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捷克史》:6300輛坦克鎮壓「布拉格之春」,迎來20年之久的「蘇維埃之冬」

《捷克史》:6300輛坦克鎮壓「布拉格之春」,迎來20年之久的「蘇維埃之冬」
Photo Credit: Engramma.it@Wiki CC BY 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蘇聯軍隊的入侵,激怒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儘管當局要求全國人民保持冷靜,但人民用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反抗。1969年1月16日發生了大學生的自焚行動,舉國譁然,觸發全國更大規模反對蘇軍占領的行動,蘇軍開槍造成了流血事件。

文:周力行

春潮湧現

「布拉格之春」實際上是自1956年赫魯雪夫推行非史達林化之後,社會解放運動發展的最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捷克共產黨大力推行社會改造,給捷克經濟造成重大創痛,儘管捷克曾有較佳的工業基礎,至1950年代,經濟困難顯現,民怨沸騰。至1960年代中,捷克斯洛伐克在情勢迫不得已下,開始經濟改革,向西方國家有限度的開放。正是在這種形勢下,杜布契克當選為捷共第一書記。杜布契克的上臺的確不負眾望,將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推向新的高峰。

當杜布契克擔任第一書記時,莫斯科發來一封賀電,希望在他的領導之下,蘇聯和捷克兩國人民之間「兄弟般的誠摯友誼」將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起初,最高領導階層的變動並沒有引起騷動,更沒有人意料到將會興起一場革命。捷克斯洛伐克各地並沒有出現群眾熱烈歡呼的場面,甚至連斯洛伐克人也沒有十分重視這件事,儘管這是共和國史上破天荒由一位斯洛伐克人擔任國家最高領導人。

布拉格一如既往的平靜,在這種平靜的氣氛下,一種新的希望在悄悄醞釀著,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發動了一場全面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

杜布契克上臺之後,提出建設「人道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捷克語:socialismus s lidskou tváí)的口號,推動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放寬書報檢查,擴大報刊言論的範圍和人民參政的權利,重新激起群眾的政治熱情。

知識分子也許比別的階層有著更深沉的歷史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本能地對社會變革作出直接的反應。新聞工作者也意識到自己的使命,他們闡示當前捷克斯洛伐克正面臨的歷史新機,以及改革的重要意義。很快的,整個社會融入了復甦活潑的氛圍。

1968年3月28日,捷共中央全會在人民的期望中召開,全會批准諾瓦提尼辭去總統職務的要求,由象徵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獨立鬥爭的英雄,年邁古稀的斯瓦博達將軍接任。全會撤換保守派人物,使得改革派在中央領導機構中占盡優勢。

4月5日,捷共中央全會發佈「行動綱領捷克斯洛伐克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的政治文件。杜布契克團隊全面提出對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途徑與現實問題的檢討,猛烈批評過去的錯誤和對社會主義的扭曲,主張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綱領還表示要堅決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友保持友好關係的同時,著重強調與西方恢復聯繫的重要意義,要求執行一條更加積極的歐洲政策。

「行動綱領」頒佈後,捷克全國上下展開熱烈的討論,報紙、電臺也大量反映群眾對政治的要求,提出許多批評,一時之間民主自由化氣氛瀰漫全國,出現了「布拉格之春」的局面。

莫斯科施壓

布拉格春天的氣息吸引全世界的注意,其中最為關注的首推莫斯科當局。

二十多年來,東歐國家對蘇聯亦步亦趨的狀態產生一種思維模式,那就是未經蘇聯允許的絕不能妄自為之,否則必遭懲罰。

4月底,布拉格接待了兩位不速之客。一位是華沙公約組織的總司令、蘇聯元帥雅庫鮑夫斯基(Ivan Ignatjevich Jakubovski,1912-1976)。據說,他來到布拉格是為會晤捷克斯洛伐克新的黨政領導人。這個月他已經兩次來到布拉格。第二位則是保加利亞的日夫科夫(Todor Khristov Zhivkov,1911-1998)。捷克斯洛伐克人對他的印象不好,保加利亞是春風從來吹拂不到的地方,這其中日夫科夫功不可沒。他之所以來到布拉格,真實目的是為簽署新的「保捷友好條約」。

捷共「行動綱領」公佈後,蘇聯以捷克出現某些帶有民主自由思想的言論和對蘇聯公開批判為藉口,指責捷克改革運動是反蘇的。5月4日,杜布契克被召到莫斯科,施壓使他改弦易轍。杜布契克拒絕蘇聯的指責,要求經援遭到蘇方拒絕,雙方的矛盾加深。當天捷克國防部宣佈,華約各國軍隊將在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進行一場聯合軍事演習。不過,演習的規模還沒有確定,只在特定的軍事基地內進行,可能是一種參謀演習,而不是那種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但是,這個消息無疑給捷克斯洛伐克人當頭潑下一盆冷水。在這種敏感時刻,莫斯科要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行軍事演習不是給布拉格的黨政領導施加壓力嗎?有一位捷克人就擔心地說:「放他們進來之後,誰知道他們還走不走?」這種擔心不是多餘的,此後軍事演習就像一個惡夢,一直縈繞在捷克斯洛伐克人心頭。

5月17日,蘇聯國防部長格列奇科(Andrei Antonovich Grechko,1903-1976)率領軍事代表團來到捷克,接著總理科錫金(Alexey Nikolayevich Kosygin,1904-1980)也趕到布拉格。蘇聯以共同防禦東德為名,要求在捷駐軍,被捷克拒絕。6月份又提出在捷克境內舉行華沙公約組織的軍事演習,蘇軍在演習後藉故不撤離,為後來的武裝入侵做準備,這也顯示捷克斯洛伐克正陷於危機之中。

蘇聯領導人尤其對「行動綱領」中提出的「更加積極的歐洲政策」和同西歐發展貿易關係表示強烈不滿,懼怕捷克獨立於蘇聯集團之外。另外,捷共提出實行黨政分離及政治體制改革,也是引起蘇聯不滿的主因之一。他們懼怕捷克的行動會在東歐引起連鎖效應。

蘇聯報刊對布拉格的改革進行批判和指責,蘇捷雙方報刊發生激烈的論戰。6月27日,捷克知識界的一些名人在捷克作家協會機關刊物《文學通訊》和捷克工會機關報《勞動報》上發表了公開信,表示「面對一切局勢,要莊嚴地堅持自己的立場,……向自己的政府表示,只要按照委託辦事,我們就支援它,甚至可以拿起武器幫助它。我們還可以向盟國保證,我們將履行同盟、友好和貿易條約」。這個宣言發表後,立刻受到熱烈響應,卻惹惱蘇聯。儘管杜布契克一再向蘇聯解釋,這僅是部分公民的觀點,並非官方意見。但是布里茲涅夫指責這些資料具有強烈的「反蘇」情結,好比1956年匈牙利的裴多菲俱樂部(Petofi Circle)號召「反革命叛亂」行動一樣。

7月初,蘇聯一方面繼續指揮華沙公約組織軍隊在捷克邊境進行軍事演習,另一方面向捷共發出祕密信件,認為捷克局勢嚴重,要杜布契克參加華約最高領導人協商會議。捷共中央主席團經過討論,杜布契克拒絕了邀請。7月15日,蘇聯、波蘭、匈牙利、東德和保加利亞五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出聯名信,警告不同意讓「敵對勢力」把捷克從社會主義道路上拉開,這已不僅是捷克的事,也是華沙公約組織會員國群體的事。捷共中央主席團回信中說,沒有任何現實理由把捷克斯洛伐克當前局勢叫做反革命局勢,沒有任何理由說捷克斯洛伐克的社會主義制度遭到危險和存在脫離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危險,並且要求不要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干涉,同時表示願意與五國分別舉行雙邊會談。

7月29日,蘇捷雙方在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切爾納(erná)舉行會談,沒有結果。8月3日雙方在布拉迪斯拉瓦(Bratislava)舉行與五國領導人聯席會議的時候,與此同時,蘇聯宣佈撤出在捷克的演習部隊,實際上蘇聯在7月23日以後就不斷在西部邊境及波蘭、東德進行軍事演習,為入侵捷克作了準備,捷克面臨著嚴重的軍事危機。

8月9日,南斯拉夫總理狄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訪問捷克,向杜布契克表達有蘇聯入侵的可能性。15日,羅馬尼亞最高領導人西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1918-1989)訪問捷克,雙方簽訂「捷羅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杜布契克力圖加強同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的友好關係來抗衡蘇聯的壓力。這反而使蘇聯產生了更大的疑懼,擔心這三個國家可能會形成聯盟。

8月20日當晚11時,蘇軍採取行動。一架蘇聯客機飛臨布拉格上空,發出故障求援信號,要求緊急迫降。布拉格機場當即准予迫降。可是,飛機降落後衝出來的卻是蘇聯武裝部隊,迅速占領整個機場。

與此同時,蘇聯空軍向準備行經的空域,釋放大量干擾性化學物質以干擾雷達,大批載運空降部隊的巨型AN-12運輸機闖入機場。入夜時分,蘇軍占領了布拉格主要據點,包圍捷共中央大樓和總統府。緊接著蘇聯、波蘭、東德、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的軍隊,兵分多路越過邊境,攻占捷克斯洛伐克各主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並封鎖全部邊境。

坦克鎮壓改革

布拉格春天的氣息自然不能見容於莫斯科,蘇聯驚懼捷克的這一改革行動將會在整個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引起連鎖反應,乃至於對於蘇聯的勢力有所影響。1968年的3月至8月之間,蘇聯布里茲涅夫及華沙公約組織會員國其他領導人與杜布契克舉行過五次會談,企圖迫使杜布契克終止捷克民主改革的進行。此時杜布契克拒不屈從,於是蘇聯採取軍事鎮壓的行動似乎就在所難免了。

8月3日,華約組織會員國首腦在布拉迪斯拉瓦舉行入侵捷克之前的最後一次高峰會議。出乎意料地,會上布里茲涅夫及包括杜布契克在內的東歐國家首腦們簽訂一項「加強華沙公約組織會員國之間合作」的協定,華約組織各國領袖共同祝賀捷克斯洛伐克在華沙公約組織內部繼續推進民主試驗。

正當捷克人民歡欣鼓舞,西方自由世界都大鬆一口氣的時候,以蘇軍為首的華約組織軍隊從陸空兩路開進布拉格,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蘇聯發表聲明,「應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政府領導人的請求,給予兄弟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國際主義的緊急援助,包括武裝部隊的支援在內」。但是聲明稿中始終未指明「請求援助」的捷克領導人的名字,實際上沒有任何一個捷共領導人承認曾經請求外國的干涉。

為了確保此次軍事行動的成功,華沙公約組織從4月8日就開始準備了。蘇聯調動駐紮在東德、波蘭、匈牙利的大批坦克,這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據統計,第一批進入捷克的軍隊就達16萬人、坦克4600輛。五天之後,入侵軍隊人數高達40萬、坦克6300輛、飛機800架、大炮2000門。

21日當天,布拉格電臺廣播捷共中央主席團和捷克政府的聲明,指責五國軍隊「在未通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未獲得其同意的情況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非法的行動,是違反國際法和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原則。」

華約軍隊入侵的初期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當時捷共中央主席團正在開會,討論籌備捷克第十四次非常代表大會的問題。當杜布契克得知華約軍隊已經入侵境內時,非常氣憤地說:「作夢也沒有想到,那些傢伙竟會對我們採取這樣卑鄙的手段!」他慨然長嘆:「一生奮鬥的事業完了!」

21日清晨,蘇軍衝進杜布契克的辦公室,將他逮捕送往布拉格機場的一架飛機,同時被拘押的還有國會主席和幾位黨的高級領導人,先是押往波蘭,之後又到烏克蘭,最後在23日才被押解到莫斯科,同時捷總統斯瓦博達一行也到來。布里茲涅夫和科錫金原本打算勸說杜布契克接受蘇聯介入的事實,但是杜布契克拒絕了,他根本不想和蘇方領導談。蘇方不得已乃和斯瓦博達一行談判,準備另外組織新內閣。但蘇方的計畫得不到斯瓦博達的首肯,最後只好讓步,接受建議,釋回杜布契克等人。

蘇聯軍隊的入侵,激怒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儘管當局要求全國人民保持冷靜,但人民用各種可能的方式進行反抗。首都布拉格一下子變成漫畫和標語的海洋。人們用筆做武器,把想說的話、想罵的、想挖苦諷刺的,通通表現出來,貼滿大街小巷。捷克斯洛伐克人民還發明出「十不配合戒律」:「我不知道、我不認識、我不說、我沒有、我不曉得怎麼做、我不給、我不會、我不想、我不告知、我不做。」

甚至布拉格的電臺號召人民在全國掀起了「無名化運動」,人們把路標摘去,有的把路標的方向顛倒過來,還有的用油漆將字抹掉,影響蘇軍行動的進度。

終止改革行動

8月22日,捷共十四大提前召開,並透過決議重申對杜布契克的信任,決議要求占領軍撤出,並釋放所有被捕的黨政領導人。23日,蘇聯「邀請」斯瓦博達到莫斯科舉行談判。斯瓦博達堅持要杜布契克等主要領導人都出席才進行談判。24日,蘇聯被迫同意,雙方開始談判。蘇方表示出兵是為了制止「反革命」,提供「國際主義援助」,要求捷共宣佈十四大是非法的。科錫金甚至出言恐嚇如果發生內戰,後果全由杜布契克和其他捷克領導人負責。捷克則堅持五國必須先行撤軍,並將繼續執行1月全會以後的政策。雙方的爭辯非常激烈。

8月26日,捷克領導人在蘇聯的威脅下,終於簽署了「莫斯科協議」。在協議書中,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接受蘇聯占領「不是干涉內政」,而是「保衛社會主義」,更重要的是,蘇軍的撤離沒有時間表,只待捷克斯洛伐克局勢「正常化」後,蘇軍即行撤走。迫於情勢,莫斯科讓杜布契克、總理切爾尼克(Oldřich Černík,1921-1994)和總統斯瓦博達等人飛回布拉格,仍回復原有的職務,但是「莫斯科協議」已然達成其干預捷克內政的政治目的。

當8月27日他們返抵捷克時,在電臺公開發表談話。斯瓦博達簡短致詞,承認過去數日對大家都不好受,要求捷克人民認清武力占領直到情況正常的「政治現實」。數小時之後,杜布契克亦出面對期待的群眾發表演說,他言詞誠摯,聽者無不動容,演講數度被掌聲打斷,但是仍未消除民眾的疑慮。他說捷克斯洛伐克所需要的,是讓情況盡快恢復和維持正常運作。他呼籲人民要切合實際,「即使我們必須採行若干權宜措施來約束民主的尺度和言論的自由,這些民主和言論是我們既得的成就」。

10月16日,蘇聯又脅迫捷克在「蘇軍暫時留駐捷克斯洛伐克的協議」上簽字,在這個會談公報中,蘇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徑被稱為是正義的,而「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被否定,蘇、捷之間的城下之盟硬是把歷史完全顛倒了。

1969年1月16日發生了大學生的自焚行動,舉國譁然,觸發全國更大規模反對蘇軍占領的行動,蘇軍開槍造成了流血事件。

4月1日,蘇聯國防部長再次到布拉格,對1月至3月發生的反蘇示威行動提出強硬警告。終於在4月17日,捷共中央委員會解除杜布契克的第一書記職務,由胡薩克(Gustáv Husák,1913-1991)接替。杜布契克被派往土耳其擔任大使,在此期間他雖然不能繼續進行民主改革,但捷克民族的自主權仍不斷地擴大。

1970年5月,杜布契克被召回,一個月後開除黨籍。杜布契克後來有段時間在祕密警察的監視下,於布拉迪斯拉瓦附近的伐木所工作,其他改革派的成員也被解職或開除黨籍。「布拉格之春」被克里姆林宮的嚴寒摧殘了,取而代之的是長達二十年的「蘇維埃之冬」。

相關書摘 ▶《捷克史》:挺身反抗政權的波希米亞,最後連信仰自由都沒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捷克史:波希米亞的傳奇(增訂二版)》,三民書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周力行

位處歐洲心臟地帶的捷克,分別與東南方的斯洛伐克,南方的奧地利,西北方的德國,北方的波蘭接壤,深受日耳曼和拉丁兩種文化勢力的影響,是傳統歐洲與斯拉夫世界的橋樑。

十世紀左右,普列米斯家族開始統治捷克地區,展開捷克從公國邁向王國之路。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盧森堡家族、雅蓋隆家族相繼統治捷克。捍衛宗教而犧牲生命的胡斯,也在此地揭開歐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十六世紀起,由哈布斯堡王朝入主捷克,直至一次大戰後,奧匈帝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才得以建立,捷克的未來似乎出現了一道曙光。

但在二次大戰後,捷克再次陷於蘇聯的鐵幕之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喚起捷克沉睡的靈魂,1989年的絲絨革命,更為捷克的民主化開啟新頁。

儘管在歷史的長河中,捷克歷經眾多的紛擾,但仍發展出燦然可觀的藝術文化──享譽文壇的卡夫卡、米蘭・昆德拉,用文字寫出人們內心的吶喊與不安;知名音樂家德弗乍克、史麥塔納,更譜出捷克動人的生命與情調。

捷克史
Photo Credit: 三民書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