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趨勢才剛開始,金管會別把「證券型虛擬通貨函令」當成終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依據金管會目前的規範,一個交易所一年只能推出一個專案,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如何讓規劃的虛擬通貨避開金管會規定將是各團隊最關注問題,金管會準備好面對這個難題了嗎?
文:劉昱劭(律師 理慈國際科技法律事務所)
自2017年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即初次代幣發行)亂象以來,全世界的證券主管機關都在考慮如何對構成有價證券之虛擬通貨(cryptocurrency)發行進行管制,惟迄今仍未見兼顧投資人保護與科技發展的完善法制推出及適用。金管會2019年以來陸續召開公聽會聽取意見後,6月底推出有關證券型虛擬通貨的規範要點,預計10月公布施行。外界固然就其規劃的投資上限、投資人資格等種種限制多有抨擊,惟若比較其他國家緩慢的立法進度,至少就金管會勇於邁出第一步這點,還是應該給予肯定。
為上述管制鋪路,金管會以2019年7月3日金管證發字第1080321164號令,核定「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為證券交易法所稱之有價證券」,其中的「證券性質」是指兼具流通性及下列「投資」性質:
- 出資人出資
- 出資於一共同事業或計畫
- 出資人有獲取利潤之期待
- 利潤主要取決於發行人或第三人之努力
金管會7月3日函令所列判斷有無投資性質的四要件,引自美國最高法院逾一甲子以前作成的判例(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v. W. J. Howey Co., 328 U.S. 293〔1946〕),又稱為Howey test。亦即,為解釋美國1933年證券法上「投資契約」(investment contract)的定義,美國最高法院於該案援引立法時各州法院對各州州法中既有相同名詞的論述,認立法者所設想之「投資契約」是指「一個契約、交易或計畫」,且藉此契約、交易或計畫,特定人「投入金錢於特定共同事業中」,並「期待可透過第三人或推介者的努力獲取利潤」。(最相關的判決原文為:「a contract, transaction or scheme whereby a person invests his money in a common enterprise and is led to expect profits solely from the efforts of the promoter or a third party」)

上述金管會7月3日函令有其必要,原因是我國《證交法》上之「有價證券」是採取「法律明文列舉」,加上「授權主管機關個案核定」之方式界定其範圍;主管機關多年前雖曾核定「資金投資於境外之投資契約」為有價證券,但「資金投資於境內之投資契約」是否也在上述核定範圍內而屬有價證券,顯有疑義;鑒於許多(但非全部)虛擬通貨之發行類似於「投資契約」,須先作上述核定,才能把屬於投資契約的虛擬通貨發行納入《證交法》的管制。
金管會的虛擬貨幣規範,該如何修改才更好?
不過,金管會上開函令之發布仍有未臻妥善之處。首先,理想的做法應該是:直接核定「資金投資於境內之投資契約」為有價證券;如此一來,具有「資金投資於境內之投資契約」的虛擬通貨發行自然是有價證券。金管會在未先核定「資金投資於境內之投資契約」為有價證券的情況下,先核定具有投資契約性質的虛擬通貨是有價證券,似乎是本末倒置了。
況且,「資金投資於境內之投資契約」依據罪刑法定原則不應該被認定屬有價證券,一直是司法實務上懸而未決的問題,金管會其實可以同時核定「資金投資於境內之投資契約」屬有價證券,一舉解決這個老問題。
其次,虛擬通貨之發行未必皆屬投資契約性質,也可能有現行法中其他種類有價證券定義之適用。惟金管會上述7月3日函令及對外新聞稿都沒有明確說明,可能造成未來法令適用的誤會。舉例而言,《證交法》第6條本即已規定公司股票、公司債券屬於有價證券,虛擬通貨之發行如已有公司股票、公司債券之性質,應直接依《證交法》第6條本文規定認定屬有價證券,與金管會7月3日函令無涉。又如虛擬通貨之發行涉及不動產證券化條例或金融資產證券條例定義之證券,應直接適用該兩個條例規定(參不動產證券化條例第5條、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第7條)認定屬有價證券,亦無須引用上開函令。
更重要者,上述金管會函令的作用,只是將構成投資契約的虛擬通貨納入《證交法》管制範圍,但實務上的真正難題是:虛擬通貨發行主體、方式及內容五花八門,投資契約的判斷要件卻極度抽象、簡化,因此適用上委實充滿不確定性,而需要主管機關制定更詳細的適用準則,減少法律的不明確性帶來的創業或投資風險。

修法後細部的適用規範,什麼時候才會出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曾於2016年針對一個名稱為The Dao的虛擬通貨個案作成報告,初次運用Howey test判斷該案的虛擬通貨為有價證券。其後美國證交會多次表示將研擬更具體的Howey test適用準則,雖然迄今還沒有正式定案,其幕僚研究單位(Strategis Hub for Innovation and Financial Technology)已曾於今年四月份提出一份框架草案(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Contract” Analysis of Digital Assets),供外界評論。
有別於美國證交會持續表示將協助業界將六、七十年前的投資契約判斷標準應用於最尖端的區塊鏈產業,金管會發布上述7月3日函令後,卻完全沒有表示將繼續擬定更細緻的適用規範,不免令人擔心:難道金管會要等待美國證交會研擬完成後,再同樣地予以「援引」?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