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排寒》:各種酗溺皆根源於體氣不足,是不敢面對的逃避心態

《情緒排寒》:各種酗溺皆根源於體氣不足,是不敢面對的逃避心態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體氣不足時,人只能龜縮在某處,不敢越界,不敢得罪人,當然也不敢作自己,情緒凍結,根本就忘了「感知」。

文:李璧如

酗溺成癮,源於體氣不足

酗酒、酗菸、酗賭、酗情色、酗白日夢⋯⋯與酗工作、酗名牌,雖然表象示現人世價值觀的差異,本質其實一致,各種酗溺皆根源於體氣不足,是一種不敢、不願面對的逃避心態,沒有真真實實活在當下,所以遁隱入某個「癖或癮頭」,以下試舉幾例說明。

  • 金錢癮

金錢是有形且可流動的資財,用以換物或換務的籌碼。物質是人類賴以存活的基礎,生命須靠物質、能量滋養。因為資源如此重要,人人渴望豐盛,從來沒人嫌錢多,這是個填不滿的欲望之坑。

錢財也代表我們的氣場與能量,能量多大,所能觸及的空間就有多大。所以這個世界,從沒少過各種形色不一、引人入彀的「金錢遊戲」。

金錢遊戲的運作,從來都是能量低者流向能量高者。這就是高階銷售人員,都需要上身心靈課程的祕密,因為能量水平提高,可以吸引更多人,帶來更多錢財。就像醫生看到病人,病人等於錢。

能量高者創造各種遊戲規則,成為主導者;心智較弱的追隨者就忙不迭地跟著徵逐,耽溺其中,以各種賺錢、豐盛的花招為誘餌,讓他們不斷掏出錢來。還沒賺到錢,倒先花不少錢。賺錢的話術,就像懸在驢子面前的紅蘿蔔,催誘你飛蛾撲火。再如時下各種賺「能量財者」(心靈導師、身心靈工作者、能量解讀者⋯⋯)也蠱惑能量水平較低的心靈匱乏者,源源不絕地掏出金錢進貢或購買產品,希冀淨化業力,促進豐盛繁榮等。

病人說,七十幾歲的父親投資失敗,希望妻女資助。媽媽不理,父親已兩年多沒跟家裡拿錢,她實在於心不忍⋯⋯

好個「於心不忍」,妳們要陪葬嗎?對金錢、對物質存有虛幻夢想,也是種「癮」,同賭癮、毒癮、菸癮、酒癮,那黑暗的下降螺旋,會把周邊的人往深淵垂墜。那是個無底洞,在沒輸光、賠光、沒學會真正負起責任前,不會徹底醒悟。所以,此時得保留實力,千萬別跟著他的妄念起舞,否則只會換來一場空。他七十多歲了,名下無財產,日後只須辦理「拋棄繼承」(死亡兩個月內辦理)。再說,母親要養老,浪蕩子父親也會病,這筆支出又從何而來?

很多小孩胡搞瞎搞,惹得父母傷神,一樣如法處置。最好讓他遠離熟悉的環境、遠離家庭的依賴,到外地「勞改」,晒太陽、流汗、勞作,親近大自然是最好的治療;尤其若已滿廿五歲(東方社會父母羽翼期長,西方社會常提早到十八歲),那是他的責任,父母顧好老本要緊。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業海裡飄零,人與人的「圓滿」,不光從表象衡量。所以,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毋須顧慮太多,你願意無怨地承擔到什麼分際,設下停損點,逾此恕不支應。若無這份清明與決斷,就只能一起沉淪,這正是煩惱業海的源頭啊!

  • 性成癮

病人說:「男友老腰痠背痛,撐不了多久,是快槍俠一號⋯⋯」

我答:「喔,這檔事其實有很複雜的心理機轉⋯⋯」

她問:「會不會因為不行,所以特別難以滿足?」

我答:「是有可能。有人會無意識卡在某個點,像長嘴深入細頸玻璃瓶的鳥,陷溺其中,直到精力耗盡⋯⋯」

病人常把最深層的困惑,向我坦承,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切入核心,並給予清楚明白的剖析與方向。她為男友還與其他女生藕斷絲連不悅,我說,這是許多年輕男生的通病,的確是因為他還沒滿足,或者說從來沒被滿足過!就像賈瑞欲火焚身、不可自制,卑微的他,偏偏愛上刁蠻的王熙鳳。賈瑞被鳳姐誆騙,以致寒夜受凍,回去後又被爺爺打板子,幾天起不了床。此時必定體氣低弱,一息尚存,更加酗溺,無法自拔,最後精盡而亡。

從未滿足,或許不只是這輩子的問題。曾深度滿足且陽氣暢旺者,他的注意力不會停滯在此。殊不知「精滿不思淫」,如電瓶充飽,精氣神俱全。寒氣少的人,毋須向外抓取,反而少有欲望,淫欲心不見了,就能穩定專注於當下。

你們是彼此的鏡子,你也曾抱怨他愛吃醋。兩性關係是你們現階段重要的學習介面之一,透過對方覺察自己,在較高的層面觀照一切,才有機會成為完整的人。需索、挑剔或期待,永遠不可能把你們帶離那個不滿足的泥淖!

  • 囤積症

心靈的窟窿難以物質填補

患者說,幾年前住院開刀休養一陣子後,家裡淹水,又兼行政職,忙得沒心思打理房子;只有搬家伊始,妹妹幫忙整頓了一下。每天進出生活的地方,日出日落,完全沒力氣看它一眼;總是買一堆不知何時才用得到的東西,雜物堆得滿坑滿谷。

她說:「說來不怕你笑,就這樣過了這些年,也不敢讓人進門;萬一哪裡有問題要修理,只好臨時抱佛腳,趕緊清出落腳處。你知道嗎?我是老大,父母只要求我書讀好就行,生活方面根本是大白癡,連衣服換季要先收拾打理,都不知道⋯⋯」

講到這裡,我插嘴:「對欸,我剛搬出來時,根本不知馬桶要刷、鍋子外層也要洗,都是朋友教的。」

她接著說:「對,我妹這方面就強多了,父母對她要求不同。妹妹常說,許多用不到的書啦、衣服啦,為何抱著不放?還窮買個不停?我當時覺得需要啊,對這團混亂也習慣了,甚至心想我大概只能住這種地方⋯⋯直到最近,發現我帶的小朋友,大約半數也是『一團混亂』,桌面上下就是無法像別班那樣整潔。混亂真是我的罩門,我突然警醒,真切看到這個處境。我必須振作,不然小朋友在混亂的環境,無法得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這幾天找妹妹來幫忙整理,那些放了很久的書啦、衣服啦,我竟面不改色地說,回收吧,送給別人。」這種斷捨離的魄力,讓她很訝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