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當孩子好友是新住民子女:是否對東協的理解和想像,依舊停留在「幫傭的瑪麗亞」?
Photo Credit: tran tho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您經常和孩子聊聊關於東南亞國家的文化或時事嗎?您是如何看待這些國家的呢?當我們自身對東南亞國家的認識有所偏差或未能與時俱進時,我們也就很難帶領孩子共同進入東協的地理與歷史,眼裡只見西方卻不識近鄰,這對孩子的心胸與見識,肯定不是好事。

我把網路上看到「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暑假出發,熱情徵件!」活動,透過Line傳給小慧。這是內政部移民署鼓勵新住民子女利用寒暑假回到(外)祖父母家進 行家庭生活、文化交流體驗與語言學習,只要是小學5年級以上的新住民子女家庭,都可以提出至少14天的計畫來參加甄選,補助金額則依前往地區而定,最高每一個人可獲得台幣7萬元補助。我鼓勵小慧趕快和媽媽一起討論如何提案甄選回越南做文化交流,別錯過這很棒的機會。

小慧放學後馬上回傳Line給我,很開心地道謝,說她會好好研究活動簡章。如果您想和孩子透過繪本閱讀來認識新住民,我推薦《透明的小孩:無國籍移工兒童的故事》,這是兒童文學博士幸佳慧根據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的深度報導所寫的動人篇章,探討有一群在台灣出生、沒有台灣國籍的移工小孩,他們像是透明無色無味的存在,不能打疫苗、不能受教育、不能有身分證。面對這樣命運的孩子,除了任其身魂飄盪,我們國家在法令和政策上,應該要有修法的必要或探討,一如《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所說,但願能有更多人來一起關切移工家庭處境,但願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懂得尊重不同族群,從小就懂得關心其他兒童的基本人權。

我和孩子們也因為閱讀這本繪本和《報導者》的深度報導,而試著去了解什麼叫做「屬人主義」和「屬地主義」,台灣目前所採取的屬人主義(血統主義),和美國所採取的屬地主義,有什麼樣的差異。

我們因為孩子有緣結交了新住民子女為好友,因此而順勢踏上了認識東南亞國家文化之路,今年暑假女兒還計畫和小慧一起抱著吉他和提琴去報考街頭藝人證照呢。

天真的友誼輝映著人性的純淨。關心自己的孩子,也關心孩子的好友,今年生日我因此多收到一張祝福的卡片,望著這孩子用原子筆速寫我的肖像優雅而美麗,我虛榮地呵呵笑,祝願她能順利通過「新住民子女海外培力計畫」,今年夏天一解她母親的鄉愁,回到越南體驗學習當地的文化。

延伸閱讀:

書籍介紹

本文收錄在《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麥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番紅花

當孩子走出父母羽翼庇護,逐漸有了自己的飛翔路徑,
他們開始獨立思考,他們不再是那個拉著母親衣袖,
一天到晚黏在身邊吱吱喳喳的幼兒,
「我還能跟他/她聊些什麼?」、「為什麼好像無話可說了呢」……
種種失落與憂傷環繞心頭,
聽孩子說著我們難以習慣的語彙,你可曾陷入焦慮?
或者上前以「關心」之名開啟對話,
卻換來無數沉默尷尬,衝突一觸即發?!

在與孩子對話之前,番紅花建議可先有以下自我建設:

「身為一個不放棄更新腦袋的母親,我並不害怕面對改變的這一切,我始終準備著去了解孩子的世代;或者說,我始終準備著不緊緊抱住『道德』這兩字去強制孩子接受我這樣那樣的意識形態。『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是最讓孩子難以打心裡接納的八股威權話語,我透過大量的雜食閱讀與社會觀察,也透過與孩子們開放性的日常對話,深深感受到,如何進入並尊重孩子的新世代,是我永不停歇的學習。」

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立體書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