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追著茶跑的人生:蔡宇傑與他的「越南茶文化」研究

追著茶跑的人生:蔡宇傑與他的「越南茶文化」研究
蔡宇傑為了探尋稀有茶樹,就算是杳無人跡的國境邊界山區也照去不誤。Photo Credit:蔡宇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越南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早在漢唐時期,就有茶葉貿易路線往來越南;雖然現在大部份人提到南越就直覺認為當地產咖啡,但其實有一段時間,南越的茶葉產量是多於咖啡的,這點連越南人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撰文/Asuka Lee
照片提供/蔡宇傑

這天跟蔡宇傑碰面時,他一坐下就熟練地從背包掏出整副茶具,再拿出一包遠從越南帶回來的茶葉,跟店家要來的熱水淋到茶葉上後,頓時室內茶香四溢,但他試嚐了一小口,眉頭一皺:「味道不對,應該是水溫不夠,這壺我不滿意。」

他很快地把不完美的成品倒掉,轉頭去向店家討取水溫更高的熱水,再試泡了一次方才滿意點頭,倒了一杯遞到我面前,一喝下去果然甘甜清新、溫潤爽口,雖然只是一個訪談前的小插曲,但從中就能看出他對茶的堅持,簡直到了有點龜毛的地步。

mpark_news-2019-07-03_13-05-51_420490-77
Photo Credit:Asuka Lee
蔡宇傑習慣外出時在背包裡攜帶茶壺、茶杯與茶葉,以利隨時隨地都能邀請朋友品嚐他的茶藝。
mpark_news-2019-07-03_13-08-06_166618-77
Photo Credit:Asuka Lee
蔡宇傑習慣外出時在背包裡攜帶茶壺、茶杯與茶葉,以利隨時隨地都能邀請朋友品嚐他的茶藝。

台灣盛產茶葉,然而連鎖手搖茶攤出現後年輕世代趨之若鶩,使用傳統茶具泡茶逐漸與銀髮族畫上等號,我眼前的蔡宇傑正值而立之年、外貌斯文高挑,看上去與一般大學裡的青年學子沒兩樣,實在難以想像在這樣年輕的外表下,會有這麼「老成」的興趣。

「我大學唸政大外交系,那時同學之間流行去鄰近的貓空茶園打工,我也去了,大概從那時候開始接觸茶葉與茶藝,越喝越有興趣,慢慢就迷上茶館那種三五好友泡一壺好茶、天南地北聊是非的氣氛。」

蔡宇傑的母親來自越南,長大後他靠著自學練就極優異的越南語能力,大學時代就到處開班授課教越南語,也讓他時常登上媒體版面,成為「新二代」族群中的名人;當他大學畢業時,其實可以馬上投入職場、靠著外語能力謀得不錯的職位,但或許對「茶」有一生懸命的堅持,宇傑選擇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考取台師大華語教學系碩士班,並決定以「越南茶文化」作為畢業論文的主題。

mpark_news-2019-07-03_13-09-03_433161-77
Photo Credit:蔡宇傑
蔡宇傑靠著自學練就極優異的越南語能力,大學時代就到處開班教越南語,圖為他與曾經任教的基隆市暖暖高中學生合影。

網路謠言成動機,為探尋「真實的越南茶」而做研究

「越南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早在漢唐時期,就有茶葉貿易路線往來越南;雖然現在大部份人提到越南南部(南越)就直覺認為當地產咖啡,但其實有一段時間,南越的茶葉產量是多於咖啡的,這點連越南人自己都不是很清楚。」

一開口講起茶就頭頭是道,不難看出蔡宇傑做研究的紮實程度,為何想研究千里之外的越南茶、而非土生土長的台灣茶?動機有兩個,第一個動機是越南與台灣同樣有品茶、泡茶的文化,同時身具兩國血統的他在這件事情上找到共通點,至於第二個動機則十分有意思 ── 跟兩則網路謠言有關。

mpark_news-2019-07-03_13-09-41_298604
圖片取自網路
台灣社會不時會流傳將越南茶污名化的網路謠言,而這些謠言也促成蔡宇傑決心投入越南茶研究的動機。

2014年底到2015年中,網路上先後出現兩則來路不明的消息在各大群組流傳,內容大意是統一超商旗下熱門飲品「茶裏王」使用越南茶葉並被驗出含有劇毒,雖然當事企業很快就出面澄清謠言子虛烏有,但仍造成國內民眾恐慌,一時之間「越南茶 = 有毒」的形象深植人心;再加上台灣社會長期流傳另一項謠言:「美軍打越戰時在越南大量噴灑落葉劑,造成越南土壤有毒」,新謠言加上舊謠言威力加倍,越南茶頓時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身為半個越南人且熱愛喝茶的蔡宇傑也注意到此現象,他冒出一個想法:「越南茶真的都是台灣人口中講的爛茶嗎?真實的越南茶又是什麼樣子?」靠著對茶的認識與研究,他釐清上述都是以訛傳訛的謠言,然而同一時間,他卻觀察到台灣的越南社群對這些謠言的澄清發聲非常薄弱,了解之後才發現,原來大多數越南人自己也不太懂母國的茶產業與茶文化。

蔡宇傑心想,既然自己長期都在教授越南語、推廣越南文化,那就用同樣的精神去做研究吧,且一定要跳脫台灣人的本位主義、重新從越南人的角度去認識越南茶,於是在確定錄取碩士班時,他就打定主意要以越南茶文化作為研究主題。

mpark_news-2019-07-03_13-10-33_893701-43
Photo Credit:蔡宇傑
產於中國、越南邊境山區的「越南古樹芽苞」,是蔡宇傑最喜歡的茶款之一,沖泡後會飄出久久不散的木質香味,讓他相當著迷,諸如此類在台灣難以見到的越南茶葉,都被他收錄進碩士論文。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隻身策劃赴海外田野調查

決定方向之後,2017年初蔡宇傑開始為論文做文獻探討,精通越南語的他透過管道找了不少跟越南茶有關的中、越文書籍,但越文書籍大部份在講述製茶產業現況,中文書籍又常對越南茶有偏見,至於他最想探索的歷史、文化、特色則鮮少提及。

「一位越南茶界老前輩曾經感慨,越南人喝茶的歷史悠久,茶文化其實早已融入越南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但現代人卻忽略了這件事。」蔡宇傑舉例,南越地區由於天氣炎熱,時常會有不具名善心人士主動沖泡一大桶冰茶擺放在人行道旁,供路上任何有需要的人(基層勞工、販夫走卒、甚至乞丐)免費消暑解渴,稱之為「冰茶文化」,這種人與人之間透過茶而產生連結的風土民情,正是他追尋的目標。

於是2017年春季,蔡宇傑策劃了一場長達半年的田野調查兼壯遊 ── 他以越南南部大城胡志明市作為起點,花費半年時間(2017年7月至2018年1月)逐漸旅行北上到達終點河內,沿途拜訪各地的知名茶館、茶界名人、以及鄉村的茶產區,用最草根的方式去親身體驗越南庶民生活中的茶。

這趟壯遊聽起來很浪漫,但蔡宇傑其實很焦慮,因為文獻探討處處碰壁,出發前他僅能掌握30%的拜訪對象,其他事情只能到當地再想辦法,不過擔心再多也沒用,他帶上過去教越南語所存的6萬台幣當旅費,隻身飛往旅程起點胡志明市。

mpark_news-2019-07-03_13-11-48_985577-77
Photo Credit:蔡宇傑
蔡宇傑與朋友們在胡志明市知名的「Hatvala」茶館品茶合影
mpark_news-2019-07-03_13-12-28_657600-43
Photo Credit:蔡宇傑
「Hatvala」茶館販售多種帶有越南文化意象的茶產品。

那場橫跨北、中、南越的半年壯遊

到達胡志明市後,蔡宇傑透過朋友收留解決住宿問題,安頓好之後他便開始四處拜訪茶館與茶界人士,待在南越期間有幾個亮點,他與當地兩位茶界赫赫有名的作家范文婁(Phạm Văn Sau)及張圓珍(Trương Viên Trân)見到面(後者甚至不輕易接見外人),兩名前輩毫不藏私地與他暢談心目中的越南茶文化、以及將品茶融入文學寫作的經驗,這些談話都讓他心生景仰、獲益良多。

mpark_news-2019-07-03_13-13-34_972752-77
Photo Credit:蔡宇傑
蔡宇傑與南越茶界知名作家張圓珍(左)在茶館會面,張圓珍對於茶文化的淵博學識與深度見解,都讓他心生景仰。
mpark_news-2019-07-03_13-14-10_948143-77
Photo Credit:蔡宇傑
兩人碰面時,張圓珍請他品嚐現泡的「鮮蓮花茶」,茶壺周圍還擺了一圈蓮花花瓣作為裝飾,造型相當雅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