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賓拉登之子韓薩疑似身亡,美方拒絕透露更多細節引發揣測

賓拉登之子韓薩疑似身亡,美方拒絕透露更多細節引發揣測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認為,蓋達組織前領導人賓拉登之子、本身也在組織內位居要職的韓薩.賓拉登已經死亡。這位要求不具名的美國官員並未說明更多細節,包括韓薩何時死亡,或在哪裡死亡。

《中央社》報導,官員7月31日表示,美國認為,蓋達組織(Al-Qaeda)前領導人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之子、本身也在組織內位居要職的韓薩.賓拉登(Hamza bin Laden)已經死亡。這位要求不具名的美國官員並未說明更多細節,包括韓薩何時死亡,或在哪裡死亡。

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率先披露美方這份評估,總統川普今天稍早被記者詢問是否掌握相關情資時,回答說,「我不想評論此事」。白宮也不願評論近期是否會做出任何宣布。

韓薩是誰?他為什麼被視作賓拉登的接班人?

韓薩據信約30歲,2001年9月11日恐怖攻擊事件之前都和賓拉登一起待在阿富汗,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入侵阿富汗之後,韓薩則和賓拉登一起移居巴基斯坦。2011年賓拉登在巴基斯坦巢穴內遭美國特種部隊擊斃,當時韓薩據信被軟禁在伊朗。在賓拉登巴基斯坦巢穴起出的文件顯示,賓拉登身邊的人一直嘗試要讓韓薩和父親團聚。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指出,美國參與了擊斃韓薩的行動,據說美國過去兩年都在執行相關行動。路透社目前無法證實細節。但美國政府似乎是最近才做出韓薩已死的結論。國務院2月還曾提供100萬美元賞金,給提供線報促成找到韓薩者,懸賞公告中把韓薩稱為重要的蓋達領袖。

蓋達首腦薩瓦里(Ayman al-Zawahiri)2015年曾在錄音訊息中介紹韓薩,代表蓋達組織的年輕人聲音。分析家說,蓋達領袖群年邁,難以鼓動世界各地被「伊斯蘭國」(IS)激發的好戰分子。

《自由時報》報導,在賓拉登遭美國特種部隊擊斃後,蓋達組織從2015年開始,就發布了韓薩一系列講話錄音,這位被蓋達組織視為「恐怖王儲」的韓薩,試圖利用父親的名號,擴大在極端組織中的影響力,不過蓋達組織僅公布韓薩幼年照片,直到2017年,中央情報局(CIA)公布了其婚禮影片,才讓韓薩成年影像首度曝光。

年僅30歲的韓薩是賓拉登最小的兒子,據稱賓拉登最寵愛他,美國國務院早在2017年將他列為「特殊指定全球性恐怖分子」,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宣佈懸賞100萬美元追查他的行踪,韓薩最後一次公開聲明是在2018年,因被沙烏地阿拉伯剝奪公民身分,他威脅沙國,呼籲阿拉伯半島人民起義。

RTXKW1N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照片左方為年幼時的韓薩・賓拉登,右方為不知名小男孩

《轉角國際》報導,《路透社》表示,在薩瓦里的特定安排下,作為新世代備位人選的韓薩,近年來曾密集活動於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敘利亞的內戰戰場,其組織號召力也透過前線奔走而穩定攀升。不過與父親留下的一幫老人不同,韓薩對於ISIS與其領導人巴格達迪(Abu-Bakr al-Baghdadi)的態度相對開放,並不如薩瓦里一般採取競爭姿態——相關專家認為,這是韓薩的特意表現,其目的是為了蓋達與ISIS日後可能的「聯盟統一」,所預留的政治後路。

但《路透社》也強調,美方官員透漏的資訊中,各方來源都拒絕透露韓薩的死因、死亡時間、與死亡地點,官方究竟是透過「怎樣的交叉通報」來證實死訊?政府內部也都異口同聲地拒絕回答。因此在死訊情報的可信度之外,也引發媒體與學界的一陣疑慮。

除了死亡真相,韓薩在蓋達組織裡的地位也遭質疑?

《中國時報》報導,前聯邦調查局(FBI)高階幹員索方(Ali Soufan)警告,截至目前為止,蓋達組織尚未發布韓薩的死訊,或是紀念他的殉難,以他的身分地位而言,這是相當不尋常的,不過如果美國政府的判斷正確,韓薩的死恐「重創蓋達移交給下一代領導人的接班計劃」。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引述蓋達專家柏根(Peter Bergen)分析,蓋達現任首腦薩瓦里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實質領袖,他缺乏領袖魅力,因此組織成員一直以來正試著培養韓薩。儘管韓薩近年來確實曾經公開發言,不過柏根也懷疑他是否曾在行動中擔任首腦,因為犯下911恐攻的中心蓋達組織在那之後就沒有重大行動,反倒是一些分支機構不斷在敘利亞、葉門、非洲等地發動攻擊。

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資深成員裘斯林(Thomas Joscelyn)同樣懷疑韓薩就是下一任蓋達領袖的說法,他說韓薩確實在組織內擔任重要角色,他是一名發言人,而且和激進組織塔利班的關係也很緊密,他說蓋達正在培養他有一天能接班,「不過現在還不是。」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