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某某價值」還是要「發大財」?孟子本質上更像個宗教家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確實,身處不同情境與不同時局,得要髮夾彎地務實來達成總目標,以貫徹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樣的脈絡無論你是否認同,它似乎就成了中華文化幾千年傳統的經典。
文:祁立峰
高中開始讀簡稱「文教」的《文化基本教材》以來,我最怕的就是滿滿的、滿滿的X話的《孟子》。《論語》當然也有X話,且我非常respect至聖先師孔子,只要當一個教育家,誰難免要講幾句X話。好在《論語》只是記言體,篇幅短小,硬背強記就撐過去了。
但《孟子》是恐怖的開始,每一章都長到大家心裡毛毛的。尤其孟子的時代來到戰國初期,那時各國征伐頻仍,戰事更加慘烈,可說是烏漆嘛黑、暗黑。當時全天下的思想以楊朱墨翟為主流,然而孟子認為這兩咖差不多就是禽獸,只差禽獸不如。面對邪說異端、洪水猛獸的時代,孟子決定好辯到底,推行仁義。
這個信念是很偉大啦,但說到底仁義就像什麼?棋子還是塞子?恐怕都不像。我記得我們文教課第一堂,就教《孟子》第一篇〈梁惠王〉的第一段,這記載不長,但真的是饒富隱喻: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
這段肯定大家都讀過,但不能照課本的翻譯,要這樣翻——孟子aka戰國小英來高雄見梁惠王aka韓總,韓總說:「讓你執政三年,台灣發大財了嗎?打破我這個禿頭我也想不通。」小英說:「韓市長你何必說什麼發大財,要先有台灣價值才行R。」
翻完了謝謝,請辣英派跟韓粉饒了我吧。我等等自刪專欄再不出來走跳。但說真的到底誰對?時隔兩千五百年我還是不敢斷言。「利」當然是人之所欲,「仁義」也是一個至高無上的核心價值,但事實上這兩者都一樣是空話,若沒有實際的方法策略與實踐,對於廣大庶民而言,都不過是空中樓閣。
不過我們過去以儒家為基礎的文化基本教材,一直沒有告訴我們的實情是:這些先秦諸子百家的遊說對象,大多就是君主、統治階級,孟子那句有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被視為是民主思想的開端,但說到底談的也不過就是人君統御臣民之術。換言之,孟子在集權時代提倡的仁義禮智,人性四端,最終還是希望給予君主擘建一個統御國家的藍圖。
所以我一直覺得孟子的說法與其說是哲學,是義理,本質上他更像宗教家,拿著台灣價值或中華民國這類信條口號,讓你深受其感召。這段話後面還有更警世的:
(孟子:)「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
孟子aka小英接著說:「如果總統說我要全台灣發大財,如果市長說我要全高雄發大財,如果庶民說我要我全家發大財,全國都想著要發大財,那就完了。市長還沒做完溜之大吉跑去選總統,庶民不當了跑去選市長,人人想取而代之,這還得了?所以要先培養出台灣價值,君臣庶民就不會亂(讓我繼續連任就行了)。」
嗯哼,對,請問我需要發不自殺以及我不是中共代理人聲明嗎?再次強調這專欄在解讀古文,有些翻錯的地方是我讀書不精。但就如前述所說,時至戰國,百家爭鳴更為直接,面對這些亂象亂源,就如同面對去年大選的挫敗,孟子不得不變身辣台派,不,我的意思是說他必須嗆辣地回應時代給他的考驗與詰問,去堅持他所謂的「仁義」或「台灣價值」,即便這個信念本身有著虛構、幻想的成份:
陳臻問曰:「前日於齊,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餽七十鎰而受;於薛,餽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孟子.公孫丑》)
孟子的學生陳臻問的是兼金受或不受,但這個問題其實可以任意帶換成各種髮夾彎概念。比方說:老師你以前說不要鳥籠公投法,為什麼現在又要了?以前說要推一例一休後來又不推了?以前說不接受專法為什麼現在又接受了?「夫子必居一於此」,意思就是「老師你不然就是之前錯了,不然就是現在錯了,過去和現在,你必定做錯了其中一次」。
但孟子說的是「皆是也」,都對,真香啊。為什麼?孟子有他的理由,說到底就是中心價值,因為他有中心思想,所以沒關係都可以。你說這中心思想難道是黨證?我覺得你這樣講就太鄉民了。我可不是要批評亞聖所著的偉大經典《孟子》,當然更無意也無膽批評當今聖上。確實,身處不同情境與不同時局,得要髮夾彎地務實來達成總目標,以貫徹自己的核心價值,這樣的脈絡無論你是否認同,它似乎就成了中華文化幾千年傳統的經典。但我只還是那句老話,別當那些沒理性的某粉某黑,思考問題永遠只有單一價值的可能性,而這可能才是覺醒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