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柯大戰與他們的粉絲(二):主權至上或內政經濟優先?年輕世代的路線分裂

英柯大戰與他們的粉絲(二):主權至上或內政經濟優先?年輕世代的路線分裂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日台灣內部的政治衝突,其實就是從「舊政治觀」過渡「新政治觀」的政治轉型,在這四部曲的文章中,本篇將接續討論多數抱持新政治觀的年輕世代,為何會突然出現內部的路線分歧。

文:西涼寺

本系列文章分為四個部分,認為台灣政壇近期的諸多亂象,背後其實反映出台灣正在經歷巨幅的選民結構重組。此一結構重組的時代背景,是台灣社會自2014以來持續從舊政治觀過渡到新政治觀的政治轉型。以新政治觀作為動員基礎,年輕世代在2014與2016跨越舊政治觀意義下的藍綠分野,而將新政治觀的兩位主要政治代言人——柯文哲與蔡英文——分別送上市政與國政寶座。

然而才短短數年,柯蔡兩人已形同水火,兩人的決裂,進而帶動年輕世代圍繞著「主權與內政經濟在政府施政順位上孰先孰後」的關鍵問題,出現了主權派與內政經濟派的政治路線分歧。年輕世代的內部分裂,於是可能使得才剛從年長世代奪下台灣政治主導權的年輕世代,面臨在短短幾年內就因為內部路線分歧,而將權力交還給舊政治觀的政治代言人,甚至讓共產黨從中得利的困局。

主權與內政經濟孰先孰後——年輕世代政治觀的內部路線分歧

柯蔡分手對年代世代政治奪權之路所造成的最大傷害,是在年輕世代政治觀的內部創造出不必要、甚至虛假的分歧,分裂年輕世代的選票基礎,使得在2014與2016好不容易取得台灣政治主導權的年輕世代,很可能又要把辛苦拿到手的政治權力還給上個世紀的政治人物。

而柯蔡分手所產生的年輕世代政治觀內部分歧,又主要表現在「主權與內政經濟孰先孰後」的路線爭議。如前所述,天然獨年輕世代在「台灣=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同時重視主權與經濟的雙變項政治觀。而在過去三年間,不管是主動建構或被媒體形塑,蔡柯兩人作為主掌兩岸外交的總統和負責首都市政的市長,各自搶佔主權與內政的議題制高點,而逐漸發展出「蔡英文是主權守護者」和「柯文哲是內政達人」的形象與宣傳策略。

隨著蔡柯兩人逐漸成為競爭對手,蔡英文拼外交顧主權,柯文哲做實事顧內政的形象,也就成為雙方陣營、以及彼此粉絲彼此區隔或相互攻擊的出發點。連帶的,雙方開始爭論在雙核心的政治觀中,究竟是主權主導,還是應該以內政經濟優先。原本同時重視主權與內政經濟的年輕世代,也因此開始出現認同「沒有主權只能要飯吃」的選民往蔡陣營移動,認為「沒有飯吃贏了主權又如何」的選民則反向往柯陣營集結的現狀,而後者也就是柯文哲「統獨是假議題」口號所召喚的對象,反映了「內政經濟至上,統獨只是舊政治民粹口號」的思維。

柯蔡對抗所帶出主權與內政經濟議題孰先孰後的對立,進而有助我們理解過去一年來台灣政壇最難解釋的現象之一,亦即:為何柯的支持度會從40%一路下跌,又為何會停在20%上下作為支撐?

簡單來說,柯近乎腰斬的支持度,相當程度是因為柯為了與蔡區隔,主動選擇放棄主權戰場,而致力於將蔡英文維持——兩岸互不隸屬——現狀的兩岸路線極端化,不斷批評蔡過度親美,在美中貿易戰過程中獲取政治利益(OS:吸走本來屬於我的票!)。這條路線最近更是變本加厲,甚至提出面對中國提一國兩制「什麼都不要講就好」的說法。其結果,柯目前幾乎已喪失了所有相信沒有民主只能要飯吃,主權先於或至少與內政經濟同等重要的年輕世代主權派選票。

柯放棄主權戰場的決定背後所反映的是,柯至始至終似乎都不瞭解(或根本不在乎)其支持群眾政治偏好的構成為何,才會不斷產生主權派柯粉自覺被柯打臉的情緒反應,而把自己的支持度越打越低。

而柯對其支持群眾的不瞭解,尤其又表現在「統一、台獨都等下輩子」的說法上,對剛滿60歲的柯來說,台灣談了2、30年的統獨,至今也沒談出結果,就算2、30年談出個答案,對他們這輩的人來說確實可能已經是下輩子了。

但柯的戲謔完全沒看到許多年輕世代對兩岸問題感到焦慮的癥結所在,相較已逐漸邁入老年的柯,擺在2~40歲年輕世代眼前的,是還有至少4~60年的漫長人生。因此,隨著這個世代見證了習近平否定一中各表並明示兩岸未來只有一國兩制,同一時間香港的一國兩制又因為反送中事件而徹底破產,這個世代自然無法像柯這樣,雲淡風輕地認為不管如何發展,兩岸都可維持分治的現狀到下輩子。相反地,這個世代明確感受到他們非常可能需要在他們剩餘的人生中,持續與對岸進行抗拒一國兩制,維持兩岸分治現狀的鬥爭。對他們來說,這是已經迫在眼前的戰役,而絕對不是下輩子的事情。

RTX722OD
Photo Credit: Tyrone Siu / Reuters / 達志影像

經濟結構逼出的藍綠賭爛票——「統獨是假議題」的真正意義

柯放棄主權戰場的決定,在半年間讓其支持度近乎腰斬。但在喪失年輕世代主權派支持的同時,柯的樓地板卻也持續維持在1~2成。雖然這些選民有部分可能是傳統藍色板塊邊緣的游離選票,但其真正的核心骨幹,應該還是前述誠心相信內政經濟優於主權的年輕世代經濟內政選民(或可稱作「內政經濟柯粉」)。

內政經濟柯粉與傳統意義下的經濟選民並不相同。

傳統理解的經濟選民,大抵還是舊政治觀下的產物,由於懷念國民黨四小龍時代的執政績效、或是期待兩岸統合帶來的經濟紅利,而在政治光譜上偏向國民黨,但以經濟理由來包裝自己的政治選擇。但是柯所吸引的經濟柯粉並不相同,後者並不完全分享國民黨兩岸一國的國家想像,也對與對岸的交往充滿戒心,但覺得面對中國挑戰的最佳策略,不是在外交國防上一爭長短,而是全力強化內政經濟,福國利民。而柯作為台北市長,被其支持者擁抱為內政達人,進而成為整個內政經濟派選民投射的政治代言人(至於柯的內政是否真如支持者理解的優秀,或是柯是否有拼經濟的能力,就是見仁見智,每人心中各有一把尺的問題了)。


“英柯大戰”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