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源義經傳奇:從落難貴公子變成「滿蒙之祖」

源義經傳奇:從落難貴公子變成「滿蒙之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當時的一些故事裡,義經又「被祖先」,成為了後金建國英雄.努爾哈赤的祖先!結合後來的成吉思汗說,義經在江戶至近代日本裡,由一個落難貴公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海彼岸的滿蒙民族之祖。

一、「判官贔屓」

不少人想到日本歷史裡的傳奇人物,除了名成利就的「人生贏家」們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一個又一個出現於各種平台的「悲劇人物」。尤其在日本,悲劇人物往往是日本人追慕的對象,而且是他們對現實生活不滿時,都會投影到這些悲劇人物身上,希望從他們的「故事」裡得到慰藉。

我們從前已經介紹了很多戰國時代的「悲劇人物」,這次我們將時代推前,看看在戰國時代以前和以後,日本人一直十分歌頌的「悲劇人物」之王,甚至成為了近代日本侵略亞洲的一個重要工具。他就是著名的源義經。

眾所周知,源義經是鎌倉幕府創始人.源賴朝的弟弟,但更為人熟悉的,是他們兩兄弟最終因為政治矛盾,走上了兄弟鬩牆的結局。而且,本文的主角.源義經更最終成為輸家,被無情兄長迫趕之下,在奧州衣川(現在的岩手縣平泉町)被迫自殺。

不過,從結果而言,作為悲劇人物,必須是這樣的下場才能配得起這個稱呼。問題是,日本史上被迫害致死的人物何止千百,為什麼源義經成為了日本歷史裡千百年不變的「寵兒」,被受人們追捧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首先從一個日本語的慣用語來作為切入點—判官贔屓(ほうがん⁻ひいき[Hougan-Hi-iki])。「判官」就是指源義經,因為他曾經擔任「檢非違使少尉」這個官職,通稱為「判官」,加上義經的諱是九郎,因此在不少小說中,都稱義經為「九郎判官」。

至於「贔屓」原意是指「拚命盡力相支」之意,加上了前面的「判官」,就變成了「拚命盡力相支」「源義經」的意思,到了現在則變成了「幫助面對強權、強者的弱者」,也就是「助弱抗強」。這個思想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尤其是庶民百姓一直以來的精神價值觀—討厭強者、勝利者,同情有實力,但被命運玩弄的悲劇人物。源義經,還有後來戰國時代的真田信繁,還有幕末明治的西鄉隆盛便是這種例子的代表。

話說回來,「判官贔屓」這個慣用語最早可以追溯至室町時代,而讓這個詞成為以後日本人都記得的原因,就是那時代成書的小說《義經記》,也就是現時我們認識「英雄」義經故事的基本來源。換言之,「義經傳奇」是在室町時代才真正成形的。當然在這之前,《義經記》也不是完全憑空想像的故事,為它打好基礎,提供材料的,是鎌倉時代由鎌倉幕府編寫的歷史書《吾妻鏡》和《平家物語》。

雖然《吾妻鏡》和《平家物語》是幕府的官撰史書,為平家滅亡和幕府創業蓋棺論定。然而,由於兩書是奪取幕府大權後,幕府執權北條家為自己的行動賦予大義名分,因此,兩書對於本來的主角.初代幕府將軍源賴朝的評價並不高,甚至基於「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邏輯,對賴朝剷除過的敵人都多少帶有同情的筆觸。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源義經本人。包括我們熟悉的一之谷偷襲戰也是從中而來,然後再由後來的《義經記》等小說本強化、修飾而成的。

當然,即便是有了這層政治要素滲入其中,這並不代表《吾妻鏡》和《平家物語》便是不可信的史料,經過學者的分析,兩者都的確是了解源平爭亂至鎌倉時代的根本史料。

然而,我們在《吾妻鏡》和《平家物語》裡看到的義經,卻沒有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麼精彩和詳細。例如最為有名的一之谷之戰和壇之浦之戰也是十分含糊。如果沒有後來的《義經記》等小說,以及由這些小說演化而成的劇作輔助、腦補,「義經傳奇」本來難以流傳下來。

The_moonlight_fight_between_Yoshitsune_a
Photo Credit: 歌川国芳 @ public domain

二、「義經傳奇」的發展

有關一之谷之戰和壇之浦之戰的問題,還有圍繞著我們留待下回再談,這裡我們繼續追蹤一下義經的傳奇在之後是怎樣逐漸膨脹起來的。

自從《義經記》成為炙手可熱的讀物後,人們已漸漸退遠離了史實中的義經,改為擁抱著「虛構故事」中的義經。這些故事裡都有一個共通的重點,就是比起我們海外讀者喜歡的一之谷之戰和壇之浦之戰,以及義經與他的好戰友.弁慶、紅顏知己.阿靜的故事,室町時代以來的日本人更為喜歡和著墨的,是義經落難後的故事。

對!就是在這些故事裡,義經並沒有被迫自殺,而是逃到了北方的蝦夷之地,成為了當地的英雄,甚至到了後來的版本裡,他跟戰友弁慶更成為了蝦夷人的神明。

這個傳說聽起來很匪夷所思,但這個說法在室町至江戶時代的三百多年裡卻深深地植入到日本人的心中,甚至在江戶時代,幕府編纂日本史時,也不得不在正史(義經自殺而亡)的後面,加入傍注,指「世間均言義經北走蝦夷云云」。

為什麼義經逃到蝦夷之說會那麼「順理成章」呢?一方面既因為從一般邏輯來說,南方有鎌倉幕府在,說義經南逃不太合理。加上在室町、江戶時代,北方世界就是一片充滿謎團的地方,尤其到了江戶時代,隨著和人進出蝦夷地後,與當地爆發衝突漸多,基於佔領者心理,以及當時的國粹思想(日本=神國,蝦夷為蠻夷),逐漸形成了一種優越感。

於是當時與蝦夷有交流的北方領主,以及商人等都用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去理解蝦夷人的故事、民謠,配合當時已在日本本土盛行的「義經北走蝦夷」之說已深入人心,自然便將義經的故事套了進去,形成了上述蝦夷人的神明—義經、弁慶的解釋。

這種解釋不只是一種自己爽的行為,隨著當時的沙俄帝國南下入侵蝦夷地,迫使江戶日本加緊對該地的控制,上述的意識形態也演變成一種「擴張」的正當理由:夷人的神明是日本的落難英雄,自然應該接受日本人的統治。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