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技術物不只接受社會影響,它也影響社會。想想看,當實體鍵盤開始讓位給觸控面板時,注音輸入法還會穩穩站在右上角嗎?
解開鍵盤的身世密碼(上):QWERTY與大易輸入的社會史
文:郭文華(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倉頡、個人電腦與漢字基因
轉到左下角,與大易字根相對的,是更早研發,也是中文輸入法的代名詞的倉頡字根。從電影《明日帝國》(Tomorrow Never Dies,1997)的一個場景,可看到它在西方世界的地位。
號稱在劍橋大學得到東方語文學位的007情報員龐德(James Bond),在越南的某情報站看到電腦,便跟華人情報員林慧(楊紫瓊飾演)說他要來負責聯絡。結果,看到所謂「全中文」鍵盤後龐德傻眼,央求林慧過來處理。
電影《明日帝國》中出現的全倉頡鍵盤。(作者翻攝該片DVD)
對台灣觀眾而言,這自然不是學過中文就可以上手的電腦介面。某種程度上,它可算得上是「台灣之光」或「華人之光」;在電影中它擠掉英文字母,獨自站上鍵盤中央,體現亞洲崛起,運籌世界的夢想。
但撇開民族情感不談,這個場景裡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鍵盤的尺寸。不管怎樣複雜的電腦,鍵盤似乎愈做愈小,功能愈來愈強。但事實上,早在電腦發展初期,鍵盤的尺寸就沒太多改變。拿早期因應人口普查而開發的Univac電腦來說,雖然儀表板上功能鍵一大堆,硬體的粗笨就更不用說,但指令輸入的部份卻是類似電動打字機的標準鍵盤。
左圖為第一台商用電腦Univac(圖片來源:Computer History Museum);右圖則為交通大學的中文鍵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但這點卻在電腦引進台灣時造成問題。相對英文字母的線性組成,要讓電腦呈現中文,便得外加中文的鍵盤區。但是如果只是直接將打字排版的概念用在上面,不但輸入不便,而且從資料處理的角度看,因為中文是兩維(two dimensional)結構,如果每個字都分別存入,會佔掉不少記憶體空間,削弱電腦其它方面的功能。換句話說,中文鍵盤不但要將鍵數減少,更要對呈現的方式細細思量。
1973年國立交通大學研發的中文鍵盤,紀錄這個技術的突破。當時計算機工程學系的謝清俊教授與研究生劉錫麟以字根為基礎,建構中文輸入的第一個平台。
這個宣稱是「中型」的鍵盤長32鍵,寬20鍵,右邊的中文鍵入區有496鍵,每一個鍵代表一個字根。字根與字根透過「直連」(比方「肯」字是「止」與「月」兩個字根的直連)、「橫連」(比方「林」字是兩個「木」字根的橫連),與「包含」(比方說「周」是「ㄇ」字根裡包含「土」與「口」兩字根的直連)等關係,來直接「造出」中文字。
相較明快打字機的找字運作,這部中文電腦更徹底地拆解、擠壓與組合中文字,比方說怎樣分配字根的大小比例,印出來的字才不會頭重腳輕,左肥右瘦或腹大中空,看起來不像中文。不過,這個做法確實讓「電腦說中文」產生了曙光。據謝清俊表示,用這種方式可以拼出8532個字,記憶空間更減少到四十分之一。
標榜「倉頡造字他拆字」,倉頡輸入法發明人朱邦復以非學院背景,在1973年加入這場字根簡化的競賽。他之前在巴西一家大出版社工作,驚訝於當地對文化轉譯的迅速,也體會中文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中不能落後。之後他回到台灣,用了5年時間摸索中文的「字母化」,推出「形意檢字法」。它也是倉頡輸入法的基礎。
這套字母跟英文一樣,只有「日月金木水火土,人心手足口耳目,王石山虫魚犬馬,衣言絲草竹」等26個字母,簡單是夠簡單,但卻無法達到「盲目按鍵」,即只要輸入字母,就可以準確鎖定某個特定中文字的希望。
這個問題一直到1978年才因為中文系出身的沈紅蓮加入,將中文字根據字義與造字原則(指事、會意、形聲)拆成「字首」(非部首)與「字身」,才有所突破。他們維持先前的「字母」概念(但內容與分類上都有調整),使用上將它們轉化成類似明快的字根,用它們來標定字首與字身。
有趣的是,朱邦復雖然堅持漢字要走自己的路,找出其造字原理,但他也堅持這些「字母」絕不能超過標準鍵盤可容納的數目(大易輸入法相較之下使用較多的字根)。對這個妥協他有一套邏輯:他認為這個輸入法要好用,就不能佔用標點鍵與數字鍵。
而因為電傳打字機沒有小寫字母,因此如果要讓它可以用在電傳打字機,也不能動到大小寫的功能,讓一個鍵可以打出兩個字碼。他的盤算是:「既然有英文文字鍵,而英文系統已經成為舉世通用的標準,所以中文必須與英文鍵共用,僅留一鍵供中英文的選擇」。
讓中文鍵盤臣服在QWERTY鍵盤規格的,是這個想法與宏碁的研發團隊。在1980年電子展中宏碁以一台微電腦加終端機與標準鍵盤的「天龍中文電腦」初試啼聲,而後倉頡輸入法隨著QWERTY鍵盤的全球化腳步,取得中文世界的領導權。
透過個人電腦的流行,它將原先早已取得技術優勢的大鍵盤找字人員完全淘汰,成為中文鍵盤的標準配備。甚至,在朱邦復宣布放棄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後,市面上出現以它為基礎,但適應不同華文語境與使用者的輸入法,比方簡易/速成輸入法、新倉頡輸入法、快速倉頡輸入法等,更不用提其他以拼字為基礎的輸入法。
施振榮與朱邦復簽約合作開發中文電腦輸出入系統技術1980,引自《施振榮的電腦傳奇》。
2023 Computex:飛宏科技與Vinpower聯手玩GaN,搶攻快充商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即將到來的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中,飛宏科技將於現場展示市場首款搭載1TB儲存空間與65W快充技術的充電器「iXcharger」、以及高功率密度電競筆電電源等產品,帶給終端使用者前所未有小型化、輕量化、與頂規化的充電體驗!
飛宏科技與Vinpower, Inc.、Silanna Semiconductor攜手合作,共同開發市場首款同時搭載1TB跨裝置儲存空間與65W快充技術的2 in 1充電器「iXcharger」,將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3)正式亮相!除此之外,飛宏科技於現場將展示一系列330W GaN、280W GaN與140W PD 3.1高功率密度電競筆電電源,帶給終端使用者前所未有小型化、輕量化、與頂規化的充電體驗!
首款2 in 1 65W 1TB iXCharger

「iXCharger 」採用飛宏科技GaN快充技術,提供產品更高功率密度和快速散熱的同時,實現更小的封裝設計,為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實現快速、安全、高效的充電體驗。值得注意的是iXcharger不僅是快充,還擁有市面上首款可跨裝置且適用於不同作業系統的儲存技術,可為手機、平板、筆電等行動裝置充電,並可作為外接式硬碟使用,廣泛適用於iSO、Android、Windows、Chrome OS等作業系統,還具有高達1TB大容量的儲存空間。iXCharger輕巧便攜的傑出設計,時時能滿足現代人在資料快存、裝置快充的需求。
GaN頂級電競筆電電源,結合電路設計與製造工藝之最

普遍市售充電器為滿足高規格的電競筆電所需,在提升電源功率的同時,體積與重量也顯得更大更笨重,造成使用者攜帶時的困擾。飛宏電競筆電電源的設計研發,採用獨特GaN生產製程管控,與自主開發數位控制機制、功率模組設計等技術,使產品可達94%以上高轉換效率,且以更輕薄短小的體積,為電競筆電提供更高的功率與散熱速度,達到輕巧、安全、高效的充電體驗。
2021年底,飛宏科技推出體積最小的280W GaN高功率電競筆電電源,其功率密度突破業界多年來的設計極限,僅一般180W電源的大小。今年飛宏科技將於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中,推出330W GaN電競筆電電源,其相較於目前市面所販售的相同輸出功率產品,不僅體積小巧,且重量最輕(< 800g),在達到高規格安全測試的同時,滿足使用者對電競筆電電源的期待!
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 2023)
地址: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日期:2023年5月30日-2023年6月02日
攤位:J0509a(偉得科技)
本文章內容由「飛宏科技」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