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
Photo Credit: Frederic Guillory @ Flickr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何要有鍵盤,它的配置為何長成這樣?在電腦出現之前,它們要溝通什麼,而溝通的目的為何?這篇文章要為大家揭開鍵盤的有趣身世。

文: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看見「四角密碼」

我在生醫為主的研究型大學服務,研究科技醫療與社會,因此在「歷史柑仔店」裡我似乎理所當然要賣「技術」,或者說與科技相關的歷史。但是,要讓技術的發展歷程對愛好歷史的朋友「有感」也不是容易的事。

在我們這一行裡有好幾個優秀的「說書人」,比方說上個月才來台灣的殖民史家David Arnold,他新近出版的Everyday Technology: Machines and the Making of India’s Modernity(Chicago University Press,2013),裡面便以腳踏車、縫紉機與打字機為例,看到殖民治理下的印度,透過西方技術引進所引發曲折的技術現代性(technological modernity)。

我不善說書,不過卻是日常技術的重度使用者,因此我現買現賣,跟大家分享一個時時都用的技術:鍵盤。在提個款都得先鍵入密碼的數位時代,要講沒見過電腦,沒碰過鍵盤的人還真難找。不管是掛BBS、上LINE或臉書,都得靠鍵盤下達指令。這個橫豎有一百多個鍵,有功能、有數字與加減乘除、有ABCDE字母的長方面板,是我們與電腦的主要溝通工具。

話雖如此,除了計較手感的玩家,不是這樣多人在意他們天天摧殘的鍵盤,更別說正眼瞧過它。雖然賣場裡有各式各樣的鍵盤,但它們的鍵面結構卻很相似。大一點的上面有功能鍵,從F1到F12,右邊是類似電算機的數字區與修改鍵,主體則一律相同,是一塊15行5列的鍵入區,最上列是數字/符號鍵,最下列是空白鍵、alternate鍵與control鍵,中間夾著3列的文字輸出鍵。

我們要談的「密碼」藏在文字輸出鍵裡。請低頭看看你正在使用的鍵盤,其中每一個鍵的上下左右都有不同的記號標示。拿「I」這個鍵來說,它的右上角有是「ㄛ」,下面是「木」,而「I」下面,在是鍵的左下角的是「戈」這個字。

英文字母似乎沒什麼問題-畢竟電腦是「老外」的東西,說點英文好像很應該。但其他三個角落就不見得人人了解。在切轉不同輸入方式時,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角落,但有些人並不知道這些文字與符號的功用。

常見繁體中文鍵盤的layout。(作者攝)

近看每個鍵的「四角密碼」。(作者攝)

這篇文章不是電腦教學,也不打算教會大家這些記號的用法。但請讀者稍安勿躁,別馬上丟掉它!從這個不起眼的角落切入,這篇文章要為大家揭開鍵盤的有趣身世。

為何要有鍵盤,它的配置為何長成這樣?在電腦出現之前,它們要溝通什麼,而溝通的目的為何?而在電腦開始進入非西方世界時,鍵盤又怎樣調適與改變,讓奇怪的符號與文字印刻在它身上,成為它的一部分?

QWERTY打字機與鍵盤配置

讓我們從字母部分看起。單看一個鍵或許還看不出門道,但只要離鍵盤遠一點,就會發現這些字母鍵的排列方式,與我們學的英文不太一樣。有的人或許認為「I」鍵右邊應該是接下來的「J」鍵,但其實不然。事實上,在文字輸入區的最左上角的可不是「ABCDEF」,而是變成形容詞,描述與標準鍵盤相關事務的怪英文「QWERTY」。只知道英文字母順序不見得可以馬上上手,它需要特別的訓練與學習。

當然,在英文與電腦成為幼兒教育標準配備的今日,絕大多數人自然適應這兩種不同的字母順序。不過,這個乍看之下不知所以的配置,還是值得我們細細思量。為什麼鍵盤要用這樣怪的方式排列字母?而為何這樣的排列到處都是,不論到美國去歐洲幾乎都是這樣?對此,我們得回到它的起源,看鍵盤出現的原因與使用方式。

在歷史上,鍵盤屬於「書寫機器」(writing machine)的配件。從後面往前說,電腦鍵盤的鍵面配置來自於文字處理機(word processor)與電動打字機上的鍵盤,而電動打字機又來自於更早的機械打字機(typewriter)。所謂的「QWERTY」鍵盤便是第一個量產機械打字機的鍵面系統,由蕭爾思(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1819-1890)在1867年設計製作。

1878年打字機專利中的鍵盤部分。(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蕭爾思當初為何把QWERTY排在一起?很意外的,如此配置的用意並非讓使用者可以更方便鍵入,而是要他們「不要打太快」。最初蕭爾思也希望他的機器好打好用,只是打字機是用按鍵催動後面的擊錘,將末端的字模敲打在紙面上,如果打字速度太快,前一個擊錘尚未歸位時便容易與後面迎來的擊錘絞在一起。於是,蕭爾思將不連續使用的鍵排在一起,把常用鍵放在比較弱的手指,去放慢打字速度來迎合機械。

當時打字機技術尚未成熟,這種配置有其考量,但他們也知道如果機器太難鍵入的話會賣不出去。事實上,當買下蕭爾思專利的雷明頓公司推出產品時,公司又將「R」鍵移到最上排,以便銷售時可以只用一列字母鍵打出「打字機」(typewriter)這個字,給使用者方便的印象。就像「QWERTY」這個新生字一樣,QWERTY鍵盤也是偶然的歷史結果;它非關使用便利,而是多方社會考慮的折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