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支持「黑美人魚」愛麗兒的5個理由

支持「黑美人魚」愛麗兒的5個理由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黑人愛麗兒引發網路上的許多人,尤其是白人社群的反彈,說這樣的選角不尊重原著及白人文化、不夠還原動畫形象並破壞了他們的童年。

迪士尼公主動畫電影《小魚仙》即將推出真人電影版,最近官方公佈了女主角愛麗兒(Ariel)的演員,將會由著名的黑人女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所擔任。黑人愛麗兒引發網路上的許多人,尤其是白人社群的反彈,說這樣的選角不尊重原著及白人文化、不夠還原動畫形象並破壞了他們的童年,並且在社群媒體發起了「#不是我的愛麗兒」(#NotMyAriel)標籤以示抗議。

然而原著並未提及美人魚公主的名字、髮色與膚色,因此也出現過各種版本的形象,英國利物浦大學(University of Liverpool)的文化歷史學家莎拉・皮弗利(Sarah Peverley)也表示,美人魚並不專屬或起源於歐洲及白人文化,最早的魚女(fish-woman)出現在古代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像是與由水龍女神Tiamat所創造出來的魚男Kulullû緊密相關的魚女Kuliltu

非洲文化也一直都存在黑人女性人魚形象的神靈,且遠早於《小魚仙》原著在丹麥出版的十九世紀,諸如水女神Mami WataYemaya / Yemoja,以及Erzulie有時也以人魚形象出現,而且她們都是婦幼守護神。

這波爭議更是延燒到亞洲社會,令人感到有些詫異的是,多數的亞裔女性出現跟白人女性相似的觀點,這跟亞裔族群長期內化的白人至上主義有關。歷史性來說,亞裔人士長期透過將亞裔族群形塑為「好的有色人種」,試圖與黑人與拉丁裔等深膚色人種的暴力及貧窮污名分離,並向白人文化優越感看齊。然而筆者將在此提出,我們應該支持黑人愛麗兒的五個理由。

1. 打擊厭黑女現象

厭女(misogyny)是對女性系統性的偏見、歧視與暴力,屬於父權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白人至上主義與父權的交互作用下,厭黑女(misogynoir)作為一種性/別化的種族主義(sexualized/gendered racism),也成為一個多元交織女性主義(intersectional feminism)的議題。黑人女性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淫蕩、過於情緒化與強悍到不需要被保護,且無法成為稱職的母親,甚至可能會有棄嬰與虐童行為,這些污名(stigma)都深刻影響著黑人女性的生活。

如果愛麗兒是名真實存在的黑人少女,那她16歲離家獨自前往外地的行為,很可能不被動畫電影上映時的美國家長視作天真的追夢少女,而是一名叛逆的逃家少女,並連結到輟學、幫派、藥癮、援交與未成年懷孕。然而社會必須進步,當勇敢追夢形象的愛麗兒由黑人女性所飾演時,便可以有效地打擊厭黑女現象,並在觀影的孩子心中種下尊重多元族群的種子。

RTS2FO2E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2. 讓有色人種女孩能夠愛與認同自己

最近的一項實驗研究指出,當要求美國、印度、中國、瑞典、斐濟五國將近140名的女孩「畫公主」時,幾乎所有參與實驗的斐濟、印度和瑞典的女孩都畫了接近多數迪士尼公主的淺膚色公主,縱然不同文化中都有公主,在女孩的圖畫中,仍都穿著歐洲白人文化的傳統服飾。不僅如此,許多來自斐濟與印度的女孩紛紛表示,她們通常覺得自己「太黑」和「太醜」,因此無法成為一名真正的公主。

在1937-1991年之間,迪士尼沒有任何一位有色人種公主,就連非迪士尼的娃娃或影視作品,甚至不少是非西方、非白人的公司所生產,也都以金色長直髮的白人女性作為常見的公主形象,所以有色人種女性很可能都曾經嚮往過成為一名「更像公主」的白人女性,幾乎所有上一代的有色人種女性都是這樣長大的。

即使後來有了茉莉、寶嘉康帝、木蘭、蒂安娜與莫娜等有色人種公主,對此現象的改革效果仍然有限,所以我們還需要更加努力,讓女孩們有更多機會看到多元族群的女性形象,不會因自己的膚色、髮色、捲髮或五官,就無法學會愛與認同自己。這也是曾經有一名黑人母親安潔莉卡・史維丁(Angelica Sweeting)為了女兒設計符合黑人女孩外型的「安潔莉卡娃娃」(Angelica Doll)的初衷。

3. 樹立黑人女性學習楷模

由於過往的名人、成功者與掌權者幾乎都是男性,這往往使得女性自幼對自己的能力與未來發展產生懷疑,或是認為自己最多只能在成功男性背後輔佐他們,又或者只能靠生養一名成功男性作為人生最大的成就可能。所以女性主義運動非常重視為女孩建立「女性學習楷模」(female role model),讓女孩有可以學習效仿的對象,相信她們有一天也能做得到,甚至超越那些出色女性的表現,成為一名有能力的女性。

然而這件事情不只關於性別,同時也關於種族,若黑人女孩對「成功女性」的印象直接等同於白人女性,對黑人女性的印象只剩下新聞事件中的犯罪者跟暴力受害者,那她們能有多少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未來呢?她們可能會擔心自己將來成為棄嬰的小媽媽,或是只能靠打零工、從娼及參與犯罪行為維生,甚至是被白人至上主義者槍殺而橫死街頭。因此,貝利面對外界質疑與反對,成功在大螢幕上飾演愛麗兒的經歷,想必也能鼓舞非常多黑人及其她有色人種女孩。

4. 意識到黑人女性的命很重要

在美國,黑人經常被警方濫殺,黑人女性遭到殺害更加不受關注,並且對黑人跨性別女性,尤其是從娼維生者的仇恨謀殺,是美國針對LGBT仇恨謀殺案件的主要類型,所以開始有了「#黑人的命很重要」(#BlackLivesMatter)「#說出她的名字」(#SayHerName)等標籤在社群媒體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