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心理學談仇恨 (一):不要習慣社會扭曲的價值觀

心理學談仇恨 (一):不要習慣社會扭曲的價值觀
Photo Credit: AP Image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非常希望大家克服大腦的動物本能,不要習以為常,不要習慣政權暴力,不要習慣社會扭曲的價值觀,不要習慣混濁的空氣,不要習慣,永不習慣。

香港8.31之夜發生的事情,映入大家雙眼的影像,我相信大家不會忘記,我發誓我這一輩子皆不會忘記。不只是8.31,7.21、8.5、8.11等等我所有都不會忘記,永生永世也絕不忘記,也絕不原諒。

人類很容易今天很憤怒,明天起來後卻什麼都忘記了,這基於一系列動物的生物特性,有興趣請大家看〈貝勃規律〉〈情感麻木〉兩篇文章。我非常希望大家克服大腦的動物本能,不要習以為常,不要習慣政權暴力,不要習慣社會扭曲的價值觀,不要習慣混濁的空氣,不要習慣,永不習慣。

仇恨(hatred),的確已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滋長,在兩邊陣營都在滋長。仇恨在心理學研究中其實很難被準確定義,較近義的學名可能是「群組之間的敵對性」(intergroup hostility)。對於仇恨研究這個課題,社會心理學家一般有三個方面去瞭解仇恨或「群組之間的敵對性」的產生的機制。

在這個仇恨心理學主題的第一篇文章中,我首先介紹一下「他人影響力」(social influence)對仇恨滋長的影響力。人類是一個高度群居化的物種,來自他人的一語一言一個行動,足以改變你很多的想法。

「他人影響力」是形成人類很多「魔性」的主要成因,包括旁觀者效應(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盲目服從上級。心理學家發現旁觀者效應、去個性化、及盲從權威這些因素和人和人之間的敵對/仇恨有著很大的關係。而這個關係在越多人的地方會越顥著。其實這很容易理解,人越多的地方,自我會變得越渺小,所以旁觀者效應會更強、去個性化的程度會越強,自我道德約束就會更弱。

更甚的是,當暴力行為及仇恨被權威人士如政府高官認可甚至有理化的話,其暴力行為及敵對仇恨就會再度加強。而當整個群體都會同一類人,自然「有樣學樣」,這是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威力所在。

要所謂「止暴制亂」,麻煩高官首先開腔,禁止你那班所謂的「由Asia's Finest變成Hong Kong's Most Hated」做出泯滅人性的行為。

最後,我為香港擁有一班這樣勇敢及黑白分明的大學生及中學生感到十分驕傲,這是一整代的香港人,這是未來50年的香港力量。

本文獲Lo's Psychology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所擬,原文請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黎家樂
核稿編輯:tnlhk