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在殖民與族群的交織脈絡中,看見台籍慰安婦的生命差異

國際慰安婦紀念日:在殖民與族群的交織脈絡中,看見台籍慰安婦的生命差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進而可知,「慰安婦」受害者原住民女性的處境,於看似平面的「慰安婦」受害議題討論當中,切出更艱難的差異困境;而在這雙重殖民脈絡中,也再次映現殖民統治如何幽微地持續剝削、阻擾受害者女性往後的行動力。

即便時光流逝,年邁的「慰安婦」受害者女性們逐一從世上離開,但倘若她們以肉身血淚經驗的生命痕跡,能使作為子孫的我們記憶傳承,化為倡議行動,細膩地看見她們的異同處境,那麼我們延續的將不僅是「慰安婦」受害者女性聲影,甚或能貼近不同族群與資源背景的女性亟需解決問題,進而在殖民歷史與性別議題綿密的往返連結中,更多面向地理解面臨性別暴力與勞動女性問題。包括「慰安婦」問題遺留待解的未竟正義,她們各自不同身分背景所呈現的生命差異經驗,或許也照映了現代女性工作者困境,例如即便皆是女性移工,但從不同國度族群而來的女性移工,遭受性騷擾或不當勞動處境時,所面臨及可運用的資源和問題皆有所相異。倘若國家或機構對此有所認知,針對女性移工提供的相關保護與福利政策,亦有更貼近各式生命需求的完善可能。

因為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其實正提醒帝國主義對舊殖民的統治痕跡,如何「正當性」地持續宰制或再製壓迫,進而造成不同受壓迫者的生命殊異歷程;而當我們正視殖民統治對「慰安婦」生命撕裂的傷痕,覺察她們從中生成相異的生命歷程,那麼,「慰安婦」受害女性給予後代的不僅是歷史創傷記憶,反對性別暴力,解構殖民統治課題,抑或是認知身而為人、特別是女人的自主權力/利;更重要的是,「慰安婦」議題其實照應著置身不同弱勢位置的女性問題。

正如台灣對於「慰安婦」的象徵以蘆葦為圖像,描繪著屹立不搖的女性精神,韓國則以破繭展翅的蝴蝶為象徵,但這些蘆葦與蝴蝶樣貌卻也不盡相同,而當我們從同質性的受害想像框架掙脫,看見她們異質生命經驗,也才得以進一步看見殖民遺緒與社會結構交織而成的影響性,多面向且真實地貼近「慰安婦」受害女性或弱勢族群女性,進而共同起身發聲行動,解放被壓迫者的困境可能,即是陪伴不同姿態的蘆葦和蝴蝶,皆能在這塊土地上,傳承與綻放屬於她們各自堅韌而美麗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 朱德蘭(2019)。台灣慰安婦。台北:五南。
  • 劉開鈴,林津如,賴俊雄,陳健宏,李根芳,陳福仁,游素玲(2011)。跨國女性研究導讀(二版)。台北:五南。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性別特調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