又不確定那氣味會是芬芳香甜,還是消化不良的轟然酸臭。為了顧及我老婆的感受(她相當重視睡眠品質),通常我會用手去蓋住,放肆地一洩而出,然後就可以把它引向自己的鼻子,遠離她的(她擁有超乎常人的優異嗅覺)。仔細想想,也許我真是不懂得分享。
- 氣味列表
屁屁氣體 (或揮發氣味分子) | 氣味 | 註記 |
硫化氫(H2S) | 臭掉的雞蛋。 | 濃度偏高時,毒性增強,變得易燃、有腐蝕性且可能爆炸。產生自多種膳食纖維,蛋白中也有許多卵白蛋白,分解後與氫發生反應會生成硫化氫。 估計有50%的人口胃腸中有硫酸鹽還原菌,才會產生這種氣體。 |
甲硫醚(CH3SCH3) | 各種描述都不同,較像是烤豆子、甘藍菜、甜玉米與腐爛肉類的綜合體。 7分 | 有時在石油精煉、食物調味與造紙過程中使用。 |
硫氫甲烷又稱作甲硫醇(CH3SH) | 臭鼬一樣難聞的臭雞蛋,又帶點大蒜味。 | 類似甲硫醚,可摻入家用瓦斯,使原本無味的甲烷「能被聞得到」。氣味強烈,即使濃度只有十億分之十(10 ppb)也聞得出來。 |
三甲基胺(C3H9N) | 腐臭魚肉、汽油、阿摩尼亞、家用瓦斯 | 在食品加工調味中,用來增添魚腥味,甚至是豬肉味。 |
硫代丁酸甲酯(C5H10OS) | 起司、雞蛋、硫磺。 | 存在於草莓香氣中。有時添加在食物中,可提升奶香、番茄香、果香與料理香氣。 |
糞臭素又稱作3-甲基吲哚(C9H9N) | 汽油、瓦斯、貓屎。 | 有人認為它被美軍用做一種非致命祕密武器。當我們消化食物,尤其是肉類、蛋白、黃豆時,會從色胺酸產生這種物質。 |
吲哚(C8H7N) | 一般獸類身上的氣味、柳丁花香。 | 與糞臭素類似,是從腸胃裡的色胺酸分解中產生的。用於香水製造,特別是合成茉莉精油。 |
男性與女性的屁有什麼差異?
有一篇了不起的研究報告刊載在英國醫學期刊《Gut》(1998:43:100-104),它說得很清楚,女性的屁遠比男性的臭(不好意思,也許有人發現我正在振臂叫好)。而且不只是較臭一點點,是沒得比的爆臭。這是因為女性的屁中,臭味氣體的濃度比較高。研究發現,和男性的屁相比,女性臭屁裡的硫化氫濃度高出200%,硫化氫的量多出90%,另外,甲硫醇的濃度也多了20%。而且資深屁臭裁判員(別懷疑,就是有人幹這行)測試後,判定女生放的屁很明顯比男生的刺鼻。沒錯,雖然這是個小型實驗,只有十六個自願受試者,但這個小眾研究領域的特色就是樣本數少,幾乎沒參考文獻。你看看嘛!差200%啊!臭屁女,閃邊去吧!
「女性的屁比男性的更容易點燃……」
可是談到屁量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項特別的研究顯示,不管是每次的平均排氣量(男生每顆屁量118毫升,女生則是89毫升),或者單論放屁次數(男女生放屁次數比是52:35),男生都是壓倒性完勝。去,噗噗男,快滾開!
當然,還是有不同的觀察,湯姆林(Tomlin J)、路易斯(Lowis C)與李德(Read NW)所做的研究〈健康自願受試者的正常胃腸排氣〉指出:「女性與男性的排放量相同。」呿,這說明了這塊領域多麼乏人問津,顯然需要投入更多研究。來吧,朋友們來試試吧,你很有機會拿到極富韻味的諾貝爾獎。
女性的屁比男性的更容易點燃,因為女性體內製造甲烷的細菌比例較高,生產的屁就有更多甲烷。大約60%的女性產生甲烷的量挺可觀的,男性只有四成有這麼多甲烷,這或許也是女性整體說來屁量較少的原因,因為製造甲烷的細菌需要許多氫氣來生產甲烷。有報導說,荷爾蒙補充療法(HRT)據說會讓人更容易放屁,因為其中的孕激素使食物通過腸道的速度變慢,於是更多食物會轉變成屁。
有沒有辦法將屁存放在罐子裡呢?
說實在的,收集屁是想做什麼呢?好,想像我們有一座國家屁氣銀行,不是蠻不錯的嗎?為躲避核彈攻擊而興建的高科技地底洞穴,儲存低溫封藏、從古至今的屁,這意思有點像千禧年種子銀行(Millennium Seed Bank),只是比較不⋯⋯土裡土氣。若可以為後代子孫保留那些偉人、善人的直腸正氣(也許小人物和惡徒的也行),我們的世界是不是會更加豐富?想像一下,我們的小孩可以吸亨利八世、沃爾西主教(Cardinal Wolsey)或凱薩琳皇后(Catherine of Aragon)的屁息,而不是讀什麼解散修道院這種歷史事件。我打賭凱薩大帝的屁是貓屎味的,埃及豔后的屁聞起來非常像春天潮溼的人行道。達文西的屁一定有奧勒岡青草味。你想聞聞誰的屁呢?寶嘉康蒂的?成吉思汗的?耶穌的?
Tags: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