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安倍、蔡英文都在服用的「排外政治特效藥」

川普、安倍、蔡英文都在服用的「排外政治特效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與某個鄰居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關係,是普選民主國家不能說的秘密,而隨著綠營「排外牌」出現鈍化,「台派」便企圖染指「中華民國派」以擴大排外思想隊伍,號稱「中華民國台灣」,概念就是「台獨,華獨一家親」。

文:雁默

人,就是自帶偏見的動物,所以只要是討論「人」的歷史,絕無可能客觀,現代普選民主制度所產生的國家領導人,往往也都是某一種或多種偏見的勝利者。要論在政治裡無往不利的偏見,「排外偏見」恐怕就是吸票冠軍,在野者以仇恨動員排外的方式奪權,執政者以同一種方式鞏固權力,例子多不勝數。

當下的國際政治,在權力嬗替的當口鮮少不排外的。美國的川普,正在將種族主義當作特效藥,回春他的支持度;日本的安倍,才對韓國發動科技戰展現民族自信與對外強硬形象,並成功地為所屬政黨獲得勝選;韓國的文在寅,當然也以相同的排外手段回應日本,以累積下一次選舉的能量。台灣的蔡英文,毫無懸念地用各種方式,煽動選民的排外意識拚連任,而香港的林鄭月娥,也正在排外情緒高漲的民粹浪潮中掙扎求生。

上述地區,不過是全球排外風潮的一部份。

對政客而言,選民的排外偏見極為好用,成本低,效果高,見效快。傳說中的邱吉爾名言——對民主的最佳反駁,就是和一個選民談話五分鐘——暗示在這五分鐘內,你會聽到各種偏見所顯示的無知。而在他的時代,最好用的工具就是民族主義排外。

我們身處的時代,不只是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在這個表層下,排外偏見是滋生各種保護主義土壤。種族保護主義,科技保護主義,政體保護主義,思想保護主義,居民保護主義,環境保護主義,內裡都有程度不一的排外成分,究其實,也都是偏見:他們在攻擊我們,弱化我們,侵蝕我們,統戰我們,傷害我們,排擠我們,偷竊我們,他們不是我們。

大抵,這就是排外政見的基本論調與說服文本,此類說帖,可不需要悖離事實,只需要強調部份事實即可。

川普與「有色四人幫」的對決,是誰得利?

在美國本土以外的排外戰爭裡,川普上次選前的政見宏圖,並沒有得到足堪連任的成效,尤其在規模最大的中國戰場上遭遇挫敗,而朝鮮問題,伊朗問題亦皆無戰利品可供炫耀。印度戰場,東盟戰場,也沒馴服了哪個國家,接下來的歐洲戰場,日韓戰場,恐怕也很難取得壓倒性勝利,頂多維持「體面退兵」。

這個時候的川普,支持度已逐漸被民主黨競爭對手超越,他別無選擇,只能回防自己最熟悉的本土戰場。

在美國戰場裡,川普再度祭出種族主義,痛擊民主黨的弱點——年輕好戰卻無謀略的「有色四人幫」,並快速取得成效。

RTX6ZQVJ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川普日前發言直指(由左至右)Ayanna Pressley、Ilhan Omar、Rashida Tlaib、Alexandria Ocasio-Cortez四位議員,要他們「不高興(美國),隨時可以離開」

川普的說詞可風靡了不少傳統美國人——有色人種就是「外人」,搞「平權民粹」的外人,搞「社會主義」的外人,她們偷竊了美國價值,她們只想佔白人便宜,她們寄生在偉大的美國傳統下破壞美國傳統,她們不高興,隨時可以離開。

事實上,找「有色四人幫」下手,川普算得精準,因為對傳統美國人來說,這些自由左派的「幼仔」,根本不知天高地厚,理想主義衝腦,在自由派的保護下自由過頭,甚至敢在美國本土以社會主義挑戰自由主義,連民主黨資深政要都頭痛不已。

「他們得了便宜還賣乖」,這就是積蓄在保守美國選民心理已久的排外情緒。許多中下階的白人,在民主黨主政下的各種平權運動裡不但喪失了社會優勢,連種族自尊都不保,川普是唯一能抗擊這股「自由妖風」的政治領袖。如果對外掀戰是重振「美國偉大」的「自信之戰」,那麼重振白人自信的種族戰場就是聖戰。

川普在海外沒得到的勝利,必須在本土戰場補足。民主黨則不得不全黨保護「有色四人幫」,被迫陷入川普設定的優勢戰場。

科技焦慮下的安倍與「韓國魂」

經濟問題雖然是日本歷次選舉的重心,但日本的外貿建立在高端技術,鄰居韓國的科技崛起則一再挑戰日本的「技術自信」,科技焦慮感很容易形成民族情緒。

對安倍政權而言,川普的「排外戰爭」是一種啟發,也是一種掩護,日本可以選擇在自由貿易的理念下自立自強,也可以選擇以貿易保護的手段壓抑韓國崛起,安倍在選舉時刻選了後者,因為美國已經幹過同樣的事,追隨者相對就不突兀,美國也沒有說教的正當性。

再者,對於文在寅一再以民族主義跟日本過不去,並在朝鮮問題上排擠日本參與,戰略焦慮感也可激發民族情緒,安倍以「反孤立」的概念強調外交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平衡日本民眾對經濟問題的過度在意。

現代日本人的民族情緒與政治熱情,遠不能與韓國比擬,安倍使用比美國更細膩的手法往韓國的痛點招呼,意在將科技、國安、外交、經濟四把火合而為一,點燃韓國民族情緒,以刺激日本民眾的民族主義與參政熱情。

作為右翼,安倍圖的是在選舉中一舉達到三分之二修憲席次,不過,選舉結果執政黨雖然順利過半,卻沒有跨過修憲門檻。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日本年輕選民的政治冷感,以及文在寅的相對自制。同樣都懂選舉,文在寅顯然不想在此時刻為安倍的排外戰術加分,刺激投票率,而會等到自己(政黨)面臨選舉時,才會揮出排外重拳,增強民族主義能量以吸票。

AP_19179161810877
Photo Credit:AP/達志影像

由於經濟政策沒有獲得成功,影響了文在寅的支持度,因此2020年的國會選舉執政的共同民主黨選情吃緊。文在寅增強兩韓問題參與感的表現,使得共同民主黨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大勝,卻也是弱化日本參與感的主因。因此安倍這次出重手,對文在寅而言未必是利空,而可能讓他得以將經濟問題轉移到「日本打壓」,或是訴諸科技民族主義,加碼歷史仇日情結,大玩「排外牌」回補支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