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被群體的主流接受嗎?那就選擇當一個「自在的局外人」

不被群體的主流接受嗎?那就選擇當一個「自在的局外人」
Photo Credit: Oscar Matamoros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一個人縱使費盡心思,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縱使奉承獻媚,也時常被大多數人排擠的時候,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方式。

文:心理學人

群體,是延續個人生命的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具備可以融入群體生活的基本技能。但當一個人縱使費盡心思,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縱使奉承獻媚,也時常被大多數人排擠的時候,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方式。讓芬蘭的科學家告訴你,群體裡自在的局外人,可能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糟。

群體與人際關係

自我與人際,是影響人類發展兩項最重要的課題。就演化的觀點分析,人類為了滿足活下來的基本需求,於是不斷地強化自己,讓自己比其他人有更多可以活下來的技術。為了彌補自我先天上的不足,於是開始與其他人合作,好讓自己所處的群體比其他群體有更多可以活下來的能力。從自我走向群體,是人類發展的自然路徑,也是人類從小到大一生中必須要不斷學習的課題。

然而,當自我的發展與群體的利益產生了矛盾與衝突,我們該如何在滿足活下來的基本需求下,同時又能夠兼顧到群體的利益,以求得在群體裡一個安穩的位置呢?這對於身為群體中一員的我們而言,無疑是一個關乎自己在群體地位的重大議題。

群體裡的局外人

「合群」,是人類持續演化出來的特徵,雖然群體讓我們可以活得更安全,但個人也必須付出不少的代價。融入群體的代價象徵著自我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必需被犧牲,委屈求全可以換得群體的支持與保護,這算是值得的自我犧牲。但是,有少數的個體無論如何努力,始終還是被群體排斥在外,我們暫且稱呼這群人為「局外人」。

下面來看看芬蘭學者Riikka Korkiamäki對於局外人的相關研究。

  • 研究過程

Riikka Korkiamäki等學者,從芬蘭的兩個大城市中選取兩個學校,並從中挑選中產階級的學生,年紀介於11歲到16歲之間,其中包含70個女孩與56位男孩,合計126位青少年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者以非結構的訪問方式收集受試青少年相關人際問題,再經由質性分析後,得出126名青少年的人際模式。

在126名參與者中,有42人描述了他們在同齡人中被排斥或排斥的主觀經驗。在這個研究中,42位具有被排斥的青少年被定義為「局外人(outsiders)」,當然,這只限於這個研究的立場,不代表這42位青少年的整體形象。

Riikka Korkiamäki等把這42名局外人分成4種不同類型:

  1. 感到稍微被拒絕:基於外表、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而不被大多數的同伴認同,或者自覺因上述外表因素而感到或預期會被拒絕的青少年。在這個研究中,這一類的青少年有11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失落者」。
  2. 被忽略:受到同伴團體的忽略,但沒有嚴重到被極端得排擠或霸凌者,這一類的青少年有10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寂寞者」。
  3. 曾被霸凌者:曾經被群體成員霸凌或欺負者,這一類的青少年4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淒慘者」。
  4. 自許為邊緣人:主動選擇站在主流團體之外,自己認為自己一向是團體的局外人,這一類的青少年有17位。在此,我們把這群人暫時稱為「孤獨者」。
  • 研究結果

所有四類的局外人都會感到悲傷、受傷和缺乏快樂,他們或多或少都會主動避免與群體裡的其他人接觸。

  1. 「失落者」表現出最多的不滿與憤怒、在群體裡感到最大的傷害,同時也最會避免與同伴接觸。
  2. 「寂寞者」在四類局外人中,表現出最嚴重的寂寞感、與最低的群體夥伴感、與最缺乏同伴的支持感。另外,被忽略者與失落者一樣,表現出最多的無聊感與失去對同伴的興趣。
  3. 「悽慘者」幾乎經歷了所有負面的情緒,他們感到最悲傷、最無助,與被忽略者一樣,表現出最低的自尊。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四組局外人中,唯ㄧ表現出有復仇的想法、甚至出現自殺意圖的一群人。
  4. 「孤獨者」的人數最多,縱使他們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孤獨寂寞的成員,但是他們所表達出的情感壓力最小。它們多半是故意退出占主導地位的青年文化,但是這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單一群體外的同伴朋友。自在的局外人,無法認同群體的共識,但具有自己獨特的思維。
  • 自認為局外人的孤獨者,可能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糟

四類局外人在團體裡的人數比例為0.33%,四類的比率如下:

  1. 失落者佔0.09%
  2. 寂寞者佔0.08%
  3. 悽慘者佔0.03%
  4. 孤獨者佔0.13%

審視一下你當前所處的團體,看看你的群體裡局外人的比率與本研究是否具有相似之處。或許十個人的群體中,你很容易找出一、兩個孤獨者。

ㄧ般而言,孤獨者的寂寞感最低、完全不會低自尊、受害感最低、最不會悲傷、最不會對群體感到絕望、比較不會表現憤怒。也不至於對同伴失去興趣,不會感到缺乏同伴支持,而具團體意識與同伴精神。

不被主流接受,那就學習當個「自在的局外人」吧

心理學人在此還是要再次強調,群體,是延續個人生命的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具備可以融入群體生活的基本技能。卡內基曾說:ㄧ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取決於他的專業技能,另外的85%要依靠人際關係與處世技巧。

然而,如果一個人無論付出多少努力,在群體裡仍舊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與其淪為群體的失落者、寂寞者、甚至悽慘者,不如學習當個自成一格的「自在的局外人」。至少這是上述四類局外人中,相對優雅的孤獨者。

要想在群體裡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心理學人認為應該具備的下列的特質,而這也是局外人要想成為「自在的局外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 同理與尊重:自在的局外人未必認同群體的大多數人,但是他們尊重群體的每一個人。
  • 自信與能力:群體的大多數人未必認同自在的局外人,但是他們始終堅持做自己。
  • 彈性與投入:自在的局外人有著我不犯人、人不犯我的群體思維,而且保有與其他人共同合作的空間。

自在的局外人在群體中不趨炎附勢、也會不落井下石;不霸凌別人、同時也知道如何避免自己成為被霸凌的對象;擁有群體共識,可以適時地展現自己又能與他人合作。

群體,是延續個人生命的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應該讓自己具備可以融入群體生活的基本技能。但當一個人縱使費盡心思,也得不到大多數人的認同;縱使奉承獻媚,也時常被大多數人排擠的時候,設法讓自己成為一個「自在的局外人」,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方式。

參考資料:Riikka Korkiamäki(2014) ,Rethinking Loneliness — 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Adolescents’ Experiences of Being an Outsider in Peer Group ,Open Journal of Depression, 2014, 3, 125–135

本文經心理學人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