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遷都,如何影響馬來西亞與汶萊?

印尼遷都,如何影響馬來西亞與汶萊?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印尼的新首都落腳在婆羅洲上,而這個74萬平方公里的島上,有著三個國家。印尼遷都隨之而來的政治力學也會展現在經濟與基礎建設上。

印尼政府終於敲定新都的位置,靠近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巴里巴伴市(Balikpapan)。少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原首都雅加達市仍是經濟中心。

婆羅洲(Borneo)是全世界第三大島,約20個臺灣島大。一般人對婆羅洲的印象即是茂密的熱帶雨林,是紅毛猩猩、長鼻猴、婆羅洲矮象等稀有動物的故鄉。它處於東南亞地理上的中心,卻長期處於政治和經濟的邊緣。

全島分三個國家,南部是印尼的加里曼丹,分東、南、西、北、中五個省;西北部屬馬來西亞,分沙巴(Sabah)和砂拉越(Sarawak)兩州(合稱沙砂)。佔島0.8%面積的汶萊只在婆羅洲擁有領土,其政經文教中心是斯里巴加灣市(Bandar Seri Begawan)。汶萊灣上的納閩島(Labuan)不屬於沙巴或砂拉越,是直屬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的自由貿易港。

iMarkup_20190829_121835
Photo Credit: 截圖自Google Maps
印尼即將遷都到海港城市巴里巴伴附近,面積約18萬公頃,約是雅加達的三倍。

簡言之,這是政治板塊複雜且多元的島嶼,歷史上亦未曾出現統一政權。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政經中心分別座落在爪哇島和馬來半島,兩國政策常有爪哇本位和馬來半島本位的批評聲浪。因此,邊緣性(Marginality)一直是人文學科研究婆羅洲的重要理論。

美國女權作家bell hooks曾精闢定義邊緣性:整體之內,主體之外。美國人類學家安清(Anna Tsing)在其成名著《鑽石女王的王國》(In the Realm of the Diamond Queen)早已引用邊緣性來書寫南加里曼丹省的Meratus人。婆羅洲研究專家Victor King也強調邊緣性是理解婆羅洲人文社會的重要理論。

三國的陸路交通圈

然而,隨著印尼的遷都,以上邊緣的理論或許將不太適用。早在2017年,佐科威(Joko Widodo)政府曾宣布將在加里曼丹興建長達2428公里的鐵路計劃,如今隨著遷都箭在弦上,筆者認為未來該鐵路計劃可望銜接馬國砂拉越的首府古晉市(Kuching)和沙巴第三大城斗湖市(Tawau),形成泛婆羅洲的鐵路網,翻轉婆羅洲的邊緣處境。

至於分東西兩塊國土的汶萊,中間夾著砂拉越的林夢省(Limbang)。為了加強其東西國土與鄰近城市的連結,汶萊著手興建東南亞最長的大橋(三十公里)——淡布隆跨海大橋(Temburong Bridge),預計今年完工。屆時,從沙巴首府亞庇市前往斯里巴加灣市的八小時車程,可縮至六小時。

反觀馬來西亞成了唯一邊緣化其婆羅洲領土的國家。若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因條件類似雅加達而遷都婆羅洲,想必會引起大規模的街頭抗議。

馬來半島擁有完整的鐵路系統和高速公路系統。其南北大道和東海岸大道分別在1994年和2015年完工。反觀,其婆羅洲領土至今的主要公路仍是雙向雙車道,非雙向四車道。把婆羅洲三國連接起來的泛婆羅洲大道(Pan-Borneo Highway)計劃在馬來西亞遇到相對大的挑戰。尤其在去(2018)年首次政黨輪替後,馬來西亞政府以檢討前朝工程為由,沙砂的進度緩慢。

至於鐵路,沙巴唯一運作的是134公里、英國留下的鐵路,其速度僅每小時80公里。在缺乏聯邦政府的資助下,砂拉越則動用州財政規劃興建。面對加里曼丹大規模的鐵路興建,馬來西亞聯邦政府是否願意逐步為婆羅洲完成另外一半的鐵路圈——把亞庇市、古晉市、斯里巴加灣市與加里曼丹鐵路連接起來?

Padas-River-Valley_Sabah_Morning-train-t
Photo Credit: CEphoto, Uwe Aranas, via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
沙巴州鐵,在1896年因需要將菸草運送到港口,由英國人建立。2007年才開始局部現代化,但是與馬來西亞半島上的高度現代化相比,仍差距甚遠。此照片拍攝於2014年。

馬來西亞的航空限制

印尼新首都接近巴里巴伴市和東加里曼丹省的首府三馬林達市 (Samarinda)。兩地擁有國際機場,且相隔不到90公里,去年總載客量為900多萬。印尼允許如此靠近的機場成為航空樞紐,彷彿是在公佈新都地址前的部署。

反觀,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卻限制沙巴和砂拉越其他二線城市的機場,無法升格為國際機場。這也限制了這些城市和菲律賓南部及加里曼丹城市開通直飛的機會,進而限制經濟發展。這些城市,如沙巴東部的山打根市(Sandakan)和斗湖市,在建國前皆和菲律賓與印尼擁有密切的經濟往來。若從山打根市直飛菲南最大城市達沃市(Davao City)只需一個半小時,類似斗湖市直飛巴里巴伴市的時間。

幾年前,馬來西亞政府允許讓斗湖機場就近直飛北加里曼丹省首府打拉根市(Tarakan),兩地交流熱絡。斗湖市即將成為最接近印尼新都的外國城市,僅相距600公里,差不多新加坡到檳城的距離。諷刺的是,這城市的海陸空交通離吉隆坡最遙遠,直飛需近三小時。倘若斗湖機場仍無法升級為國際機場,其陸路和水路的交流足以翻轉其邊緣地位。

能源的重新分配

很多人還對加里曼丹存有原始落後的想像,其實近五年當地部分城市的發展已超越古晉市或亞庇市。普遍認為遷都原因如下:(一)天然災害的減少;(二)位於印尼中心的戰略位置;(三)附近的基礎建設完善;(四)沒有徵收私有地的挑戰。

其實遷都仍有能源保障的面向。新都北方的東庫台縣(Kabupaten Kutai Timur)存有印尼最大的煤礦,北方的打拉根市也產石油。遷都牽動婆羅洲,包括馬來西亞的能源分配。

沙巴政府曾計劃進口東加里曼丹省的煤礦,舒緩東部的能源短缺。但印尼的遷都將更加依賴自身煤礦,難以出口給沙巴。若沙巴建了燃煤發電廠,受威脅卻是其自然保護地馬廖盆地(Maliau Basin)。該盆地底下蘊含著兩億噸高品質的煤礦,是世界第二的儲存量。開採煤礦或為該盆地申請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馬來西亞的政客仍在角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