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純愛男男戀」正逐漸成為日本影壇的新寵?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少女漫畫式的呆萌單純女主角,總好像只能等著被霸道總裁男主角拯救,於是女性觀眾長久以來缺乏的認同投射,逐漸在BL作品中找到出口,因為脫離了男性視角的「監督」,反而更能直截了當的慾望男體。
2018年播出的《大叔之愛》將在2019年9月於台灣上映, 日本媒體以「社會現象化」定調該劇,代表職場男男愛在日本人心中並非全然幻想,況且該劇的官方Twitter每天都有粉絲留言、示愛。
究竟「職場劇」加「男男愛」在日本爆紅的原因是什麼?難道是全日本都變身為愛看BL漫畫的「腐女」嗎?
觀眾對「純愛劇」已沒興趣,日劇只好從「男男戀」找出口
《大叔之愛》電視劇版本以春田創一(田中圭飾)、黑澤武藏(吉田鋼太郎飾)、牧凌太(林遣都飾)三人為中心,牽出二條感情故事線,分別是上司黑澤部長追求下屬春田和的職場愛情線,以及春田和室友兼同事牧的「好友變情人」線,這般少女漫畫的「二男追一女」人物設定,居然在男男戀中表現地不落俗套,被日本劇迷稱作「平成最後的純愛劇」。
但身為日劇迷的我也不禁想問:「純愛失靈了嗎?」
回顧這五年,除了《朝5晚9》外,能讓你少女心爆棚的日劇還有哪部?少女心純愛劇數量遠少於1990年代,1991年《東京愛情故事》和《101次求婚》、1995年《跟我說愛我》、1996年《長假》、1999年《魔女的條件》等,部部揪心又經典,這種胸口緊緊、心跳加速的感覺,日文以「キュン(kyun)」單音節的片假名表達,非常傳神。
近幾年討論度高的愛情日劇大都含有社會現象,單(ㄨˊ)純(ㄋㄠˇ)談戀愛的時代在著泡沫經濟被戳破後跟著消逝,無論是年輕人的失業問題(《月薪嬌妻》高學歷女主角因求職碰壁,在經濟考量下和男主角開啟互助的婚姻生活)或職場現象(《我要準時下班》女主角捨棄舊式的加班文化,堅持準時下班享受個人時光),融入職場和社會現象的電視劇好看歸好看,但看戲的人何嘗不是追求想像空間及逃離現實?
好在《大叔之愛》讓眾多少女心找到依歸,根據日本劇迷的說法,電視劇雖有上司追求下屬的異性戀職場愛情劇,但現實感太重了,無法全然沈浸其中,享受投射的快感。但男男愛為女性觀眾開了一扇愛情劇的窗,《大叔之愛》將戀愛中的男女抽換為男男角色,使該劇兼具職場的現實成分、又沒有少女漫畫的過度美化,因此女性觀眾更能「隔一段距離」觀賞三位帥氣男角在戀愛中追逐。

沒有白馬王子的愛情劇,反而演出現實裡找不到的平等戀愛
純愛不死,但少女漫畫式的呆萌單純女主角有時令人惱怒,好像只能等著被霸道總裁男主角拯救,無法滿足部份讀者對交往關模式的多元想像。又,女性讀者在異性戀取向少女漫畫中,投射對象往往只能是女主角,無論個性是柔弱或傲嬌,並非所有女性都能對劇中的女主角產生角色認同。
在異性戀框架下,女性不但是「照顧者」的角色,還是「討好男性」的角色,這樣的價值觀深植人心且內化於日常生活,從網路討論熱絡的「女性聯誼小技巧」即可瞥見日本女性所謂的「討好」不僅限於裝可愛或貼心舉動,有時刻意表現地直接也是一招,不僅少女漫畫輸出大國日本如此,以女性為目標讀者的時尚雜誌每期記載各種「誘男教導」,每週都有不一樣的「讓另一半臉紅心跳的多少招」可以看。
相較於異性戀女性的觀影經驗,異性戀男性的認同可以少一點「挫折」,異男觀賞女體的慾望和認同投射都是單一方向的,例如他們不會對劇中女主角產生角色認同,也不會想和男主角做愛。所以在大宗異性戀觀點作品的影視市場中,女性觀眾可以慾望帥氣的男主角,或跟男性一起意淫女體,但角色認同是受限或模糊的。
然而,女性觀眾長久以來缺乏的認同投射卻在BL作品中找到出口——兩位各自擁有特長的男性主角得以「平等地談戀愛」,不用等待白馬王子或霸道總裁拯救,提供女性另一種交往模式的想像。
例如,在男男愛的BL漫畫作品中,故事角色設定為主動強勢的「攻」和被動柔弱的「受」之分,即便攻受之分被認為是複製少女漫畫中「傳統」異性戀模式,但既然是男男愛,自然能「隔岸觀火」欣賞兩位男角談戀愛,並非純粹客體化、慾望男體,更像消解與男體的距離,認同投射對象可隨自身喜好飄移,無論是意淫帥氣、強勢的「攻」,或是將自身投射於於依賴、柔弱的「受」,慾望與認同多向進行;並且,因為BL的觀影經驗暫時脫離男性凝視或「監督」,更能直截了當的慾望男體。

《大叔之愛》之所以受到歡迎,除了笑中帶淚的劇情外,男主角青梅竹馬的女性友人並沒有和他變成男女朋友,這樣的劇情脈絡像極BL同人誌中,把女主角丟在一旁、「掰彎」原著男性角色的過程,同人誌的「幻想」即是女性認同在原著異性戀世界裡的「補位」。
或許女性的慾望主體在男男愛的世界裡得以舒展,不過就如同「女性向A片」,仍可能落入「等待白馬王子」的少女漫畫類型化窠臼,只是女角換成BL的「受」。那麼,究竟哪種純愛能夠讓異性戀男女平等地抒發慾望和認同呢?說不定是現實交往關係中根本性地缺乏平等談戀愛的經驗,《大叔之愛》裡女性觀眾的「隔岸觀火」才燒得忘我。
哎,反正都要看帥哥了,為何不一次看兩個?何況,電影版還有五個!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