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大火、加上川普的「好鬥」,首度「無公報」的G7峰會談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川普過去在多方會談的好鬥作風,導致去年的加拿大峰會演變成史上最僵的G7峰會,也意味達成實質性協議機會渺茫。法國早已決定,為避免峰會再度以失敗收場,屆時將不會發表最終聯合公報。
(中央社)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今(24)日紛抵法國,準備出席峰會,美中大打保護主義戰,凸顯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貿易、伊朗和氣候變遷議題取得有意義成果的艱鉅任務。
《路透社》報導,G7領袖齊聚法國濱海度假勝地比亞里茲(Biarritz),展開為期3天的峰會。在一連串全球性議題上存在巨大分歧,恐進一步分裂這些原已苦於維持團結的國家。
今年G7峰會的東道主馬克宏希望英國、加拿大、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領袖聚焦於捍衛民主、性別平等、教育和氣候變遷議題,並邀請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領導人加入他們的行列,一同推動這些議題。
然而,隨著美中貿易戰升級、歐洲各國政府苦於緩解華府與德黑蘭當局間的緊張情勢,再加上各界譴責不肖之徒在亞馬遜雨林非法縱火的聲浪高漲,恐使馬克宏的議程黯然失色。
美國總統川普過去在多方會談的好鬥作風,導致去年的加拿大峰會演變成史上最僵的G7峰會,也意味達成實質性協議機會渺茫。法國早已決定,為避免峰會再度以失敗收場,屆時將不會發表最終聯合公報。
《自由時報》報導,G7會員國包含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與義大利,每年舉行峰會共同討論國際經貿局勢與政策,與G20峰會都具有國際經濟合作論壇的性質。歷年G7結束後,各國都會簽署並發表聯合公報,表示國際間取得共識,且對公報中的原則及條約負責。
不過今年主辦方的法國總統馬克宏之前就表示可能放棄發表「聯合公報」,並於昨日確定這項決策,說明發表公報可能是毫無意義的舉動,這也是G7自1975年創立以來首度無公報。
馬克宏指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是最好的決定,7大經濟體之間的意見日益分歧,越來越難以達成共識,例如川普決定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去年的G7峰會也拒簽聯合公報,顯示各國的立場難以統一。去年川普提前離開峰會,被法國媒體戲稱為「G6+1峰會」,也是各國歷年來意見最為分裂的一次。
美國智庫研究機構外交關係協會(CFR)的派屈克(Stewart Patrick)寫道:「法國總統馬克宏…將這場峰會視為重新啟動多邊主義、促進民主和馴服全球化以確保其適用於每個人的機會。較可能的結果是,這場會議將揭露威脅西方團結和國際合作的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斷層線。」
川普去年在加拿大查爾瓦克斯(Charlevoix)峰會早退,促使外交政策觀察人士將這場G7峰會稱為G6+1。
美國官員說,川普會宣傳他的減稅和放寬管制政策,並敦促盟友效仿他,以解決全球經濟問題。川普動身前往比亞里茲前幾小時,才對中國對更多美國商品課徵報復性關稅的舉措大動肝火,甚至表示他已下令美國企業設法結束在中國的營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並不在受邀參與比亞里茲峰會的亞洲領袖行列。
川普不改「好鬥」作風,會前就拿關稅威脅法國
世界前兩大經濟體間的貿易戰歹戲拖棚,為G7蒙上陰影,川普還威脅鎖定法國葡萄酒課徵關稅,報復法國對在國外營運卻不用納稅的谷歌(Google)等美國科技公司課徵科技稅,「東道主」法國的心情在這種情況下恐難以好轉。
川普告訴記者:「那些是很棒的美國企業,坦白說,我不希望法國對我們的公司課稅,非常不公平。如果他們這麼做,我們會向他們的葡萄酒課稅或做其他事。我們會用他們前所未見的方式對他們的葡萄酒課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政治與外交關係中心(Center for Politics & Foreign Relations)主任古特曼(Robert Guttman)形容,川普在G7峰會「將變成闖進瓷器店的公牛」。
拿關稅作為主要外交政策武器的川普,與歐洲、加拿大及日本間早已因為貿易關稅出現摩擦。一名高階政府官員表示,在白宮「最後一刻」的要求下,已經在25日上午安排關於經濟成長的討論,基本上川普會要他的夥伴們爭氣一點。
在川普出發參加G7峰會幾天前,另一個外交手榴彈被引爆,他重申希望俄羅斯回歸八大工業國集團(G8)峰會行列。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因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被踢出G8。
最期盼見到川普的G7領導人,大概是英國新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他目前苦於應付國內混亂的脫歐事宜,恐會在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及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熱臉貼冷屁股,有望在川普身上找到溫暖。
川普曾說歐盟一直「對英國很不好」,鼓勵英國脫歐,且急切地想與英國達成雙邊貿易協定。
G7領導人之間動態是難以預測的因素,還有英國即將脫歐所面臨的新現實:在歐洲影響力減弱以及對美國日益依賴。強生希望在不疏遠英國的歐洲盟友,與避免激怒川普和危及未來貿易關係之間取得平衡。強生和川普將於明天上午舉行雙邊會談。
儘管如此,外交官員還是淡化了川普和強生聯手對抗其他人的可能性,並以英國在伊朗、貿易和氣候變遷等議題上的外交政策都與歐洲保持一致為例。一名資深G7外交官說:「屆時不會演變成G5+2的情況。」
G7盼討論亞馬遜火災,巴西總統批:這是殖民心態
巴西亞馬遜森林火災釀成國際危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回響,痛批巴西政府對抗火災和砍伐森林無力,歐洲多國甚至威脅對巴西祭出商業制裁。
馬克宏昨天提議,將亞馬遜的國際危機列入(G7)峰會的優先討論事項;德國總統梅克爾附和馬克宏的提議,表示亞馬遜的情況「令人擔憂」,「威脅整個世界」。
巴西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在網路上透過推特回應,批評馬克宏利用巴西和其他亞馬遜國家的內部問題「謀求個人政治利益」,而在沒有亞馬遜地區國家參與的情況下,在G7討論亞馬遜問題是「不適宜21世紀的殖民主義心態」,而這些國家捐款幫助亞馬遜雨林,不是因為善心,是為干預國家主權。
另外《ETtoday》報導,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主席麥戈文眾議員(James P. McGovern),與共同主席魯比奧參議員(Marco Rubio)23日聯合聲明表示,川普總統應該要在本週末(24日)開始舉行的G7高峰會議上,主動與各國討論香港自治議題上的共同利益問題。
“亞馬遜大火”的相關議題
- 2019-08-27 G7決議提供7億搶救亞馬遜,巴西總統不領情:把巴西當殖民地
- 2019-08-25 避免危及尚未生效的歐盟貿易協定,巴西總統改口「保護雨林責無旁貸」
- 2019-08-24 亞馬遜大火、加上川普的「好鬥」,首度「無公報」的G7峰會談什麼?
- 2019-08-22 「地球的肺」在燃燒:巴西今年火災超過7萬起,總統怪「可能是NGO放火」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