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獅子王》與《鱷魔》:當你讓自己「不能輸」,就會知道該怎麼贏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假如你在《獅子王》看的是木法沙和小獅王辛巴的父子情誼,我想藉由《鱷魔》分享給大家的,則是一個女兒和爸爸的故事。
- 內文含有部分劇透
最近連看兩部以動物為主題的電影,雖然風格迥異,但還是有些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其中一部大家想必都相當熟悉,那就是全新「真人版」的《獅子王》。迪士尼近年來將大量的經典動畫改以真人版呈現,諸如之前的《美女與野獸》、以及最近才上映的《阿拉丁》都是。不過,與其說新版的《獅子王》是「真人版」,更接近的說法可能會是運用CGI技術的擬真版,因為大量的畫面也是經由電腦特效後製出來的,但卻的確像是真實世界場景般栩栩如生。
與安潔莉娜裘莉改變了整個角色及故事設定的《黑魔女》不同,擬真版的《獅子王》幾乎和25年前我們看過的那個卡通動畫版在劇情上的差異甚小。即便如此,顯然全球有很多和我一樣的觀眾還是會買單,因為我們會帶著小孩進場再度重溫舊夢。
目前《獅子王》在美國票房已經超過3億5千萬美金,極可能很快就會超過另一部也才上映不久的《玩具總動員4》,登上年度票房第三名,全球票房更將逼近10億美金。即使大家都已經知道劇情,但《獅子王》驚人的視覺效果、以及再聽幾遍也不厭倦的電影歌曲動人旋律,就是讓人覺得值回票價。
另一部則不見得每位朋友都會去看的,搞不好有人還會因為看到我把這部片和《獅子王》放在同一篇寫,根本不看內文的就會先下評價說,「什麼不倫不類的類比!」就直接把這篇文章跳過了。而那部電影,就是看似沒什麼複雜劇情內涵的《鱷魔》。
說也奇怪,不過就是鱷魚侵入住宅區吃人的簡單故事,《鱷魔》在美國的票房和差不多時間上映的《獅子王》差了一個零,但當我進場去看時,居然觀眾還不少。我太太和我去看完後,居然又帶了女兒去二刷,讓我們的女兒驚叫連連,真讓人想不透這位媽媽在想什麼。
不過,當我之後和女兒聊天時,我們討論《鱷魔》的時間居然比討論《獅子王》的時間還要長。假如你在《獅子王》看的是木法沙和小獅王辛巴的父子情誼,我想藉由《鱷魔》分享給大家的,則是一個女兒和爸爸的故事。

《鱷魔》的片子一開始,是場女子大學生的游泳接力比賽,負責游最後一棒的女主角,以些微之差輸掉了那場比賽。雖然沒有太多的說明,但可以看得出來她覺得很煩心,也對自己在游泳上的成績無法突破而感到氣餒。
沒過多久,強大颶風襲擊佛羅里達州,州政府要求住在警戒區的居民趕緊撤離。女主角的爸爸正好就住在颶風直撲的警戒區,但卻失去聯絡而沒了消息,放心不下的女主角,在強風暴雨之中由學校趕回家,這才在地下室發現了被鱷魚攻擊而昏迷的爸爸。接下來,隨著水愈漲愈高,父女兩人都成為鱷魚的獵物,而他們必須要設法逃出生天……
聽起來不就是一部很典型的動物類型驚悚片嗎?為什麼值得我專程和《獅子王》寫在一起呢?除了導演和製作團隊真的很懂得如何讓人驚聲尖叫之外,在這部登場的人類角色根本不多的電影中,女兒及父親的角色其實都很值得探討。
我自己的女兒正好也喜歡游泳,而且雖然已經進步很多了、甚至已經比我還好,我依然希望她能在速度上更能提升。看到片中從小在泳池畔陪著女兒訓練的父親身影,真的讓我不免有更深一層的認同感。
從小,女主角的父親就叫她挑戰極限,但由於後來父母離婚,讓女主角覺得失去了家庭的溫暖、也失去了個人的目標。本來她和自己從小很親的爸爸都已經不怎麼講話了,但遇到颶風來襲的危急關頭,她還是忍不住回家要確定爸爸平安無事。沒想到,大鱷魚來襲、爸爸重傷,萬一她不奮力找出一條活路,不但爸爸會因此喪命,她自己只怕也會被鱷魚吞吃入腹。
在片子後半段的一幕中,父女倆終於逃出地下室而免於活活被淹死的危機。但假如他們無法即時登上一艘就在旁邊的小船,馬上就會被成群湧來的鱷魚撕成碎片。這時,爸爸跟女兒說了一句他從小就一直對她說的話:「我相信妳可以的,妳一定可以游的比他們快!」於是,已經負傷的女主角沒有退路地全力以赴,真的趕在數隻已經張開血盆大口的鱷魚之前游上了小船。
這也是我在事後跟女兒討論劇情時,特別提醒她的一件事:「當妳不能輸的時候,妳就會贏了。」

其實,不只游泳,上了國中之後,小孩懂得比較多、但也顧慮的比較多了。雖然她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算差,但我覺得我的女兒開始會給自己一些「現在其實也不需要真的拚死命努力」的藉口。我當然不期望她每個小時都得勤學苦練,但我卻很想告訴她,每個人都該讓自己有個不斷前進的積極目標,而且「這次失敗,那就下次再努力一點」其實本身就已經是個不夠積極的目標,因為很多事情未必會有下一次,而我們每次都該讓自己做的夠好。
人生無法避免失敗,但我們卻不該把失敗視為理所當然。我一直想找個好機會告訴她這個道理,沒想到一部看起來普通至極的《鱷魔》居然成為這樣一個大好機會。
看完之後,我們父女倆都感觸良多。不只游泳,我們交換了很多對求學乃至未來人生規劃的心得。我不確定,再過幾年她還會不會記得我們曾經有過這番以鱷魚為主題的討論,但起碼這兩天我確實從她口中聽到一些還蠻務實的想法,而她也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未來只能靠自己努力,成功很多時候其實單純的只會來自於誰比較不想輸。
片中的另外一個主題,來自面對子女長大而進入空巢期的父母,當發現小孩子成年之後的人生不再需要自己每一分鐘的參與之後,突然發現兩個人好像也就失去了共同相處的必要,於是就這樣離婚了。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