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胞驚奇》:最適合Netflix的白爛喜劇,網路電影時代的範本式佳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韋恩兄弟因為其搞怪的戲路而廣受負評,但他們的喜劇嚴格來說並不爛,只是製作品質與笑點不合人們對「電影」規模的期待。而轉到Netflix上就不同了,《六胞驚奇》便是一例。
在網路興起的時代,電影發行的傳播媒介有了新的突破。電影問世的100年來,戲院放映一直是不變的主流。即使是電視和錄影帶橫行天下的時代,電影院仍然是電影娛樂的主要媒介。因為大銀幕永遠有小螢幕所不可取代的影音震撼效果。但隨著科技進步與家用媒體的躍進,在經歷DVD時代之後,高速網路帶來的影音革命,逐漸取代電影院的角色。
「家庭劇院」從八厘米的普及後,便讓資產階級得以不受電影院限制,可以在私人空間享受隨時的自由觀影樂趣。而在大尺寸平面電視、投影機,與豪華家用音響平價化的影響下,只要不是對影音享受極度挑剔的狀態下,透過家用媒體觀看電影已經是相當普遍的行為。
而網路電影更是成了當代人的熱門觀影選擇。從錄影帶到DVD時代,人們必須出門租借影片,但現在只要透過網路就可以直接觀看最新的影片。這革命性的發展,也改變了電影發行的文化。
早在2、30年前,片商就會把小製作規模的電影,直接發行錄影帶。影史經典《豬頭漢堡包》在小製作、小卡司的狀態下,直接跳過戲院,以錄影帶發行的形式雄霸美國市場,成為另類傳奇。
而最近已經發展到,網路頻道商直接成了製片商,透過頻道優勢直接發行電影。Netflix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回到電影來說,大銀幕的魅力還是有無可取代的因素。畫面宏大的史詩級電影,再怎樣也難以用家用硬體來取代。《復仇者聯盟4》寫下票房紀錄,就是因為大銀幕文化與無可取代的影音享受,展現了傳統媒介的威力。
所以就片型來說,大製作的動作片、需要氣氛營造的恐怖驚悚片,是最無法被網路媒體取代的類型。相對來說,家庭片、愛情片、喜劇片,則較容易轉移到網路平台上發行。

Netflix近期網羅了許多喜劇明星,不但在平台上發行其電影舊作,還包含影集跟脫口秀,讓這些可能在大銀幕票房失利的明星,有了新的價值。喜劇片在傳統通路上有著一定的限制,大銀幕的行銷往往需要投入大量廣告資本、宣傳、與戲院拆帳等利益問題,一部片即使受觀眾喜愛,許多人也會等到其上了電視之後,才享受其剩餘價值。所以明明很多人愛看的喜劇,卻難以反映在電影票房上。
而以喜劇爛片著名的韋恩兄弟(馬龍韋恩、尚恩韋恩),曾因為《小姐好白》(White Chicks)轟動世界,並成為喜劇巨星,但也因為其搞怪的戲路,在大銀幕票房上表現有落差,而廣受負評。但韋恩兄弟的喜劇嚴格來說並不爛,只是製作品質與笑點不合人們對「電影」規模的期待。因為看電影不但要出門,還要花費昂貴電影票,還要有「約會、聚會、話題性」等附加價值。製作不精良的喜劇就會讓人覺得上戲院去看是一種浪費。因此,如果韋恩兄弟只出現在網路、電視通路上,大家反而較能接受。
轉到Netflix上就不同了。當上班族下班回家後懶得出門,邊吃晚餐想看部輕鬆電影消遣一下,又想要有看電影的感覺,在選到喜劇片時,就會覺得韋恩兄弟的爛片好像也不錯。
最近在Netflix首映的《六胞驚奇》(Sextuplets),就是一個讓人有滿足感的喜劇片。
《六胞驚奇》由Michael Tiddes執導、馬龍韋恩編劇,且馬龍韋恩一人分飾六角。故事超級簡單,一個黑人被領養長大,在老婆生產之前,突然發現自己母親的下落,而且還有另外五個同胞兄弟姊妹。於是他就踏上了尋找失落家人的旅程。
原本「扮成別的形象」就是韋恩兄弟的強項,這在喜劇明星中,是比較少見的技藝類型,過去以艾迪墨菲為佼佼者。而馬龍韋恩此次一個人演活了六胞胎,從外型個性都展現截然不同的演技,令人驚艷。

而如果馬龍韋恩只是像他跟哥哥之前自製的電影一樣,純粹惡搞,那《六胞驚奇》就會成為大家看了笑笑就好的電影,沒什麼好討論。韋恩兄弟的《小孩好黑》(Little Man)上映後,惡評如潮,就是因為沒什麼喜劇的縱深可言,屬於一般電視節目的水準,讓人特地花錢去戲院看會覺得憤怒。但Michael Tiddes執導的喜劇片,總是會多了一點溫馨的喜劇品質,帶了些人性的昇華感。例如他之前跟馬龍韋恩合作的電影《裸》,就讓男主角最後成長了不少,是有深度的喜劇片導演。在他的操刀下,本片就會讓人看了滿足。
若馬龍韋恩在尋找兄弟姊妹的過程中,只是純粹惡搞,人物也沒成長,那看完大家只會有種像在看《喜劇之王2》的感覺。看明星胡鬧,然後人物很扁平,個性沒改變,最後也沒有反省,或成為不一樣的人,笑笑就算了。但《六胞驚奇》的關鍵在於男主角老婆即將要生產,而男主角那些不成才的兄弟姊妹在混亂的冒險中,從彼此從不相識的兄弟關係中,演變到成為彼此的家人,並在危機時為了男主角犧牲,成全他回家陪老婆生產的美事。而過程中六胞胎有四個人因此成長改變,兩個死性不改,而不是全都向善的刻意和諧,這設定蠻符合人性,也讓本片更有了反應現實的深度感。
《六胞驚奇》是那種即使要花錢進戲院看,也會覺得值得的電影。結果在網路平台上就可以看到首映,觀眾內心的滿足感會顯得更深,覺得更有收穫。反過來說,本片也成為網路電影時代的範本式佳作。我們不用一定要去戲院,才能享受到電影帶給人的豐富感受。
看見元宇宙前,先讓我們再次看見真正的台灣——《看見台灣》十週年影響力回顧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為這個社會、為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因三年疫情的影響,世界變得更加依賴網路服務與虛擬世界。有不少論述表示,疫情推動了元宇宙產業起飛,種種效應下,即便在解封後的今日,我們似乎只關注著「元宇宙」何時到來,卻忘記抬頭看看真實世界與真實的台灣。
才知道,困住我們的不只是城市生活,更是這個只有螢幕大小的世界。
2023年,是《看見台灣》上映十週年,齊柏林導演當年所傳遞的精神,正是呼喚我們思考身為台灣人的意義,透過「看見」,為這片土地、這個社會、這個時代,做出更積極的貢獻。
讓我們一起藉由這篇文章,再次回憶那年的感動。透過政治、經濟與教育等不同面向,回顧這十年來齊柏林導演對台灣的影響。從看見開始,再次踏上保護土地的旅程。
電影形成輿論,民意推動政府解決問題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電影中赤裸裸呈現台灣國土的16道傷痕,包括日月光工廠在後勁溪排放含有鎳、銅等有害物質的赭紅色廢水;清境農場的山坡地濫墾、違建問題;水泥業者的過度開採,更使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裡的山頭一片光禿;以及花蓮市環保公園的邊坡,因遭海浪沖蝕而垃圾崩落,污染海洋。

以往不發聲的民眾們,在「看見」後紛紛展開抗議與對政府的要求,在政治上帶來壓力,因此內政部旋即在同年年底成立了「國土保育專案小組」,邀請十多位跨部會專家和官員,針對《看見台灣》片中所呈現的各種問題進行檢討與開罰;後續更影響多項法條增修,例如《水污染防治法》、《礦業法》等,甚至間接推動早在2004年即已送審,卻遲未通過的《國土計畫法》(簡稱《國土法》),在2015年正式三讀通過。
現任國立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的葉欣誠,曾在2012年至2014年期間,以及2014年至2016年間,先後擔任環保署副署長和政務委員,在「國土保育專案小組」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葉教授認為,《看見台灣》中呈現的問題,雖然在環保人士眼中可能已見怪不怪,卻很少被社會大眾關注;直到齊導將現場事實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呈現,把一般人覺得遙遠的問題轉化成「與自己有關」的現實問題,才成功喚起注意,也養成台灣民眾關注環境議題的習慣。

葉欣誠認為,藉由電影藝術在民間形成輿論,就能對政府及企業產生影響力,一如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也對全世界造成影響。「《看見台灣》上映後,跨部會針對每個議題都要提出因應措施,包括何時會改善完畢,每個單位都很積極地在面對這件事。當時政府的態度是認真的,因為社會面於這些事情的期待很高,我認為這對台灣是正面的影響。」
從永續角度重塑企業經營思維
除了推動政策的迭代,在《看見台灣》之後的十年間,台灣企業也更加具備永續意識,可以說是迎來企業關注「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高峰。也讓我們對於商業、經濟產生了更多的提問:「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會共存嗎?」
過去,企業講求「企業社會責任(CSR)」,以「回饋社會」為主軸,追求利益的同時,也為社會做出正面貢獻;但時至今日,這套觀念已不再適用,因為永續發展已不再只是一種做善事的回饋,更成為企業是否能保持競爭力、持續生存的新決策點。
葉欣誠教授分享,許多人對於永續發展的理解往往只是表面的,有超過一半的人認為所謂「永續」意味「永遠繼續」,但事實上,永續真正的含義更接近「世代正義」。世代正義的意涵更廣泛,這代表我們若要從永續的角度看待一個事情,必須從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共同評估,而不僅關注於環境層面。
例如,在《看見台灣》上映後,台灣兩大水泥企業——亞泥和台泥被要求更重視在地居民的聲音,尤其在取得礦權延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心力進行社會溝通。當社會對於這些企業有更多的要求時,他們自然得要將永續納入決策過程,讓這些先天高污染的行業能在經濟效益之外,也將社會、環境影響考慮進去,否則就會引發社會的反彈。
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未來的企業需要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從負面的角度來看,也增加了企業的風險。尤其台灣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國家,當世界大廠對於供應鏈廠商的SDGs表現有更高的要求時,意味著企業永續等同於企業競爭力,唯有同時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的意見,透過平等溝通達成共識,才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積極方法。
培養未來的齊柏林,讓關注延續
一部紀錄片,在台灣不僅刮起一陣又快又急的炫風,更匯集出一道對社會影響深沉而長久的洋流。《看見台灣》影響了政策、改變了企業思維,《看見台灣》更是種下種子,在世代間傳遞看見台灣的價值。
齊柏林導演曾說:「這塊士地發生過美好的、不美好的事跡,都應該被記錄下來;唯有被記錄,我們才有能力去理解人類對環境究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018年6月8日,為了繼承齊導遺願,「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正式成立,除了典藏齊導演留下的珍貴影像,透過策展倡議與環境教育讓更多人看見,也舉辦「齊柏林環境紀錄獎」,希望挖掘更多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的紀錄片,繼續針砭政策,看見那些不為人知的環境問題。
2019年,空拍影像環境教育基地「齊柏林空間」在淡水成立,《見山》、《逐岸》、《映河》與《覓城》共四場影像展覽,吸引超過六萬人次參觀;2020年,基金會也透過超商零錢捐募集款項,預計在2025年前舉辦368場《看見台灣》校園公播,並邀請一萬名學生到齊柏林空間體驗環境教育課程,至今已有超過四萬名師生參與。
2022年,「齊柏林環境紀錄獎」正式開始徵件,第一屆得主張弘榤導演的《鯨之聲》,一舉獲得 2022年新北市紀錄片獎首獎,更在2023年勇奪第45屆金穗獎最佳紀錄片;而今年度第二屆得主廖敬堯導演的《除蛙記》,也同樣令人期待。
此外,基金會更在2022年將「iTaiwan8空中影像資料庫」重新改版上線,集結齊柏林導演未曾曝光的珍貴影像,讓所有人都能在網路上檢索利用,讓這六十萬張照片與近千小時的影片,能持續發揮影響力,讓台灣土地的姿態被更多人記住。
十年之後再次看見台灣,看見彼此
回望這十年,《看見台灣》的影響力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所能承載,更是一股力量,推動著台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看見」,更多的關注、行動、改變,才能保護這片美麗的土地。
那麼,在這十年的影響力高峰後,我們如何可以再創下一個環保輿論的高峰?這座島嶼,還需要更多《看見台灣》系列紀錄片,讓這份力量代代接棒下去。於是,基金會將《看見台灣2》永遠留給齊柏林,並邀請同樣愛護自然不遺餘力的紀錄片導演麥覺明,勇敢踏上續拍《看見台灣3》的艱難之路。麥覺明的《MIT台灣誌》是帶起台灣戶外行腳節目風潮的鼻祖,之後更跨足電影界,耗時11年拍攝紀錄片《黑熊來了》、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此次由他拾起接力棒,透過《看見台灣3》繼續訴說這塊土地的故事

此外,基金會也將在十週年時刻舉辦各式活動,邀請所有民眾參與。包含「看見台灣‧改變10 X 10」永續論壇,將在7月29日於台北市中油大樓舉辦,邀請跨領域重量級講者及年輕世代關鍵意見領袖,共商台灣的永續未來;《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也將走出「齊柏林空間」,自8月15日起在台北、台中、高雄三地舉辦展覽,邀請全台民眾透過影像,與土地河山對話。
尤其在年末12月3日,更將在台北市市民廣場及大佳河濱公園會盛大舉辦「看見Taiwan路跑」,以最環保健康的方式,號召人們一起用雙腳親近土地。同時,本賽事也將以低碳減廢方式執行,落實友善環境的理念。
在這值得紀念的十週年時刻,希望透過多元的形式接觸更多民眾,再度透過影像的力量,邀請讀者走出手機螢幕的虛擬世界,一起關心真實的生活、真正的台灣。
《看見台灣》十週年系列活動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
時間:2023/7/29 (日) 9:00-16:00
地點:中油大樓 國光會議廳(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號)
《看見台灣》十週年攝影巡迴展
【台北場】
時間:2023/08/15-09/1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1號倉庫
【高雄場】
時間:2023/09/16-10/03
地點:駁二藝術特區蓬萊B3、B4倉庫
【台中場】
時間:2023/11/28-12/17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藝文展覽館BCD
看見Taiwan 3K|10K|21K路跑
時間:2023/12/3 (日)
地點:台北市市民廣場(10K、21K起跑點)、大佳河濱公園(3K起跑點、主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