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逆轉?齊來看看各項民調數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兩個月有不少重要的民調數字,探討市民對警民衝突的責任、雙方有否使用過份武力、堅持「和理非」原則等問題的意見,讓運動中人理解為何運動能維持至今和應該如何走下去,有很重要的啟示。
文:梁啟智
在一場實力懸殊的比拼當中,民意當然無比重要。我講緊1967年的那場「真.暴動」。回到60年代的香港,社會民生各方面確實有很多問題,社會有嚴重的不平等,本身就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不過左派採取的鬥爭策略不得民心,四處炸彈殺害無辜平民,失去民心也就失去所有,輸得一敗塗地。
講近一點的。五年前的佔領,中大做了四次民調,支持佔領的一直只得三成多。到了十二月,認為應該退場的民意超過七成,政府清場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冇民意,踩死你都冇人覺得可惜,只會白白犧牲。
話雖如此,正正因為民意重要,如果政府以為可以照用五年前的那套邏輯來對付現時的反抗,則恐怕是嚴重的錯判。今次民意的態度,同五年前完全唔同。這兩個月有不少重要的民調數字,對讓香港以外的人認識這場運動,以及讓運動中人理解為何運動能維持至今和應該如何走下去,都有很重要的啟示。
好簡單講,有三個重點:
- 基本訴求獲社會整體普遍支持。
- 警察濫暴蓋過了示威者的武力。
- 就算攬炒市民也認為是政府責任。
注意,由於運動發展得很快,而有些調查的訪問日期已是一個月或之前,解讀時要注意。
1. 各項訴求的支持度
以下是七月尾,香港民意研究所(PORI)的調查[1](Q19):
- 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79%
- 全面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73%
- 重啟政改:63%
- 不將示威行動定性為暴動:59%
-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下台:50%
- 釋放被捕示威者:46%
- 全部都不應該答應:11%
相類似的問題,以下是八月中上旬,中大的調查[2](表5)︰
- 正式撤回修訂:76.0%
- 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80.1%
- 特首林鄭月娥引咎辭職:58.9%
- 重啟政改,落實雙普選:74.8%
兩個調查的結果差距不大,我也看不到至八月中上旬的局勢到今天有很大的改變,相信運動的基本訴求仍然獲得社會廣泛支持。當然,要注意如果政府拋出一個沒有法定調查權力的委員會出來,還能不能夠保持八成市民要求一個貨真價實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才肯收貨,這個民意還有待各方爭奪的。

2. 如何理解暴力
首先是七月尾,PORI的調查[1](Q17,18)︰
- 警隊的整體表現(平均分數):3.3/10
- 示威者經常使用過度武力:23%
然後八月上旬,也是PORI的調查[3](p.11)︰
- 警察使用太大武力:58%
- 警民衝突持續責任 (可選多項)— 政府:71%
- 警民衝突持續責任 (可選多項)— 示威者:35%
再來是八月中上旬,中大的調查[2](表7):
- 示威者使用過份武力(非常同意):22.1%
- 警察使用過份武力(非常同意):51.4%
還是同一個調查,不過是兩個時間點[2](表12):
- 一定要堅持和平非暴力原則(非常同意) — 6月中下旬:65.0%
- 一定要堅持和平非暴力原則(非常同意) — 8月中上旬:52.3%
我其實是有一點點意外的。就我個人的觀察,這段時間示威者的武力是有升級的。但是,市民認為示威者使用過份武力的比例,卻仍然不高。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市民認為警察的武力更為嚴重,於是對示威者的武力就變得較為同情了。

3. 整體形勢
這次我們先看八月中上旬,中大的調查[2](表8、9)︰
- 風波嚴重拖累香港經濟(非常同意+頗同意):64.4%
- 為影響香港經濟負責(可選多項) — 特區政府:56.8%
- 為影響香港經濟負責(可選多項) —示威者:8.5%
- 為影響香港經濟負責(可選多項) — 外國勢力:11.3%
然後是八月中下旬:PORI的調查[4](p.2,3):
- 經濟狀況滿意淨值:-29%
- 民生狀況滿意淨值:-54%
- 政治狀況滿意淨值:-83%
- 林鄭月娥評分:24.6
- 林鄭月娥出任特首支持率:17%
從這兩組數字可見,政府想靠經濟牌來打散這場運動是捉錯用神的。第一,民怨在政治問題,政治問題政治解決,搞什麼派錢甚至房屋政策是不會有效的;第二,市民雖然擔心經濟下行,卻遠遠會怪罪政府多於示威者,拖下去對政府明顯更不利。
最後三點重要補充
我在翻查以上數據的時候,有三項數據我是覺得有點意外的。
第一項來自八月上旬那次PORI的調查[3](p.11):
- 警民衝突持續責任 (可選多項) — 警方:25%
這個數字竟然比示威者的35%還要低!似乎主流都仍然覺得警察只是被政府推出來的磨心。這點和前線示威者的觀感恐怕有很大落差。示威者要思考是否應以針對警察作為行動的主軸。
第二項來自八月中上旬的中大調查[2](表10)︰
- 不合作運動,例如堵塞交通、罷工等(非常接受+頗接受):40.1%
- 不合作運動,例如堵塞交通、罷工等(非常不接受+頗不接受):37.5%
這是眾多和抗爭相關的項目當中,支持和反對最接近的一項,也是支持不過半的一項。香港人真係好鍾意返工。大家會接受會同情你出去擋子彈,但一到第二朝佢仍然要九點返到辦公室。大家都係要諗下其他橋。

第三項也是來自八月中上旬的中大調查[2](表9):
- 為影響香港經濟負責(可選多項) — 建制派議員:7.0%
點解建制派可以置身事外到咁?成件事明明建制派有份的。舉個例,如果建制派支持,大可以在立法會用特權法調查,仲洗咩要求獨立調查委員會呢?似乎要花多一點功夫,讓建制派同政府一齊榮辱與共先得。
到十一月區議會選舉,無理由可以俾班建制派切割得到。如果一次過贏晒十八區返來,到時選委會攞多一百席,香港政治生態就會完全改寫。我唔怕你DQ架。區議會四百幾個位,你夠膽DQ十個,你唔會夠膽DQ一百個,到時變成你幫我助選。
(當然,這是假設十一月真係有票可投。如果真係癲到緊急法,唔差在取消埋區議會選舉囉。到時我真係返屋企瞓覺,等佢自己做攬炒之母。)
參考資料︰
- 「修訂逃犯條例」民意調查,2019年7月31日(香港民意研究所)
- 有關「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意見調查調查結果(第三輪)(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
- 2019年8月13日新聞公報(香港民意研究所)
- 2019年8月27日新聞公報(香港民意研究所)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見作者Medium。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tnlhk
核稿編輯︰黎家樂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