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我該學些什麼?讓「第二曲線」引領我們思考人生重要決策

我該學些什麼?讓「第二曲線」引領我們思考人生重要決策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決定要為自己「點哪些技能」之前,可以用商業的「第二曲線」概念確定自己的目標,接下來你可以透過和前輩學、周邊技能、Mentor指引,以及自我定位等等的方式,讓自己有效的變得更強。

上一篇文章發布後沒多久,我接到幾位朋友的提問,他們想進一步了解如何思考人生?我了解後,表示透過學習成長的三個引擎,他們了解到如何持續提升自己,透過為自己估值,也大概知道了如何掌握自己的市場價值,而透過成長飛輪,更進一步掌握了如何思考資產的配置。

投資金融商品有相對清楚的知識或書籍,但在投資自我的部分,似乎缺乏一些有效的框架來協助我們思考?
我該繼續投入在既有的專業知識或工作技能上,還是應該像當今非常流行的斜槓一般,開始發展第二與第三專長?

上述問題是這篇文章的成因,或許一句簡單的「將資源投入在長期價值最大的項目上」並無法有效解決大家的疑問,所以本文我還是援引了我在企業中負責多個產品時,如何思考產品組合(Product Portfolio),如何決定將資源投入在那些產品上,並減少那些產品的投入。

什麼是產品組合?

產品組合是指一個企業生產或經營的全部產品線、產品項目的組合方式,就是企業所有的產品集合。如高露潔,牙膏是一條產品線,在這個產品線之下,其實有數十種產品(參考),這就是高露潔牙膏類的產品組合。但除了牙膏外,高露潔其實還有牙刷、漱口水、牙線等眾多商品線。

牙膏、牙刷、漱口水、牙線四條產品線,加上產品線下的數十項商品的集合,就是高露潔的產品組合。
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條產品線以及產品呢?產品組合簡單一點不好嗎?

針對這個問題,請大家試想我本來只有清涼牙膏,讓你刷牙後感覺非常涼爽,銷售量也非常好,但隨著市場逐漸擴張,開始有客戶反應自己牙齒非常敏感,每到冬天時搭配清涼牙膏就會非常不舒服,此時,公司便開始研發適合給敏感性牙齒客戶在冬天使用的產品,幾個月後,抗敏感牙膏便推出上市了。

而圍繞著客戶的需求,有了牙膏,卻發現沒有適合的牙刷,因此公司也開始往周邊延伸,開始生產自己的牙刷產品。有了牙刷,還有客戶反應只靠刷牙潔牙做的還是不夠徹底,因此牙線與漱口水的產品線也逐一被建立了。

然而,產品組合並不是只會擴增而不會刪減,當企業發現某些產品市場銷量持續不佳(如HTC手機、iPhone X),或者某個產品線的生命週期(Life-time cycle)已經將要結束,如10多年前CD Player被mp3播放器淘汰,後來mp3播放器又被手機淘汰,這都意味著某個產品線或產品將從產品組合中被移除。

產品組合的調整,絕大多數還是圍繞著市場與客戶需求,只要企業判斷自己在調整產品組合後的利益會最大化,那擴增或縮減產品組合就成了一種很直覺的決定。

Business background. Financial data concept with diagram and money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當一位產品經理或創業家在思考產品組合時,他心裡永遠在思考兩件事:

  1. 資源怎麼配置才可創造最大的收益?
  2. 短期與長期收益間如何平衡?

每建一條產品線,或許都意味著數百萬元的支出,在資金有限的狀況下,企業不可能輕易的擴增產品線,行銷預算也是有限的,產品愈多,每個產品配置到的預算變愈來愈少,將資源集中在幾個利潤更好,更有成長潛力的產品上,似乎是相對明智的選擇。

所以,簡單的說,企業在思考產品組合時,心裡想的永遠是配合企業策略進行最佳化的資源配置。
這觀念就跟個人在進行資產配置時有8.9成相似,你甚至可以說,企業在思考產品組合管理時,跟個人在思考投資組合管理的思考套路是一致的。

但企業進行產品組合的建立涉及較高的建置費用,因此在決定投入與退出時,成本一般遠高於個人投資組合。

產品生命週期與產品組合

其實多數的企業在草創初期大多是從一個產品開始,並不存在產品組合,產品組合是隨著時間推進,不斷演化出來的。當一家企業只有一個產品時,這意味著這個產品的銷售表現就直接左右了企業的營收與利潤表現,這對企業來說是極大的風險,因為一個產品不太可能一直維持快速成長,這也意味著,產品的成長可能會減緩,甚至衰退。

前一個段落中我們談到了產品生命週期這個詞,其實任何的產品從進入市場到退出市場期間,大多會經歷四個重要的時期,即導入、成長、成熟與衰退期。

1

導入期:產品剛進入市場,尚在驗證產品的市場性,包含銷售方法、功能特性、客戶對象與售價,簡單的說,就是還在找尋產品與市場的契合點(Product Market Fit, PMF)。

成長期:已經找到PMF,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市場擴張動作,這個時期一般會開始湧入大量的競爭者。如果你不善忘,台灣過去發生很多次一窩蜂效應,當市場上引入了一個新的產品,而這個產品的銷售表現不差,此時就會有一堆人在市場上開始銷售相同的產品,這段時間內整體市場銷量飛速成長,市場也很快趨於飽和。

成熟期:市場仍存在一定的成長空間,但整體成長速度已經大幅放緩,但先前對市場銷售的過度樂觀,導致廠商過度囤貨,為了有效出清囤貨,廠商會開始出現削價競爭,利潤快速下降,產品也開始進入到生命週期的最後一個階段。

衰退期:整體市場與單一供應商的銷量開始下降,市場開始尋求其他更好的替代性商品,舊產品逐步退出市場,新的產品開始進入市場並承接原先的市場。

如果每個產品終將走入衰退,那擁有多個產品,妥善配置產品組合就成了企業維持成長的關鍵要素之一。
我們以下圖作為範例來跟大家做說明。

2

公司過去這兩年總共發展了四個產品:

1號產品,是公司的主力產品,生命週期很長,但已經逐漸步入衰退期,產品的銷量與業績開始下滑。
2號產品,與1號產品開始的時間差不多,但市場銷售表現一直表現不佳,而且已退出市場。
3號產品,在1號產品進入衰退期時,適時的支撐起業績,但產品生命週期短,很快的步入了衰退階段。
4號產品,正在飛快成長階段,是目前倍受期待的新星產品。


“職場求生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