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只《查理週刊》帶種:9張諷刺漫畫,回顧重大恐怖攻擊與改變中東的歷史大事

不只《查理週刊》帶種:9張諷刺漫畫,回顧重大恐怖攻擊與改變中東的歷史大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九張諷刺漫畫回顧九件恐怖攻擊與中東的歷史事件。

拉賓遭暗殺

繪圖:札埃夫,以色列,《國土報》 Haaretz),1995年11月6日

札埃夫這幅漫畫以充滿現代感的極簡圖案,重建暗殺事件的所有要素。畫中筆觸隱約類似義大利經典動畫《線條先生》(La Linea)那種人物與場景一筆成形的作畫手法。左方呈現出兇手近距離發射的三顆子彈,握槍的手則自一張大開的嘴伸出。

右邊的人臉象徵以巴對話因為一個極端分子的個人行為而遭受扭曲。三顆子彈既奪走拉賓的性命,也使和平進程大倒轉,全面改寫了以巴衝突的歷史。

1996/1/ 20阿拉法特當選巴勒斯坦自治區主席:一次歷史性的選舉

繼奧斯陸協議促成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建立,史上第一次出現一個集中型巴勒斯坦政權,負責管理加薩走廊以及數個約旦河西岸城市的公民事務。

阿拉法特在 1994年7月返回加薩走廊後,隨即成為這個權力機構的實質領導人,並在 1996年1月以百分之八十七的選票正式當選主席。超高投票率確保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合法性,以及阿拉法特作為巴勒斯坦民族代表人的正當性。

阿拉法特

繪圖:黎貝爾,瑞典,《瑞典日報》 Svenska Dag-bladet),1996年1月23日

黎貝爾此幅作品強調出阿拉法特獲得的壓倒性政治支持,但一片歡欣鼓舞的景象卻掩蓋不住暗藏的危機。人群中已經伸出一把利刃,頭巾飄揚的阿拉法特一旦從選後微醺的幸福感中回歸現實,就可能被它刺個正著。其實阿拉法特內心很清楚,緊接著他就必須面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內部呼籲杯葛選舉的各個反對派系。此外,他還必須整頓脆弱的經濟局勢,並設法安撫各方對於他的政府治理及安全政策所持的批判態度。

游擊隊員帽和手榴彈則象徵他的軍事立場以及對恐怖主義抗爭的支持,提醒我們這位巴勒斯坦領袖在多年時間中,不僅以言論抨擊以色列,也採取武力攻擊的策略。

2001/9/11九一一事件:美國領土遭受恐怖攻擊

2001年9月11日,十九名恐怖分子分別劫持四架美國班機,攻擊象徵美國經濟、軍事及政治力的三座地標,短短一個上午造成三千零三十四人死亡。

二十一世紀才剛開始,卻發生有史以來在最短時間內造成最多死傷的恐怖攻擊事件。這宗恐怖攻擊被美國視為新型態軍事行動,國家與非國家間的衝突正式搬上檯面。新的敵人面貌多變,也沒有一定的領土,是由激進伊斯蘭分子組織的一種跨國操作網路,有如雲霧般瀰漫滲透,難以捉摸。美國的應變及防衛體系繼承自冷戰時期,遇到這種新敵人顯得難以招架。

911

繪圖:羅爾‧哈根,挪威,《世界之路報》(Verdens Gang),2001年

羅爾•哈根這幅漫畫說明,媒體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導幅度可謂史無前例。攻擊事件在世人眼前直播:第一架飛機撞入紐約世貿中心大樓北塔後,無以數計守在電視機前關心事件發展的民眾,親眼看著第二架飛機在不到二十分鐘後撞進南塔,以及再過三十五分鐘第三架飛機撞毀在五角大廈的景象。

世人即時透過螢幕看到美國的權力象徵遭到慘重攻擊,而且是發生在美國本土。很快地,觀眾又將看到第四架飛機墜毀在賓州,而且它原來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白宮。

世界各地民眾在不可置信的心境下,有如被催眠般定格在電視機前,觀看不斷重複播放的恐怖攻擊畫面。

2001/10/7反恐戰爭在阿富汗揭開:美國的「持久自由行動」

2001年10 月 1 日,九一一恐怖攻擊發生不到一個月,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就對阿富汗展開軍事行動。這次軍事攻擊的代號為「持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目的在於緝捕賓拉登,摧毀阿富汗境內的蓋達組織基地,以及打倒阿富汗的塔利班(Taliban)政權。

在第一階段推翻塔利班領袖穆拉 ‧ 歐瑪(Mullah Omar)的行動中,西方聯軍在軍事上支持以塔吉克人為主的反抗組織「北方聯盟」(Northern Alliance)。

反恐戰爭

繪圖:朗格,阿根廷,《號角報》 Clarín),2003年10月27日

12月12至17日的托拉博拉(Tora Bora)戰役結束後,塔利班控制的領土只剩下阿富汗東南部及西南部的一些小區域。隨著他們的政權倒台,阿富汗婦女不再被迫穿著套緊全身的傳統服裝察督里(chadri)。

西方媒體大幅報導這個新聞,認為阿富汗婦女地位有大幅進步。但在朗格的諷刺漫畫中,察督里頭部供眼睛觀看用的網格開口變成米老鼠造型,其實是在質疑阿富汗社會的實際演變狀況。塔利班壓迫統治的餘威未消,全球化的西方價值業已大舉攻入。阿富汗究竟該何去何從?

2003/3/20美國對伊拉克宣戰:狂人海珊的敗亡

假借繼續針對蓋達組織進行反恐戰爭,以及伊拉克境內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美國總統布希及英國首相布萊爾於2003年 3月20日,對獨裁者海珊領導的伊拉克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 —「伊拉克自由行動」(Operation Iraqi Freedom)。短短幾個星期後,事實證明美英攻擊伊拉克的兩大藉口,都是謊言編織出來的。

wmd

繪圖:卡爾,美國,《經濟學人》 The Economist),2004年。〔左上氣泡〕 我想來個BLT (培根生菜番茄三明治)」,〔菜單上〕午餐菜單,〔右下檔案封面〕情報調查報告「伊拉克想來個WMD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白宮為了合理化出兵的決定,宣稱伊拉克境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會對美國人民造成立即的威脅。但在美國偵查報告指出的武器貯存地點,現場搜索的結果卻沒有發現任何長程飛彈或生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