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的另一種出路:有利於經濟與社會穩定的小作所、庇護工場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小作所、庇護工場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小覷。它們能讓障礙者有謀生自立的機會,也讓家長得以稍微喘息放鬆。然而,這兩個社福機構存在待解決的問題
文、圖:唐氏症基金會
關於經濟,一直是許多人關注重點,但比起複雜的學理,眾人卻容易忽視社會福利能帶給經濟、社會的影響。我們很容易以為,社會福利便是把錢丟往一個不知去向的錢坑;社會福利會排擠國家的其他投資支出;社會福利,對於經濟發展一無是處。但,真的是如此嗎?
在所有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小作所、庇護工場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小覷。然而,現行社會中,此二社福機構卻仍存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社會大眾一同努力,使它們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渴望工作的身心障礙者?
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最新調查,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約112萬,列為勞動力人口的只有近23萬。然而,其他89萬被列為非勞動力人口的身心障礙者,當中「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數量,卻常常被人忽視。
普遍身心障礙者其家長的心願,莫過於孩子自立、進入職場就業。為何家長們沒有勇氣鼓舞孩子進入職場的最大因素:覺得自身未做好準備。而小作所、庇護工場便是培養進入職場的入門途徑之一。

何謂小作所、庇護工場?
1、小作所
進入小作所的資格,是年滿18歲(特殊需求者年齡可向下延伸至15歲),且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身心障礙者。小作所一天的作息中,會有四個小時從事作業活動,每間小作所從事的作業內容不盡相同。以唐氏症基金會所屬小作所「天生我才台中南屯站」為例,有手工皂製作、包裝代工、清潔工作等等。
另外,小作所亦著重身心障礙者的自主培養,在每週的社區活動,他們會去小作所附近的景點,該去哪個景點、該怎麼去、中午吃什麼,通通都由障礙青年自行作功課、討論,並非老師說了算。藉由小作所的服務,能夠培養障礙青年正確的工作態度、維持並進一步發展能力,以及維持人際交流。最終,如能讓他們的能力提升至足以進入職場,則是所有工作人員最欣慰的結果。
2、庇護工場
針對年滿15歲以上具備身心障礙證明之身心障礙者,具有就業意願,而就業能力不足,經評量結果為「適合庇護性就業」者,能選擇進入庇護工場。在庇護工場工作是一種正式的雇用關係,受雇員工的薪資可以依其產能核薪,不受基本工資限制,但仍受勞基法保障,享有勞健保,以及一般勞工福利。
小作所、庇護工場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1、定額進用身心障礙、庇護工場的就業人數,遠遠不及需求量
108年四月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人數逾8萬3千人,對照同年五月庇護工場可提供之就業人數,僅2,016人,兩者相和人數約8萬5千人。然而,目前15~64歲身心障礙人口數約63萬多人。等於是將近八個身心障礙者,只有一個正在就業。
2、有多少身心障礙者到了不該到的地方
身心障礙者的功能發展與大家一樣,需要持續的刺激、學習,才能維持生活機能,否則衰退得比常人快。離開學校體系,如果因為沒有適合去處,讓他們只能待在家中,或者能力本來可以進到庇護工場或小作所,卻因為數量不足,只能選擇以照顧為主的日間照顧服務,少了持續提升的刺激,顯得十分可惜。當然,日照絕對有其需要,但要使身心障礙者的能力持續提升,就需要有適合其發展的安置地點。
近年來,各縣市政府不斷開展小作所服務,對於身心障礙者幫助甚大。然而,在身心障礙者人口較多的區域,小作所的數量仍不足夠,亟待解決。唐氏症基金會旗下所屬小作所,許多皆有等候名單,甚至排到十幾號,遑論視野拉到全國。
3、家長對於孩子自立的渴求超乎你我想像
身心障礙孩子從教育體系離開後,即進入人生重要的分水嶺,那下一步到底該去哪裡?不同的身心障礙所面臨的職場困境皆不相同,相較於其他障別,職場對於心智障礙者(如唐氏症、腦性麻痺、自閉症等)的接受度普遍較低,除了少部分的心智障礙者有機會進入職場,其他的出路選擇則是日間照護中心、小作所、庇護工場、街頭藝人,或是選擇長照體系等。
不同的服務有著不同的收案標準,代表了不同的障礙程度,而象徵能力較好的街頭藝人、小作所、庇護工場,往往是家長擠破頭的優先選擇,盼望孩子能夠進入。曾經看過家長,因為孩子評估未通過,無法成為其中一員,三番兩次懇求給予再次評估的機會,甚至透過各種可能的資源拜託,無非就是期待孩子能夠有持續學習的機會,創造進步的空間,為未來自立生活做準備,孩子的工作慾望和家長為未來做準備的渴求一樣強烈。

為何小作所、庇護工場有利經濟?
(一)創造一千萬的收入
許多心智障礙者其家長為了照顧從學校畢業後的孩子,只能放棄工作全職陪同。然而,小作所、庇護工場的服務,讓家長得以喘息,使其有多出的時間得以工作。
若以108年台灣平均年所得計算,單人平均所得約為62萬 / 年,以女性初婚年齡30.2歲、孩子高中畢業時約為48歲,到孩子能力退化離開小作所或庇護工場,每位家庭照顧者大致還可以有16年的可工作時間,若投入勞動市場,可為家庭爭取將近一千萬的總收入。
(二)身心障礙者得獎勵金、薪水,離自立生活更近一步
每一個小作所幾乎都會依據小作所學員的實際表現,衡酌小作所的營運情形,給予一些獎勵金;庇護工場則是依據其產能給予薪酬。此些獎勵金、薪水來源,是承辦單位販售商品或勞務的所得,讓這些障礙者可以實際參與經濟上所稱的生產行為,對於國家經濟亦盡了一己之力。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