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Photo Credit: tran tho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您經常和孩子聊聊關於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或時事嗎?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呢?當我們自身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有所偏差或未能與時俱進時,我們也就很難帶領孩子共同進入東協的地理與歷史,眼裡只見西方卻不識近鄰,這對孩子的心胸與見識,肯定不是好事。

文:番紅花

前陣子高雄市長韓國瑜在談到英語教育人才輸入台灣時,對於引進菲律賓英語人才的建議,他脫口而出如此回應:「這恐怕對台灣人心理衝擊大,因為瑪麗亞怎麼變成老師了?」此話一出,頓時引起社會一陣騷動,隨後他解釋,若聘請菲律賓英文老師,就得思慮如何能說服高雄家長、克服家長內心的障礙。

或許有些人認為這只是政治人物一時失言的小插曲,但我卻把它看作是件值得你我更往下深入思考的新聞議題。當全世界正高度關注、努力經營「東協市場」時,我們是否還置身事外,對東南亞國家的崛起無感?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滯在「幫傭瑪麗亞」的印象?

一如四方書店創辦人張正所說:「雖然台灣與東南亞比鄰,雖然台灣人和東南亞新住民朝夕相處,雖然在一些跨國公司的分類裡,台灣已經被劃進東南亞區,不過並不表示我們很了解東南亞。相反的,我們很不認識東南亞。」您經常和孩子聊聊關於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或時事嗎?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呢?當我們自身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有所偏差或未能與時俱進時,我們也就很難帶領孩子共同進入東協的地理與歷史,眼裡只見西方卻不識近鄰,這對孩子的心胸與見識,肯定不是好事。

台中東協廣場環境提升 打造友善消費環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位於台中的東協廣場。(台中市政府提供)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傳真 107年10月18日

女兒自小學開始,在她感情最親密的好友群裡,有男生也有女生,其中有好幾位同學的媽媽是新移民。等到她升上國中、高中以後,最要好的兩個摯交,也剛好都是媽媽來自越南的混血家庭。這兩個女孩個性活潑、大方、才華洋溢,並打破了「媽媽來自東南亞異國,在媽媽不會讀寫中文、無法陪讀的情況下,小孩學業成績一定比較落後」的刻板印象。她們和我的女兒一樣,一路就讀公立國小、公立國中,然後考上中山女高,一個熱愛打球和攝影、一個熱愛美術和音樂,經常和我的女兒分享她們媽媽在越南家鄉的生活,偶爾女兒回家會在餐桌上與我們閒聊好友與母親那些帶有異國色彩的生活小故事,我聽得津津有味。在我心裡,只要是我女兒的好朋友,來我們家作客我也當寶貝一樣在招呼,因此我和這兩個孩子也不算陌生。

前幾天女兒突然說:「小媛的媽媽要回越南7天去探望家人了!」這陣子正對越南料理產生濃厚興趣的我,聽到這消息,忍不住央求女兒可否幫我傳 Line給小媛,如果方便的話,請她媽媽幫我帶一瓶以她在地眼光所認為最優質的越南魚露和新鮮胡椒粒。小媛回傳哈哈大笑圖,問:「阿姨,越南魚露和胡椒粒有什麼特別嗎?」我趕緊跟少女解釋,越南的胡椒產業和傳統釀造魚露可是聞名全世界,尤其是來自富國島的魚露,香港還有人形容它是「滴滴流金」呢!我可是心嚮往之,只嘆這樣的頂級魚露在台灣很難買到。小媛這才發現自己對她媽媽家鄉的風土餐桌故事,毫無概念,她說下次陪媽媽返鄉探望外公外婆時,一定要更用心去觀察、體驗媽媽成長地的生活與文化。

我也提醒女兒別只把頭望向西方而忽略了亞洲其他國家,有機會的話,跟小媛學一點越南話。還有,她媽媽如果喜歡寫作的話,趕快把「第6屆移民工文學獎」的連結給她,移工文學獎的舉辦,顧名思義「是以新移民(外籍配偶)與移工(外籍勞工)為主體,所生產出來的文學」,小媛媽媽可以母語越南文書寫3千字以內作品,文體不限,小說散文都行,寫下她的生命經驗,在創作中抒發她的情感與記憶。

當我們在跟孩子談「尊重生命」時,與孩子一起增進對新住民文化的理解,不可省。根據教育部106學年度所做的調查統計,近十年國中小學生總數為180萬人,新住民子女學生數則大約有18.1萬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個孩子裡,就有一位孩子來自新住民家庭,這不只是一組數字,而是一個族群真實的生命存在。我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就不能不注意到,在她們班級上,同學家庭背景的組合非常多元,同學的父母有醫生、律師、教師、小型企業負責人,也有上班族、藍領和中低收入戶。

當時我發現孩子假日跑去死黨家玩,無意中吃到同學媽媽所煮的道地越南湯麵,滋味酸香好吃,魚露、檸檬與九層塔的搭配讓她讚不絕口,回家以後津津樂道不已,我感到驚喜。我從小就對族群融合有著包容的心,記得小學時我們家有兩間雅房租給來台北打工掙錢的原住民,私下提到房客時,媽媽有時會用「番仔」來稱謂他們,我隱約感到其中的歧視之意,我跟媽媽抗議「你不可以這樣叫他們」。童年階段我沒有機會認識或結交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同學,既然孩子現在最投緣的朋友裡有新住民子女,愛屋及烏,我認為她們不妨多花點時間去認識好友母親來自的國度,並鼓勵好友,把握機會去學習媽媽的家鄉語言如越南話和印尼話,那不僅是她們先天語言上的優勢,也能夠寬慰媽媽的思鄉情,讓媽媽感到不孤單。

7601535008_7baee9878e_b
Photo Credit: chinnian flicker @ CC BY 2.0
越南河粉(Pho )

女兒國中好友小慧的母親,從越南偏遠山區嫁來台灣,小慧曾經陪媽媽回去越南家鄉好幾次,閒聊時她告訴我那迢遙的歸鄉路充滿了溫暖快樂的回憶。雖然她的越南語很破,和外公外婆阿姨舅舅對話時很卡,但越南鄉下自然、質樸、淳厚的環境,努力比手畫腳、增進溝通的熱情,各種陌生但異常美味的食物,以及媽媽因返鄉而不斷流露出來的笑容,在在使她感動難忘。倒是升上國中以後,因為補習、考試和旅費的關係,她已經好幾年沒能陪媽媽回越南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