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旱地與糧食危機:貧困、土地劣化和排放的惡性循環

旱地與糧食危機:貧困、土地劣化和排放的惡性循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由於氣候變遷,2050年穀物價格可能會上漲1-29%,導致糧食價格上漲、糧食危機和飢餓風險增加,其供給危機雖然已經被歸因於氣候變遷,但這些風險仍然受到某些社經情境的影響。

IPCC土地報告將沙漠化定義為「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和乾次濕地區(統稱為乾地)的土地劣化」,由許多因素造成,包括人類活動和氣候自然變化。

因此,報告指出,儘管叫做沙漠化,土地沙漠化不等於「沙漠擴張」,而是「代表發生在乾地的所有形式和程度的土地劣化」。

「乾地」一詞包括全世界被定義為乾次濕、半乾旱、乾旱或超乾旱的地區,在下面的IPCC地圖中以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乾旱地區的地理分布,以乾旱指數(AI)為基礎。 AI的分類為:潮濕(灰色陰影)AI> 0.65、乾次濕(黃色)0.50 <AI≤0.65、半乾旱(淺橙色)0.20 <AI≤0.50,乾旱(深橙色)0.05 <AI≤ 0.20、超乾旱(紅色)AI <0.05。資料來源:IPCC土地報告,圖3.1。
乾旱地區的地理分布,以為基礎。 AI的分類為:潮濕(灰色陰影)AI> 0.65、乾次濕(黃色)0.50

全球有30億人口住在乾地,約佔全球人口38%。乾地人口最多的是南亞,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整體而言,乾地上約90%的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

乾地人口極易受到沙漠化和氣候變遷的影響,因為他們的生計主要依賴農業,而農業是極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行業。

驅動沙漠化的因素相當程度能反映土地劣化的原因。然而,由於降雨稀少、規律變化以及土壤肥沃度差,乾地特別容易受到土地劣化的影響。

追踪全球沙漠化的範圍和程度是很棘手的工作,因為沒有單一的方法可定義或量化之。估算出的數字也會因缺少資訊和/或不可靠的資訊而大不相同。

評估沙漠化程度主要透過三種方法:專家判斷、植被變化的衛星圖像,以及生物物理模型。這三個方法一起使用能提供相對全面性的評估,但沒有一個足以掌握整個情況。

儘管如此,報告指出,過去幾十年來,部分乾地沙漠化範圍和強度增加了。乾地的暖化趨勢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由於乾旱頻率增加導致生長季節土壤水分減少,部分溫帶乾地將轉變為亞熱帶乾地。

報告相當肯定,沙漠化的風險將因氣候變遷而增加。例如,在全球暖化1.5°C、2°C和3°C的「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SP2」(「中間路線」)下,生活在乾地並面臨缺水壓力、乾旱強度和棲息地劣化等風險的人口分別將達到9.51億、11.5億和12.9億人。

編按: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是IPCC近期所研發的社會經濟情境描述方式,描述五種未來世界在人口、經濟增長、能源需求、社會平等和其他因素方面的差異情境,分別以SSP1~SSP5描述。文後有詳細說明。

報告稱,全球暖化將減少乾地作物產量,可能會減少當地的糧食和飼料產量。如果農業生產力沒有提高,食物浪費和損失沒有減少,要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可能需要將農田擴大到更邊緣的地區。

乾地土壤侵蝕的主因是農田擴張,這可能進一步導致沙漠化。農業生產力下降、糧食價格變化加上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可能會加劇部分旱地人口的貧困狀況。「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乾地的貧困現象越來越集中,總人口中分別有41%和12%生活在極度貧困中。」

氣候變遷也可能在某些地區刺激遷移。雖然人口外移民短期內可減輕土地壓力,但由於農村勞動力供應減少和/或農村工資增加,可能增加勞動密集型永續土地管理的成本。

與其他形式的劣化一樣,沙漠化會影響氣候變遷,也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圖總結了其中部分的反饋關係,紅色箭頭表示正面效果,藍色表示負面效果。

例如,植被的減少(圖中間下方)可能使土壤更容易被侵蝕,增加沙塵暴的可能性(右上)。報告稱,這種沙塵的影響會降低當地(從右到左)降水量,進一步加劇沙漠化。

沙漠化影響氣候的主要途徑的。注意:箭頭的顏色表示正(紅色)或負(藍色)效果,或兩者(黑色)。實線箭頭是直接效果,虛線箭頭是間接效果。資料來源:IPCC土地報告,圖3.8。
沙漠化影響氣候的主要途徑的。注意:箭頭的顏色表示正(紅色)或負(藍色)效果,或兩者(黑色)。實線箭頭是直接效果,虛線箭頭是間接效果 | 資料來源:IPCC土地報告

報告還詳細介紹了一系列「熱點」,以提供沙漠化相關經驗和教訓。這些案例研究包括透過綠牆、入侵植物物種、超乾旱地區的綠洲和流域綜合管理探討土壤侵蝕、植樹造林和森林復育的五個主題。

其中一個案例是撒哈拉大綠牆和薩赫勒倡議。該計畫目的是透過造林和相關計畫,恢復從大西洋沿岸塞內加爾到紅海沿岸厄利垂亞劣化的乾旱地景,減少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並支持當地社群。

然而,雖然部分國家正在實行該倡議,報告警告,如果沒有大量額外資金挹注,很可能難以達成目標。

氣候變遷導致的土地劣化有哪些更廣泛的影響?

研究顯示,土地劣化已經對全世界人口的生計產生影響,尤其是生活在脆弱和貧困地區的人們。

然而,作者在第四章中明確指出,很難確定氣候變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確立氣候相關的土地劣化對貧困和生計的影響非常不容易,因為牽涉多種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因素的相互作用,例如市場、技術、不平等、人口增長,每種因素都與社會生態系統的反應方式相互作用,也形塑著社會生態系統。」

在審視這些問題時,很難將氣候與其他土地劣化因素隔離開來。這個領域的大多數研究都探討了小農的生計問題。由於土壤和降雨變化,人們普遍猜測貧困與氣候變遷之間存在某種潛在關聯,但目前尚缺乏證據。

此外,雖然有研究估計世界上超過2/5的窮人生活在土地劣化地區,但這些資料信度不足,需要更多研究。

報告也指出,氣候變遷經常被視為土地劣化和貧困的風險乘數。此外,報告同意在全世界多個貧窮地區,貧困、土地劣化以及面對與氣候變遷相關極端氣候事件的脆弱性都是相輔相成的。

SPM指出,消除貧困與因應氣候變遷、沙漠化、土地劣化和糧食安全之間存在綜合效應。

更具爭議的是氣候相關土地劣化與遷移和衝突之間的關係。當人們因環境變化而陷入貧困或被剝奪生計時,一種適應方式是遷移到另一個地區,可能是境內或境外。理論上這可能增加遷入地的壓力。例如,研究顯示,與氣候有關的災害可能是導致暴力衝突的一個因素。

雖然氣候引起的遷移與衝突和土地劣化之間的關係還需要更多證據,但SPM指出:「氣候變遷會放大環境導致的境內與跨境遷移,反映遷移有多重因素,也有其適應措施。極端天氣和氣候或緩慢發生的事件可能導致遷移、食物鏈中斷、生計受威脅,並加劇衝突壓力。」


“環境生態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