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科學:解釋生命「從無變有」的三大難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生源說是指生命最終是由無生命的東西而來,但從無變有一點也不易,起碼要解決三大難關,包括由無機物產生有機生物分子、有機物獲得「代謝」和「選傳」的能力等等。
文:盧駿揚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說到生命起源,不少人立時會想起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但這只是個誤解,因為此書重點從不是有關生命起源,而是探討「物種的演化」,藉此解釋「新物種的由來」 。不過達爾文也並非沒有思考過生物起源的問題。他曾於1871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件中提出著名的「溫暖小池塘」假設。
「但假如(噢,這是多大的假設!)我們構思有些溫暖的小池塘內充滿著各種氨氣(ammonia)、磷鹽(phosphoric salts),以及光、熱或電流等,以致蛋白質化合物得以從化學反應中產生,繼而進行更複雜的改變——雖然蛋白質在現今的環境通常會被立即吞噬或吸收,但若以上假設屬實,則生物出現前的環境狀況應該並非如現今這般。」[註]
一個湖,一些原材料,再加一些能量(譬如電光一閃), 生命就「嘭」的一聲出現了——真是那麼簡單嗎?我的答案是:尚待考證。時至今天,我們仍未能完整的、準確的掌握生命出現的進程 。不過由1871年至今,我們的確對生命起源的認識著實增加了不少。《零距離科學》最新一集〈太空任務:第二個地球〉探討的雖是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但說到底也就是討論:生命在甚麼條件下才得以出現?
由死物變為生物?
要談「生命起源」,我們首先要由「生命」談起。 「生命」的定義至今仍莫衷一是,但其中有一點是被人廣為接受的——所有生命都是從其他生命而來,即所謂「生源說」(biogenesis)。自19世紀巴斯德(Louis Pasteur)以鵝頸樽實驗否定了「自然發生」(spontaneous generation)假設後,科學界便認為生命只能由生命所衍生,不可能憑空出現。但讀者只要細心一想:若我們順著時間向前追溯,最終不也會碰到第一隻生物嗎?而這位終極祖先又從何而來呢?那就要訴諸由死物變為生物的過程,亦即是「無生源說」(abiogenesis)。
無生源說是指生命最終是由無生命的東西而來。但從無變有一點也不易,起碼要解決三大難關:
- 由無機物產生有機生物分子(biomolecules);
- 將簡單有機物合成為更複雜的有機物,並維持有機化合物間的轉換循環,此謂「代謝」。並且從有機物中產生能夠自我複製的分子,此謂「遺傳」;及
- 產生細胞膜以隔絕於外界,以維持體內平衡。
先處理第一點。在生物體內,我們可以找到不少獨有的有機化合物。我們稱此等化合物為生物分子(biomolecules),亦即是生命的組件,當中包括胺基酸(蛋白的組件)、核酸、糖、核鹼基(DNA的組件)、脂類、還有林林總總的代謝物(metabolites)等。沒有這些基本組件,生命是無法存在的。它們是如何出現的呢?
生物分子源自外太空?
就此問題,有一派學者認為這些有機化合物並非由本土所生,而是源自外太空。這種想法稱為「偽泛種論」(pseudo-panspermia)。偽泛種論者認為在龐大的外太空裡有著各式各樣的生物分子,這些分子會隨天外來客(宇宙塵或隕石等)降臨地球,成為地球生命最初的原材料。此說看似科幻,卻非毫無實據。
在1969年,一顆約100公斤的隕石劃破天際,它隨後碎裂並散落在位於澳洲的默奇森小鎮上。這顆「默奇森隕石」成為當時不少科研團隊的研究對象。當科學家於1970年分析這顆隕石的構成時,他們發現當中充滿著甘胺酸(glycine)、丙胺酸(alanine)、麩胺酸(glutamic acid)、纈氨酸(valine)、脯氨酸(proline)等化合物。這些都是在生物裡常見的胺基酸,亦即是建構蛋白質的重要元件。自70年代起,其他隕石也陸續被人分析,得出結果亦類同:它們身上都帶著胺基酸。

此外,當科學家於2008年再次分析默奇森隕石時,他們更發現隕石中含有尿嘧啶(uracil)和黃嘌呤(xanthine)。前者是稱為嘧啶(pyrimidine)的化合物,是一種核鹼基,是RNA的元件之一。後者則是嘌呤(purine)。它也是核鹼基,跟DNA和RNA上的腺嘌呤(adenine)與鳥嘌呤(guanine)結構相近。這些發現均說明「偽泛種論」並非天荒夜談。 生物的原材料會否真的是搭乘飛越天河的太空船而來?
生命源自「原生湯」?
相對於偽泛種論的就是「原生湯論」(Primordial soup)。原生湯論者認為地球生命的出現是不假外求、完全靠賴原始地球的環境所產生的。
達爾文的「溫暖小池塘」也許是「原生湯論」的先驅,但正式建構此理論的卻是1920年代的兩位科學家——歐帕林(Alexander Oparin)和哈爾丹(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歐帕林假設早期地球上是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無機原材料如氫氣(hydrogen)、氧氣(oxygen)、氨氣(ammonia)及雪明碳鐵(iron carbide)等。 在當時高熱的環境中,地球表面是一層鮮紅的熾熱液體,而這些原材料就像是在熱湯中滾熬的湯料般,慢慢結合而成碳氫化合物(hydrocarbon),隨後再合成為更複雜的有機化合物。
但假設歸假設,現實中這一煲湯真的能產生那麼複雜的生物分子嗎?在1952年,「原生湯論」得到重大突破,那就是著名的米勒-尤里實驗(Miller-Urey experiment)。芝加歌大學的米勒(Stanley Miller)與尤里(Harold Urey)嘗試照著歐帕林與哈爾丹的理論在實驗室中重現原始地球的狀態。他們預備了簡單的原材料——水(H2O)、甲烷(CH4)、氨氣(NH2)並氫氣(H2), 在密封玻璃裝置內將它們加熱,並以電流製造火花(模仿閃電),為化學反應提供能量。最終他們得出驚人的結果——地球生命所需的20種胺基酸竟然全都能在這簡單的裝置內製造出來。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