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們對素食倫理的糾結心態,「彈性素」讓更多人得以自由

突破人們對素食倫理的糾結心態,「彈性素」讓更多人得以自由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非要指出彈性素食的缺點,大概就是葷素比例上的模糊性會產生一些認知分歧吧,有些純素食者可能覺得這是一種自欺欺人,但也有人說彈性素食結合了兩個世界,那就是葷食和素食的世界。

文:蔡育琳

編輯室:本文介紹了近年興起於西方的飲食概念「彈性素」(flexitarian diet)。用最寬廣、最包容的定義來說,「彈性素」可指飲食內容不完全排除動物性成分,但比例上以植物性食材居多的飲食型態。

假如我們同意「彈性素」的門檻很低,那麼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不知不覺在行「彈性素」了。因為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雜食者」,在一般社會中,完全只吃肉維生的人實為少數,而米飯、麵食、蔬菜與水果等內容,加起來很容易就佔了一餐或一天之內攝取食物量的八、九成。

所以這與素食運動有什麼關係呢?

許多人會糾結於素食的相關倫理概念所講求的規範性與純淨性,所以即便態度上抱持素食友善,動物性成分攝入不多,也不會稱自己「有吃素」。

但是在西方興起的「彈性素」具有突破這個糾結心態的潛力:它寬廣模糊而有彈性,不強調規範性與純淨性,更重要的是「彈性素」提供了一種自稱或身分認同的說法,使更多人可以自由進入「素食」的世界,而不是將素食友善的人們排除於外。因而我們可以看到英語世界裡越來越多推廣「少吃肉」的文章,將「彈性素」與「少吃肉」連在一起,提供有意少吃肉的人們某種快速描述自己飲食型態的說法。

這與關懷生命協會過去曾發起的「一日一素」有類似的基礎:即便「一日一素」或許以量化來說好像也能替代為「一日兩葷」,但字面上,「一日一素」畢竟多了一層對素食的支持與經濟動物的友善。在素食仍是被主流多數排斥,甚至不屑與之沾邊的實況之下,如果素食友善者願意如此聲援相對於肉食主義實屬弱勢的「動保——素食」推廣,就算「沒吃素」,那也不是該計較的重點所在了。

什麼,又有一種流行飲食?

現代人為了追求健康(尤其是為了減肥),除了仰賴醫學新發明,就是靠自己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了。因此,三不五時就有最新流行的飲食方法,例如地中海飲食、DASH飲食、生酮飲食、原始人飲食、間歇性禁食、南灘飲食、LOCABO低醣飲食......可說是百花齊放,也令人眼花撩亂。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對於素食應該不陌生,因為大街小巷都看得到,可能你也聽過五辛素、蛋奶素、方便素等等(只是懶得去搞懂),那麼你聽過「彈性素食」(flexitarian)嗎(不會吧,又來一個)?其實這個名詞早已出現,如果你跟我一樣後知後覺也沒關係,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如果你很年輕,那更好了,學習的空間超級大。

早在2003年,美國方言協會就把flexitarian選為年度最有用的字,定義為「有時吃肉的素食者」,這個邏輯也引發許多討論,例如有時抽菸的不抽菸者?2008年,營養師Dawn Jackson Blatner推出了一本書《彈性素食飲食》(The Flexitarian Diet),陸續也有一些作者以此主題出書,大家若有興趣可找Google大神聊聊。

簡單說來,flexitarian由彈性(flexible)和素食者(vegetarian)組合而成,flexible表示有彈性、可變化,跟橡皮筋一樣,動動手就有多種花樣,vegetarian意思是素食者(不吃動物肉,但可能會吃蛋奶),vegan則是純素者(不吃所有動物食品,可能也不用動物製品)。

OK,英文課到此結束,各種分類總是落落長,我們有個概念就好。總之,彈性素食者以植物性飲食為主,偶而看環境和心情而吃肉,至於頻率、份量都不一定,沒有人會用磅秤來量你吃了多少肉,因為一切就是那麼的彈性。聽起來是不是很方便、很吸引人呢?(快說Yes,這篇文才有辦法寫下去啊)

7075_insert_13234
Photo Credit: 蔡育琳攝影
健康樂活的風潮中,都市農園也隨之興起,自己種菜更安心食用

彈性素食的優缺點

根據美國新聞網站(這不是泛稱,它真的就叫U.S. News)所做的2018飲食方法排名,彈性素食飲食排行第三,僅次於DASH飲食、地中海飲食。今天我用Google搜尋flexitarian約有958,000項結果,搜尋彈性素食則有1,260,000項結果,看來中文使用者更加關心這種飲食呢。

多吃菜少吃肉的好處很多,基本上可以省錢,對環境和健康也有幫助。彈性素食者的動機相當多元,可能是為了健康(尤其是為了減肥),也可能是跟隨流行(大家的IG都有貼蔬食照片,我當然不能落後),或是路上就有很多好吃的素食店,那為什麼不吃呢?「週一無肉日」是一種常見的做法,有些素食餐館也會在周一打折,如果這周一剛好做不到,就延到本周的任何一天。或是平常日不吃肉,周末才吃肉,都可以彈性安排,有參考書但是沒有教科書,自己的生活自己決定。

如果非要指出彈性素食的缺點,大概就是葷素比例上的模糊性會產生一些認知分歧吧,有些純素食者可能覺得這是一種自欺欺人,但也有人說彈性素食結合了兩個世界,那就是葷食和素食的世界。

網路上常見葷食者和素食者的爭論,動不動就放大絕:「植物也有感覺、也有生命啊!」、「吃肉就是在吃動物屍體」、「為什麼不吃貓狗卻吃豬牛雞」。這些爭論似乎永無止盡,找不到一個平衡點,彈性素食是否能帶來和平的希望?彈性素食者也許沒有想那麼多,因為最主要的定義就是彈性,不存在標準答案,更不用贏得辯論比賽。

7075_insert_13235
Photo Credit: 蔡育琳攝影
日本京都某家自助餐店,看起來都是植物類料理,但也可能包含柴魚、蛋奶或骨頭高湯。出國在外,我就是一切隨緣、彈性處理了

最後還是要靠自己啊

流行飲食一波又一波來襲,大家被這些資訊浪潮打得頭暈眼花,其實沒有一種是完美的,也很難完全適合每個人,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實踐和相關行動。如果暴飲暴食或偏愛加工食品,不願意好好運動,沒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就算吃仙丹也挽救不了健康。尤其在減少動物類食品的同時,我們更要注意維他命B12、維他命D和鈣質的攝取,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