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礙者的另一種出路:有利於經濟與社會穩定的小作所、庇護工場

身心障礙者的另一種出路:有利於經濟與社會穩定的小作所、庇護工場
Photo Credit: 唐氏症基金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小作所、庇護工場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小覷。它們能讓障礙者有謀生自立的機會,也讓家長得以稍微喘息放鬆。然而,這兩個社福機構存在待解決的問題

文、圖:唐氏症基金會

關於經濟,一直是許多人關注重點,但比起複雜的學理,眾人卻容易忽視社會福利能帶給經濟、社會的影響。我們很容易以為,社會福利便是把錢丟往一個不知去向的錢坑;社會福利會排擠國家的其他投資支出;社會福利,對於經濟發展一無是處。但,真的是如此嗎?

在所有社會福利機構中,提供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小作所、庇護工場對於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容小覷。然而,現行社會中,此二社福機構卻仍存有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社會大眾一同努力,使它們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渴望工作的身心障礙者?

依據衛生福利部105年最新調查,15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約112萬,列為勞動力人口的只有近23萬。然而,其他89萬被列為非勞動力人口的身心障礙者,當中「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數量,卻常常被人忽視。

普遍身心障礙者其家長的心願,莫過於孩子自立、進入職場就業。為何家長們沒有勇氣鼓舞孩子進入職場的最大因素:覺得自身未做好準備。而小作所、庇護工場便是培養進入職場的入門途徑之一。

唐氏症基金會投稿_1
Photo Credit: 唐氏症基金會

何謂小作所、庇護工場?

1、小作所

進入小作所的資格,是年滿18歲(特殊需求者年齡可向下延伸至15歲),且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身心障礙者。小作所一天的作息中,會有四個小時從事作業活動,每間小作所從事的作業內容不盡相同。以唐氏症基金會所屬小作所「天生我才台中南屯站」為例,有手工皂製作、包裝代工、清潔工作等等。

另外,小作所亦著重身心障礙者的自主培養,在每週的社區活動,他們會去小作所附近的景點,該去哪個景點、該怎麼去、中午吃什麼,通通都由障礙青年自行作功課、討論,並非老師說了算。藉由小作所的服務,能夠培養障礙青年正確的工作態度、維持並進一步發展能力,以及維持人際交流。最終,如能讓他們的能力提升至足以進入職場,則是所有工作人員最欣慰的結果。

2、庇護工場

針對年滿15歲以上具備身心障礙證明之身心障礙者,具有就業意願,而就業能力不足,經評量結果為「適合庇護性就業」者,能選擇進入庇護工場。在庇護工場工作是一種正式的雇用關係,受雇員工的薪資可以依其產能核薪,不受基本工資限制,但仍受勞基法保障,享有勞健保,以及一般勞工福利。

小作所、庇護工場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1、定額進用身心障礙、庇護工場的就業人數,遠遠不及需求量

108年四月定額進用身心障礙者人數逾8萬3千人,對照同年五月庇護工場可提供之就業人數,僅2,016人,兩者相和人數約8萬5千人。然而,目前15~64歲身心障礙人口數約63萬多人。等於是將近八個身心障礙者,只有一個正在就業。

2、有多少身心障礙者到了不該到的地方

身心障礙者的功能發展與大家一樣,需要持續的刺激、學習,才能維持生活機能,否則衰退得比常人快。離開學校體系,如果因為沒有適合去處,讓他們只能待在家中,或者能力本來可以進到庇護工場或小作所,卻因為數量不足,只能選擇以照顧為主的日間照顧服務,少了持續提升的刺激,顯得十分可惜。當然,日照絕對有其需要,但要使身心障礙者的能力持續提升,就需要有適合其發展的安置地點。

近年來,各縣市政府不斷開展小作所服務,對於身心障礙者幫助甚大。然而,在身心障礙者人口較多的區域,小作所的數量仍不足夠,亟待解決。唐氏症基金會旗下所屬小作所,許多皆有等候名單,甚至排到十幾號,遑論視野拉到全國。

3、家長對於孩子自立的渴求超乎你我想像

身心障礙孩子從教育體系離開後,即進入人生重要的分水嶺,那下一步到底該去哪裡?不同的身心障礙所面臨的職場困境皆不相同,相較於其他障別,職場對於心智障礙者(如唐氏症、腦性麻痺、自閉症等)的接受度普遍較低,除了少部分的心智障礙者有機會進入職場,其他的出路選擇則是日間照護中心、小作所、庇護工場、街頭藝人,或是選擇長照體系等。

不同的服務有著不同的收案標準,代表了不同的障礙程度,而象徵能力較好的街頭藝人、小作所、庇護工場,往往是家長擠破頭的優先選擇,盼望孩子能夠進入。曾經看過家長,因為孩子評估未通過,無法成為其中一員,三番兩次懇求給予再次評估的機會,甚至透過各種可能的資源拜託,無非就是期待孩子能夠有持續學習的機會,創造進步的空間,為未來自立生活做準備,孩子的工作慾望和家長為未來做準備的渴求一樣強烈。

唐氏症基金會投稿_2
Photo Credit: 唐氏症基金會

為何小作所、庇護工場有利經濟?

(一)創造一千萬的收入

許多心智障礙者其家長為了照顧從學校畢業後的孩子,只能放棄工作全職陪同。然而,小作所、庇護工場的服務,讓家長得以喘息,使其有多出的時間得以工作。

若以108年台灣平均年所得計算,單人平均所得約為62萬 / 年,以女性初婚年齡30.2歲、孩子高中畢業時約為48歲,到孩子能力退化離開小作所或庇護工場,每位家庭照顧者大致還可以有16年的可工作時間,若投入勞動市場,可為家庭爭取將近一千萬的總收入。

(二)身心障礙者得獎勵金、薪水,離自立生活更近一步

每一個小作所幾乎都會依據小作所學員的實際表現,衡酌小作所的營運情形,給予一些獎勵金;庇護工場則是依據其產能給予薪酬。此些獎勵金、薪水來源,是承辦單位販售商品或勞務的所得,讓這些障礙者可以實際參與經濟上所稱的生產行為,對於國家經濟亦盡了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