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身體性》:展現孝道的體面身體,禮儀師的美學勞動

《工作的身體性》:展現孝道的體面身體,禮儀師的美學勞動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服務業所展示的比較是生活風格,誘導消費者進行特定的消費體驗,禮儀師所展現的體面身體則是為了體現「孝」,表示對往生者的尊敬與敬畏,讓美學勞動成為展演孝道的場域。

文:蘇毅佳

禮儀師的身體工作

身體工作經常與愉悅和情感上的親密有關(Twigg2000: 391),勞動者需要用自己的身體去服務另一個身體,勞動的生產通常是透過赤裸的觸摸來完成(Twigg2000: 389)。Twigg將身體工作分為五種不同的種類:醫療所建構的身體、美麗的身體、替代醫學的身體、服務慾望的身體,以及處理廢棄物與屍體的身體(Twigg2000: 390-391)。禮儀師工作不同於大部分的身體工作,專注於對大體的處理,涵蓋範圍從表層的肌膚到身體內部的體液與血液,甚至是排泄物與傳染物,因此成為一個骯髒的工作。

(一)體現孝道的美學勞動

隨著服務業的興起,企業主越來越重視員工身體的管理,利用對員工進行面試與服儀規定,剔除不符合公司服儀要求的員工,並且透過舉辦員工培訓的方式來達到公司期許的肉體化氣質配置(Warhurst and Nickson 2007)。在服務業中的勞動者甚至需要學習如何進行表演,以符合顧客的願望並滿足需求,因此勞動者是否具備肉體化的身體展演能力,成為重要的謀生工具(陳美華 2006)。

此外,在證照化的浪潮之下,禮儀師成為需要國家認證的職業,殯葬業作為服務業,其勞動者也需要體面的身體來服務顧客,不論是擁有證照的個人,或是沒有合格認證的勞動者,他們在殯葬產業中的角色都和過去尚未證照化以前的形象大不相同。可以說,社會開始期望禮儀師是喪葬的專家,家屬能在禮儀師帶領之下,送往生者前往人生的終點,而禮儀師也扮演提供維繫情感的重要角色,陪伴家屬度過傷心時刻。

藍佩嘉(1998: 60-61)在化妝品銷售員的研究中,提出其工作腳本的概念來強調服務過程中的標準化規範,包含在顧客進門前彎腰齊聲說「您好歡迎光臨」,服務中對顧客的等候應說聲「對不起讓您久等了」,以及在顧客離開時說聲「謝謝光臨」,這些都是為了展現「顧客至上」、「顧客永遠都是對的」原則。

不同於這類服務業中的「顧客至上」,禮儀師工作中所展現的體面身體是為了塑造哀悼專家的形象,因為喪葬儀式的背後是處理死亡的傳統習俗,喪葬流程相當繁瑣,加上喪家可能缺乏喪葬知識,且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導致沒有能力去執行符合傳統禮節的喪禮。同時,死亡並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而是一種特殊狀態,這使得人們不見得理解如何處理死亡的相關細節。

為了呈現專業形象,新創的禮儀公司重視員工肉體化氣質的配置,建立統一的外觀(如:穿著、打扮),希望藉此吸引客源、獲取利潤,同時訓練員工的儀態(如:說話、走路、坐與站的方式),加強員工體察喪家家屬情緒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值得信賴的專家。禮儀師的形象不再像詹總(D2)所形容的「會穿吊嘎啦、穿拖鞋,你也不知道他在做什麼,錢收一收就要走了」的那種形象。一般服務業所展示的比較是生活風格,誘導消費者進行特定的消費體驗,禮儀師所展現的體面身體則是為了體現「孝」,表示對往生者的尊敬與敬畏,讓美學勞動成為展演孝道的場域。

禮儀公司透過招募的過程來挑選適合從業的個人,即符合禮儀師須具備的「氣質」。本文受訪者中有六位禮儀師屬同一公司,性別都是男性,身高都在180公分上下。雖然公司經理人否認在徵選過程中刻意挑選外貌,但六位禮儀師不論是說話、站姿、年齡、風格、氣質或社會經歷等,在筆者看來都很類似。由於該公司是現代化的新創公司,顧客來源不穩定,建立一個專業、體面的形象,可能成為吸引顧客青睞的重要條件之一。另外,企業除了在招募過程中偏好固定的外型條件,也會透過服儀的規定,來塑造「禮儀師」應有的形象,使得禮儀師的形象更為視覺化和形象化。

圖8-2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受訪禮儀師與筆者於公司辦公室合影(後排左一為公司副總,左二至七為公司聘任的禮儀師)
圖8-3
龍巖人本招募禮儀師資格(取用自該公司網站,取用日期為2014年9月17日)

為了確保禮儀師進行勞動時,身體能展現出符合情境的表現,禮儀公司會進行穿著、儀態和聲調的訓練,以塑造「稱職」的禮儀師。因為「不稱職」的禮儀師可能會將不適當的情緒、表情與儀態帶進儀式當中,不能設身處地去理解家屬可能會有的感受,進而無法將家屬拉進喪葬過程,使得喪葬過程缺乏「美好」 的體驗,導致家屬無法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慰藉。

比如說鞠躬,你不能講說鞠躬(短音),要說鞠∼(延長並上揚)躬∼(長音並揚)這種音調,譬如說你的字尾一定要拉一個音調這樣,那也都是訓練起來的,例如說奏哀樂好了,「樂」那個字他不能拉長音嘛,他就會在「哀」這個字拉長音⋯⋯他都是要把家屬拉進去這個喪葬的過程。(阿泰,E1)

阿泰提到,禮儀師會刻意在「哀」這個字拉長音,目的是為了要凸顯儀式中的哀戚氣氛,同時透過特定上揚的音調,營造莊嚴與哀傷的喪禮,並讓家屬融入儀式所要呈現的氣氛中,藉由引發悲傷的情緒來一同緬懷逝者。

Liz Meerabeau及Susie Page(1997: 302)認為,護理人員在照護工作中利用迴避感覺表露的方式,維持專業能力與形象管理。同樣地,禮儀師也會透過各種製造距離的方式來塑造專業形象,例如,在喪禮過程中提供家屬有限的參與,隱藏禮儀師部分的身體工作,以強化工作過程中的專業程度;或是對家屬進行部分視覺與嗅覺的感官隔離,隱藏不好聞的氣味與令人恐懼的「屍體形象」。受訪者表示大體所散發的腐敗氣味可能會導致家屬生理與心理的不舒服,因此,在大體「尚未準備好」之前,應避免讓家屬看到。

對啊,所以主要是最後一面,我們處理過後再給家屬看⋯⋯因為有一些人可能沒有辦法接受,重點是如果大體狀況不好的時候,怕他可能會嚇到。(孟孟,D3)

小柏(F1)表示:「因為你要翻身,不好看啊,動作會比較大⋯⋯比較僵硬之類的,那我們就會用比較粗暴的方式來⋯⋯硬幫他(大體)穿上去。」當禮儀師進行大體擦拭時,盡量不讓家屬全程參與,是為了不希望家屬看到「一些不好看的地方」,或是掩藏擦拭過程中一些過於粗暴的肢體動作。透過刻意的感官隔離,將骯髒工作的處理放置到檯面之下,只呈現給家屬「乾淨的」、甚至是「合宜的」大體,隱藏從「骯髒」到「乾淨」的過程,以此呈現出禮儀師勞動的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