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第二冊》: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未來嗎?

《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第二冊》:老子描繪的「小國寡民」,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未來嗎?
Photo Credit: 逗點文創結社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小國寡民」是老子具體描述他心目中理想國的篇章。我們不知道這個「小」與「寡」確切的數字大概落在哪裡,或許也不那麼重要。小、寡都只是相對的概念,相對於人們不斷追求的繁榮與富庶。

是以說「智慧出,有大偽」。「偽」就是一切人為的、人工的東西,此處用以解釋前面提到的「仁義」,以及後面提到的「孝慈」、「忠臣」。「仁義」總括著一切人為的道德概念,是抽象而籠統的,「孝慈」、「忠臣」則是家與國在失序時的產物,是更具體的描述。因此放回第二句「智慧出,有大偽」之後,並沒有產生解釋上的分歧,似乎還更強調了人在失落了本有的美善之後,只能創造出許許多多五彩繽紛的文明產物,用盡全力,無止無盡地填補巨大的虛無。像古老的神話故事描繪的那樣:破了洞的蒼穹,填滿了五彩斑斕的石子,卻終究不是原本的天空。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接下來這一章,談到了「聖人」與「百姓」,此處的「聖人」就是古代社會的統治者、上位者。「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句話大致的意思是:統治者沒有特定的關懷或用心,沒有一定的意志,全然以百姓所關心的事物為自己所關心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是在說善的人我就親近他,以善的方式對待他,不善的人也一樣以善的方式對待他,就能得到善。「德」在此處就是「得」。後面的語句結構與前面相同,意思是有信的人就信任他,但無信之人也一樣信任他,如此就能得到信。這段接續上面的「以百姓心為心」,說明聖人並不會憑一己好惡,對百姓有差別待遇。無論百姓是善或不善、信或不信,聖人都一樣關心他們的需求,給予關懷與照顧。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延續上面的論述,說統治者在處理天下問題時,是「歙歙」地「為天下渾其心」的。「歙歙」有「閉合」的意思,引申為「收斂」。統治者收斂自己的意志,以天下的意志為依歸,讓自己的內心處於「渾」的狀態。

「渾」有「混沌」的意思,指的是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狀態,是無知無欲、沒有特定指向的。後面的「百姓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在解釋上有分歧,至少有兩種可能:一是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耳目,聖人使他們回到嬰孩的純真狀態;二是百姓都傾注自己的耳目於聖人,心裡景仰聖人,而聖人則將百姓視為嬰孩般疼愛與保護。

這兩個解釋也許有著各自的道理,我想暫時先擱置這個分歧,回頭追問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聖人以百姓之心為心所開展出來的政治理想,似乎隱含著類似於今日民主社會以民意為施政準則的概念。然而,前面已提過,老子試著回歸的,是一個古老的、原始的社會形態。若說一個遠古的氏族文明,上位者能夠全面的「傾聽民意」,將整體的文明走向交到人民手中,那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在儒家的政治想像中,人民的生活需求是重要的,但人民的「思想」卻不那麼受到重視。人民在儒者心中是需要被安頓、關懷的對象,但人民的意志從來不能直接主導施政方向。這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與當代民主制度最大的差異。上位者的施政確實以百姓為本,但那是上位者觀察百姓之需求並嘗試安排、滿足的結果,並不是遵循民意,交給人民決定的結果。這樣的運作模式不是儒家獨有的政治理念,而是根據上古社會的宗族制度、社會階級結構所提出的政治理想,老子面對的世界也是如此。

聖人皆孩之

《老子》此處的「心」包含了意志的層面,但如果說上位者全然以人民之意志為自己的意志,那老子此番言論置於當時實在有些過於前衛了。

這裡的「百姓」若解為全體人民,並不十分符合那時候的社會結構。所謂百姓,指的是與部落統治階級有著血緣關係的宗族,也就是部落的貴族。在那個時代,一般人民是沒有姓氏的。上古的社會由各個掌握權力的大小宗族共同組成,這些統治階層的人就稱為百姓。從這個角度來看,「聖人」是古老氏族社會的領袖,「百姓」則是他統治之下的族人,在血緣關係上有特殊的身分,與一般的庶民有別。這樣的解釋,比較符合古老的社會結構,「聖人」以「百姓」的意志為自己的施政原則,也符合古老社會共議制度的概念。

上面這層意義是個很重要的提示,提醒了我們在更古老的社會中,上位者與下位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更為緊密,其間的權力對待與互動模式,也與後代的社會有別。我們可以順著這樣的理路,試著指出老子在這裡提出這個概念的意義。也許老子會寫下這段話,是因為有感於當時的國家運作已漸漸失落了這種古老的習慣,施政的走向遂由統治者個人的意志掌握,獨攬權力與利益,無視其餘貴族的想法。當自私的掌權者持續悖離這些遠古的關懷,昏亂的政治局面也就難以避免了。

在更古老的社會裡,宗族血緣有著強而有力的維繫作用,統治者不需要也不會依靠自己的意志決定事情,而是傾聽其他管理者的意見。國家的運作從來不為了服務個人,而以氏族成員們的群體利益為出發點。對比於當時的社會,這些古老的議事習慣背後隱含的政治原則,就成了老子嚮往的模式。後面的「百姓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也可以順著這個解讀來理解,採取「百姓傾注耳目,瞻望、景仰著聖人,而聖人則將百姓視為嬰孩般保護」的解釋。這裡的聖人,扮演著一個「大家長」的角色,照看著宗族裡的族人,為群體的利益謀福利,也承擔著群體共同的未來。

自秦漢以後,大一統的帝國模式,終結了由血緣關係維繫的古老社會。歷史一路跌撞至今,民主的新浪潮正拍打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遠古的聖人如果再次醒來,又該如何去傾聽這許多聲音呢?「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樣的話在今日讀來,像延遲千年的驀然回首,人們的文明已不知更替了多少回了,但那個風光明媚的理想國,似乎遲遲沒有到來。

小國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