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被誤解的歷史: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

被誤解的歷史:錯譯的「十字軍東征」(crusades)
Photo Credit: Chroniques de Saint-Denis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十字軍東征」與《查理週刊》事件是否該合在一起看? 台灣究竟該如何面對西方世界與伊斯蘭產生重大衝突時的國際新聞事件?

文:花亦芬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創傷與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對峙的架構,讓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與歷史教學,習慣從對立的角度詮釋人類歷史。「文明衝突」與「文化相對主義」成為解釋許多複雜歷史事件的「便利貼」,只要先做標籤化的動作,很多紛擾難解的問題,彷彿就可以在大帽子覆蓋下,自動被歸類。歷史解釋變成對意識形態與刻板印象的反覆定義,而非梳理剖析。

習慣「非黑即白」、「非褒即貶」的思考傳統,常常讓我們在討論歷史問題時,缺乏多元觀視的深厚層次感。面對錯綜複雜的歷史現象,往往只想知道最簡單的答案:「他是好人還是壞人?」「這件事到底是對還是錯?」

在結構單純、或是威權統治社會,這樣的歷史觀也許還行得通。但是,在台灣努力邁向民主多元的同時,還要面對全球化變遷速度越來越快的世界發展趨勢。在複雜的瞬息萬變裡,我們還能繼續沿用這些制式僵化的詮釋觀點嗎?

這樣進退失據的窘迫,最近明顯表現於台灣媒體與社群網站對巴黎《查理週刊》事件的討論上。「西方霸權文化」成為很多為伊斯蘭弱勢文化抱不平的人喜用的字眼。有些人甚至將基督教與伊斯蘭的衝突,上溯到中學教科書所談的「十字軍東征」。認為西方基督教世界對東方向來就是採取帝國主義霸權的姿態。

推薦一本通論介紹十字軍的專書:Thomas F. Madden (ed), Crusade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Christendom-Islam-Pilgrimage-War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推薦一本通論介紹十字軍的專書:Thomas F. Madden (ed), Crusades.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Christendom-Islam-Pilgrimage-War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5).

「十字軍東征」與《查理週刊》事件是否該合在一起看? 台灣究竟該如何面對西方世界與伊斯蘭產生重大衝突時的國際新聞事件?讓我們從"crusade"這個歷史名詞不該被錯譯為「十字軍東征」,重新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先談"crusade"發生前,伊斯蘭與歐洲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西元750年,伊斯蘭帝國已是跨越三洲的多民族組合

先從大家比較熟悉的歷史事件談起。

七至八世紀伊斯蘭版圖的擴張。

西元751年唐朝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在今天的哈薩克Talas與黑衣大食交戰,試圖阻擋伊斯蘭勢力入侵,但卻失敗,史稱「怛羅斯之役」(Battle of Talas)。在此之前一個世代,也就是西元732年,西北非的穆斯林摩爾人(Moors)也一路從西班牙越過庇里牛斯山,直驅羅亞爾(Loire)河岸。結果被法蘭克人「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阻擋於距離巴黎不到250公里的Tours附近。

換言之,以750年左右的世界史來看,伊斯蘭在當時是向東西兩邊左右同時開弓。跟伊斯蘭作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國比較起來,唐朝只是一個局限在亞洲的區域性帝國。

西元700年左右,伊斯蘭帝國與唐帝國的比較。

組成伊斯蘭帝國的力量,在西元八世紀已是多民族集合體,不只限於阿拉伯人。進軍唐朝的黑衣大食與入侵西班牙及法國的北非摩爾人,人種並不相同,只是在信仰上都屬伊斯蘭。

誰是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

就歐洲基督教世界來看,他們熟知的古文明中心,在七世紀中葉,就已紛紛落入伊斯蘭之手:聖城耶路撒冷於637年被穆斯林掌控;古代著名的圖書館所在地──位於埃及開羅附近的亞歷山卓(Alexandria),642年淪陷了;承繼古波斯帝國的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也滅亡了(651)。

「基督徒」(Christian)這個稱號的發源地、同時也是上古五大主教區之一的安提阿(Antioch),淪陷了;即便當時仍相當富強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也逃不過672-678與717-718年,兩度被穆斯林圍城。

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Armenia)在十二世紀末的所在地(黃色)。

穆斯林雖然控制了近東,然而,在當時伊斯蘭的宗教寬容政策下,零零星星堅持存在的基督教社群,只要按規矩繳納貢稅,仍可繼續保有自己的信仰。像世界上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亞美尼亞(Armenia)以及近東其他零星的基督徒聚落,便是如此。

然而,這個情況到了十一世紀下半葉,卻開始轉變了。

1100年左右,塞爾柱土耳其人所控制的地區(土黃色)。

西元1055年,發源於哈薩克的中亞草原遊牧民族塞爾柱土耳其攻下巴格達(Baghdad)。在此之前不久,他們才改信伊斯蘭,屬於遜尼派(Sunni)。塞爾柱土耳其人不像阿拉伯人那樣,具有長年處理近東多元宗教問題的豐富經驗。再加上亟欲進攻今天土耳其所在地的安納托利亞(Anatolia)高原,以鞏固他們在近東新獲取的統治勢力,因此採取嚴苛不少的管制手段。

換言之,新皈依伊斯蘭的塞爾柱土耳其人因為不像阿拉伯穆斯林過去那樣寬容,擅長處理近東多種宗教並存的狀況,遂讓拜占庭帝國與近東基督徒越來越不安。對西歐始終沒有斷絕過的耶路撒冷朝聖者而言,朝聖之路也越來越艱難。

中古教宗為何要發動crusades?

7-11世紀拜占庭(紫色)與伊斯蘭(綠色)在地中海的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