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毒2天地對決》:全片聚焦毒品,卻破壞了整個社會背景與電影節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邱禮濤將《掃毒2:天地對決》全圍繞著毒品如何禍害社會來走。這樣做,破壞了整個社會背景與電影節奏。但邱禮濤畢竟是從影數十年的導演,《掃毒2:天地對決》在沉悶的敘事中,還是有些可看之處。
自從97之後,香港本土電影即走下坡,這主要跟資本來源有關。中資電影興起之後,吸納了香港電影原有的豐厚人才,純粹的港產片變得極為稀少。
而在中資電影興起的10幾年後,由於中國商業電影品質參差不齊,基本上爛片居多。香港電影的優勢也再度被注意,而中港合資片也逐漸增多。一般來說,中港合資片雖為了市場考量,在選題、品質與創意上,不如過去輝煌的港產片,但品質是比中國拍攝的好上不少。《掃毒2天地對決》就是個例子。

本片各方面來說都是很香港的題材。主題講述香港黑幫的毒品問題,既與中國無關,也就不會涉及到一些政治正確,或中國風味的語言、文化橋段,比較沒有文化隔閡。但反過來說,由於這是一部純粹的毒品槍戰電影,屬於香港特有的人情趣味也非常淡,全片以好萊塢公式化的情節推動,把橋段集中在純粹的人性反應上,也就是說,故事發生在香港、中國,或台灣、墨西哥、美國都無所謂,在文化上並無辨識度。
本片劇情集中在劉德華跟古天樂身上。古天樂飾演原本是正興社門生的地藏,因為被幫主以為他在賣毒,命劉德華飾演的門生余順天斷其手指,逐出門戶。地藏懷恨在心,自立門戶成了香港四大毒梟之一。而余順天的父親因吸毒而毀,讓他對毒品也是深惡痛絕,在退出江湖因故成了大企業家後,他動用自己的財力開始掃毒,因此與地藏產生衝突,引發連場大戰。
如果就傳統港產片的路數,這樣的劇情設定,裡面一定會伴隨著很多地藏跟余順天在幫派內的互動,靠著他們與香港街販的文化橋段,來強調原本的兄弟情最後反目,然後殺得血流成河的狀況。也就是說,會出現很多香港式的笑話,打罵,以及對於時事的小小批判,用以凸顯香港幫派分子的處境,一如吳宇森或杜琪峰系列電影中,常有的過場。但邱禮濤把焦點完全放在毒品上面,任何跟毒品無關的橋段全都省略,唯一有鋪陳的是余順天跟地藏,還有警探林正風的人際關係,全圍繞著毒品如何禍害社會來走。
這樣做,破壞了整個社會背景與電影節奏。支線部分,警探林正風的妻子因為掃毒殉職,女兒因為拍反毒影片,跟余順天扯上關係,這個情境完全只為了交代余順天用非法方式掃毒的決心,林正風自然反對,但又無法阻止。這只為了強化地下社會處理事情的衝突感,此外沒有任何作用。而為了帶入劇情,只好處理林正風跟女兒的互動,造成悶場。
而為了強調余順天反毒的決心,除了回顧他童年父親吸毒的慘狀,還設計他的私生子也因為吸毒而死,然後因此跟老婆吵架,而最後老婆還被地藏誤殺,讓余順天沒有退路,只好豁出去跟地藏大幹一場。

如果在傳統港片,這些過場情節都會用簡單的場景變換帶過,但邱禮濤卻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刻劃這些情境。而這些情境,卻又試圖拉到跟毒品有關,以至於這些過場,反而破壞了角色間的對立感。例如余順天的妻子不孕,並發現他有私生子,以至於要跟他離婚這一段,就拍得冗長。這冗長感跟結構有關。
過去的港片在處理上,會用簡短一、兩分鐘,讓這些過場拼接在主敘事中。有時配角們的戲份或連續幾場接在一起,讓觀眾笑一下或被刺激一下,接著切入主角的戲份。也就是不孕、發現私生子、抱頭痛哭,是會被分拆到幾個場景,然後穿插在敘事中的。結果觀眾只看到余順天的妻子突然發作,然後吵一吵哭了,突然要離婚,結果就被地藏誤殺,導致情緒上無鋪陳感。
邱禮濤的做法,卻是以劉德華的余順天為主,以大區塊的方式讓這些過場連在一起。因為每一個過場幾乎都有劉德華,所以其他角色只要圍繞他走即可。理想上是這樣沒錯。但由於余順天兒子的死、跟妻子離婚、林正風女兒、地藏談判跟虐待情人的過場,都是一整塊地突然接在影片中。這樣的做法讓整個敘事變得緩慢,而且不緊湊。
更糟糕的是地藏的部分,不但是整塊被分散在電影前、中、後,他的過場除了凸顯暴戾之氣外,也毫無內心戲的設計,使得地藏的個性模糊,而且對於他如何被老大誤解憤而賣毒的心境也沒交代,直到片尾才神來一筆的怪余順天說:「你怎麼沒想到我當時是被冤枉的?」整個劇情結構可說相當失敗。

不過邱禮濤畢竟是從影數十年的導演,《掃毒2天地對決》在沉悶的敘事缺點中,還是有些可看之處。電影中的每個衝突點,從地藏的各種暴力場景,到開場的海洛英交易、片尾高潮部分的飛車追逐,特別是地鐵站的火拚,都拍得很有畫面感。飛車特效與槍戰的部分,都很有看頭,可說就動作戲來說,甚至比《拆彈專家》更精彩。但就劇情的緊湊度來說,則不如《失眠》。
同一個導演,《失眠》可以做到一種扣人心弦的緊張感,在於故事的複雜度。黃秋生飾演的心理師為何失眠是一條線,而纏上他家族的女通靈人冤魂又扯上二次大戰的複雜背景,還涉及民俗信仰的氛圍,整個結構就比一直圍繞在「毒品」上的《掃毒2天地對決》強上太多。
如果《掃毒2天地對決》可以像《黑社會》那樣,多交代一些香港幫派的規矩、文化、秘辛,與幫派份子之間的情義與利害關係,那影片的結構就不會顯得太悶。
但杜琪峰快慢有力的電影節奏,也不是誰都做得到的。就《掃毒2天地對決》這部片來說,大家就看看動作場面就好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啟蒙青年行動家的第一步,就從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開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所謂青年行動家,其所具備的不僅只限於改變社會的口號或空想,而是能將個人的力量付諸實現,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獎學金活動號招青年學子發揮創意能量,將夢想進一步化為行動方案。
「教育是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改變一個社會最重要的動力。」李長榮集團總裁李謀偉表示,「我們希望鼓勵同學們,尤其材料、化學、化工專長的同學,做更多的好事情,我們這個行業(材料產業)可以解決世界上的很多問題。」
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以創新技術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歷年均以國際趨勢為主題和同學交流,第十一屆的獎學金營隊主題為「Material Science for Good」,李謀偉總裁親自說明主題發想,在一百多年前的19世紀,即使貴為國王,居所一樣沒有抽水馬桶、沒有電力能使用,生活十分不便;而現今人們擁有的舒適便利生活,是靠一百多年來材料科學的進步所成就。
“人類不知節制,將資源用到極限而帶來災難,災難發生時大家就說是材料科學、化學的問題,可是要解決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要靠材料科學。”

入選李長榮教育基金會優秀學生獎的學生除了能獲得獎學金支持外,也透過參與李長榮獎學金營隊,在活動中激發出自我潛能、拓展不同領域的視野與人脈。2022年第十一屆優秀學生獎學金即吸引到數百位化工、化學、材料、商管等相關科系學生報名,相當踴躍。
打造良性成長循環空間,與學生互相激勵
第十一屆獎學金活動共分為實體營隊、線上課程與分組提案競賽。李謀偉總裁笑說:「我們營隊是沒有考古題的!我們要找的是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想法。」
實體營隊透過分組競賽培養學員成為「青年行動家」所需的五大關鍵能力,包含問題解決能力、領導力、團隊合作力、自由與紀律、創業家精神。每道競賽關卡皆充滿挑戰性,例如將學員分別限制不同感官運作能力,像是遮蔽視線、限制不能說話,讓學員透過其餘感官來熟悉彼此;或以「如何讓員工更彈性安排工作時間?」等實務題目為題,小組在五分鐘短暫討論後,遊說總裁或資深長官同意請求,考驗學員的溝通與談判能力。每項活動皆鼓勵學員發揮能力、建立團隊合作的默契,讓學員們彼此啟發成長。

許多學員皆表示在營隊活動中體會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學習更多面向的思考觀點。學員林中冠分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跟缺點,在一個團體裡就是要強化大家的優點,解決彼此的缺點,來完成一件事情。」學員吳佳穎則表示:「想藉由活動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人、跟他們學習,在這裡發現大家都很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有想法也會立即告訴你。」活動中也安排李謀偉總裁與多位資深主管與學員們進行交流,透過不同世代的對談,雙方更激盪出多元觀點、在營隊的良性互動中皆能獲得成長的機會。
「青年行動家」找到可以付諸行動的實踐力量,進而做出實際改變
李謀偉總裁勉勵學員:「面對未來的各種變化,不只要思考如何超前部署、做好萬全準備,更要擁有利他的精神持續回饋社會,實踐企業公民的責任,這正是領導者的勇氣。」而第十一屆獎學金營隊的「青年行動家」提案競賽,讓學員能夠充分發揮利他精神與創新觀點。提案競賽以「我看到、我想到、我做到」為主軸,將學員分成小組,由各組邀請非營利組織合作,發掘社會中待解決的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獲選最佳提案的組別,該小組合作的非營利組織就能獲得20萬元實踐費用,讓學員們的想法轉化為實際行動,進而擴大影響力。

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持續致力培育新世代專業人才
長期關注台灣化學、材料相關領域的李長榮教育基金會,除了舉辦優秀學生獎學金活動外,另外還有博士生獎助學金以及李謀偉科學論壇(Bowei Research Conference,簡稱BRC)等人才培育計畫,致力培育國內優秀學子,推動創新研究思維。
其中BRC論壇更是由李謀偉總裁與李長榮教育基金會楊賽芬董事長捐贈的學術交流活動,仿效美國戈登論壇(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每年年初在台灣選擇遠離塵囂的處所,邀請全球化學、化工、材料領域諾貝爾獎等級的的頂尖科學家,在無壓力的環境下自由開放地進行學術討論、促進研究靈感的交流激盪。
BRC論壇被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副主席暨下屆主席、以色列化學學會會長Dr. Ehud Keinan看好有機會成為世界前四大化學論壇之列,義不容辭地自第三屆論壇開始從翁啓惠院士手中接下BRC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的任務,更讓本地優秀研究生不需自費出國就能獲得國際級頂尖學者的建議與指教,為台灣的教育與研究灌注動力,藉此提供國內優秀人才與國際頂尖科學家交流的機會。
未來李長榮教育基金會也將持續推出各項計畫,提供更多舞台與培育資源給未來的青年行動家,將影響力種子種在每個學員心中,期許優秀青年能勇於以「For Good」精神為社會注入更多創新能量。

- 了解更多:李長榮教育基金會第十二屆獎學金徵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